你有两张社交名片:一张印在纸上,写着你的信息;一张刻在人们心里,记录着你的“价值”。
事实上,当你有了第二张名片之后,第一张名片便无足轻重了。
说李白是大唐都城长安的第二社交明星,无人敢居第一。
李白的出身是个谜,就连他自己写的“简历”也对此讳莫如深。他说自己的远祖是凉武昭王,也就是十六国时期的开国君主李暠。这么说,他与大唐皇帝是同一个祖宗。但是说到祖上三代时,他却语焉不详,除了知道父亲叫李客外,再往上的亲属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后世推测,这涉及唐王朝的一宗公案,那就是“玄武门之变”。后世认为,太子李建成有一个儿子在这场政变中活了下来,跑到了域外,李白就是他的后裔。玄宗时,这场政治斗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宗神龙年间,李白一家已经悄悄回到蜀中定居下来。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拉开了他一生的社交大幕。
后人认为,李白不但诗歌写得好,还是一位剑术高手,以诗剑并称“双绝”。其实,李白还有一绝,那就是交友,可以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他的朋友,超级社牛说的就是他。
友人吴指南病故,李白亲自安葬,数年后还亲自为他改葬。在扬州时,他一年散尽30万金,一方面说明他出手阔绰,另一方面说明他是真的有钱。在陈州时,他结识了书法家李邕,之后又与隐居鹿门山的大诗人孟浩然结交。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但与李白十分投缘,两人经常在一起吟诗喝酒。从此之后,他们的友谊伴随了李白的一生。毕竟,谁不愿意与有权富有的人做朋友呢?
李白谈吐不俗,又是一个超级帅哥,在安陆(今属湖北)引起了当地望族许家的注意,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了他的良偶。李白的志向显然不是做富家婿,靠脸吃软饭;相反,他以管仲、诸葛亮自比,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说明他也要做宰相一类的人物。
不过,在如何进入仕途的问题上,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他想通过社交的方式,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后世对李白不断干谒名流诟病颇多,这是不大了解李白所受教育的缘故。李白早年受教于蜀中名士赵蕤。赵氏以纵横家思想闻名,这是顶级的博弈之术。受到这种教育的李白崇尚的是苏秦、张仪、管仲、乐毅这类人物,是要一竿子捅到底的;何曾听过管乐这样的贤才是靠参加科举,从小官干起的?
李白娶了许圉师的孙女后,自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事实却是他并未安享家庭生活时光,而是不断地为他的社交添光加彩。开元十八年(730年)初夏,他来到长安,拜见了宰相张说。
这位诗人宰相并没有照顾李白,他的儿子张垍却与李白十分投缘。张垍是当朝驸马,娶了唐玄宗的女儿宁亲公主。于是,他将李白引荐给了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这位公主好道,早年也是文艺女青年,对李白十分友善,天天请他赴宴,使他结交了众多王公大臣。李白这次在长安虽然没有求得一官半职,但是对长安的社交生活却已十分了解。
蜀中多才俊,不走寻常路。当年司马相如就是因为作了《子虚赋》,之后又献上了《上林赋》,得到汉武帝的极大赞赏和重用,从而在朝为官的。李白大概也想效法司马相如,故而先后向玄宗皇帝献上了《明堂赋》《大猎赋》。这次玄宗皇帝虽然未见他,但是知道了他的存在。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结识了他一生中另一位重要的朋友—贺知章。贺知章一见李白,就惊呼他为“谪仙人”。贺知章当时是玄宗皇帝跟前的红人,经他和玉真公主推荐,玄宗皇帝终于敞开了召见李白的大门。玄宗皇帝是位艺术家,对艺术有着极高的鉴赏水平。李白满纸纵横、飘逸绝伦的诗文他早已读过,身边的人天天说李白,他的耳朵都快生出茧子了。
玄宗皇帝见过帝国优秀的艺术家,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才能出众的人。然而一见到李白,他还是被李白身上那种玉树临风、岩岩若松、卓尔不群的气质所吸引。他从步辇上下来,亲自相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向李白咨询当下实务,李白应对如流,回答得十分妥当。之后,玄宗任命李白为“供奉翰林”,负责起草诏书,充任皇帝的高级秘书兼幕僚。这一天,可以说是李白的高光时刻。
最初,玄宗凡有出行,必让李白扈驾,并将饮宴、郊游都以诗文的方式记录下来。李白诗才敏捷,倚马可待,一再受到玄宗的嘉奖。
天宝二年(743年),宫中的牡丹花盛开,玄宗与贵妃杨玉环以及王公贵族们举行聚会,下诏李白伴驾。为此,李白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作《清平乐》。朝朝宴会,夜夜笙歌,没完没了地吹捧,最初李白还有一些被重用的错觉,但时间一久就明白了、厌倦了。他的志向是做帝国的宰辅,而不是当文学侍从,给皇帝装饰门面、粉饰盛世。
供奉翰林的身份,使他在长安拥有了更广的社交面,上至王公,下至布衣,只要能作诗、喝酒,或者与他性情相投者,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他醉酒狂歌,与贺知章、崔宗之等八人彻底放飞,被时人誉为“饮中八仙”。
酒喝得多了,他在业务上逐渐怠慢,以至于玄宗派出宫廷内侍来召时,李白经常处在酒醉中,而无法伴驾。
一次,他酒醉中被召,奉命起草诏书,伸着脚让玄宗的宠臣高力士给自己脱鞋子,引得宫人事后诽谤。其实,玄宗很清楚,文学弄臣的身份是拴不住李白的,与其让他过这种不快乐的生活,还不如还他自由。李白的性格并不适合浊污的官场,至于宫人的诽谤还是其次。就这样,玄宗赐金,李白还山,结束了他短暂的官场生涯。
翰林是高级文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宰相的储备人才。如果李白遵循官场游戏规则,一步步晋升为相,并非不可能。这种规矩沿袭到后世,尤以明清时期为最:虽然不设相,但内阁辅臣多为翰林出身,这甚至成为一条共识。
离开长安后,李白来到洛阳。在这里,他认识了另一位朋友—杜甫,大唐文学史上最闪亮的两颗星终于相遇了。杜甫比李白小11岁,是李白的小迷弟。李白完全没有大明星遇到粉丝的那种俯视感,而是像当年孟浩然对待他一样,以平等的姿态与杜甫相交,还与杜甫约定,一起游览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当年秋天,他们践行诺言,同游汉代梁孝王园林遗址,其间遇到了另一位大诗人高适。都说同道中人拥有天然的吸引力,三人都胸怀大志、满腔报国抱负,再加上“三观”一致,所以相处得十分愉快。这次会面,让杜甫终生念念不忘。
天宝四载(745年)秋季,李白和杜甫在鲁郡(今山东曲阜)第三次相遇。两人同游山东、河北一带,纵马驰骋,赋诗饮酒。
杜甫写了《赠李白》这首诗: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扬跋扈为谁雄”把李白身上那种狂放的姿态描写得十分传神,可以说是描摹李白形象最经典的句子。李白也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回赠杜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杜甫现存诗中有15首提到了李白,甚至在写给其他朋友的诗歌中也不忘问候李白。他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对李白的诗歌艺术有深刻的认知,将他与北周的庾信、南朝的鲍照相提并论。尤其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两句写得实在太美了,一转而入对相见的期待,盼望着能与这位老朋友有诗有酒地再聚一次。
有研究者统计,李白的朋友中,光是有文字之交的就达400余人。那些与李白有交往,但没有被写进诗歌里的,还不知有多少。李白固然没有实现他做官“静胡沙”的大志,但是诗酒生涯成就了他的艺术。
唐朝出任过宰相的有520多人,1000年后,提起他们的名字,有多少人能记得呢?但是说起李白,几乎是妇孺皆知。1000年前的大唐,衣香鬓影,骏马如龙,仕女款款,无数个有宴席的夜晚,谁会记得呢?但是李白这位社交明星照亮过的这座繁华之都的夜晚,人们肯定会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