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四: 三场“面试”,精准抓住“老板”的心——商鞅(1 / 1)

高手高招 李飞 756 字 7天前

如何说服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

——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商鞅出身卫国公族,但卫国是个小国,对于他这个“大神”来说,这座“庙”有点儿小。因而他投奔魏国,想在那里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魏国的国相公叔痤虽然看重商鞅,但到了病危之时才向来看望他的魏王推荐商鞅。他对魏王说:“我的门客商鞅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个英才,希望大王能重用他。”魏王随口答应了一句,便准备离开。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悄悄地对魏王说:“大王如果不打算用他,最好杀了他。”魏王应承着,但他认为公叔痤已病入膏肓,意识未必清醒,因而对他的话并不在意。

魏王走后,公叔痤立刻叫来商鞅,对他说:“刚才我向大王推荐了你,我从他的神情看出他不会用你。我又进言让他若不用你就杀了你,你快走吧,走得晚了就可能会被抓。”商鞅摇了摇头说:“大王不会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会听你的话杀我呢?”于是商鞅并未逃走,依旧留在魏国。魏王果然没有重用商鞅,但也没有杀他。很显然,公叔痤并不了解他老板的真实想法。反倒是商鞅,单从只言片语就精准抓住了魏王的心思,着实高明。

战国时代的国君广泛求贤,知识分子们也频频“跳槽”。公叔痤死后,商鞅知道他在魏国得不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听说秦国发布了求贤令,就去了秦国。当时秦孝公当政,来“面试”的人很多,要想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攫住领导的心,使他有了解自己的欲望。商鞅先在秦都的招贤馆住了下来,和那些被秦孝公召见过的人聊天,以了解情况。之后,他拜见了秦孝公信任的臣子景监,向景监陈说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景监被他打动,随即向秦孝公推荐他。当时,秦孝公已面试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其中多浮夸之人,少实学之才。

秦孝公见了商鞅,只听商鞅大谈“仁道”:为君应该像尧、舜那样,以仁义礼智来教化百姓……秦孝公尽管对这一套陈腐之说十分不耐烦,但见商鞅说得兴高采烈,只好耐着性子听下去。《史记》中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通过这次接触,商鞅了解到秦孝公对做尧、舜那样的上古贤君没有兴趣。

五天之后,秦孝公第二次召见商鞅时,商鞅改谈“王道”。秦孝公把自己的坐席稍向商鞅的身旁拉了拉,然而仍是越听越觉得乏味。面试结束后,他又一次责备了景监。不过,商鞅请求秦孝公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秦孝公第三次召见商鞅时,商鞅改说“霸道”。孝公越听越精神,不知不觉地与商鞅靠得越来越近。两人谈了整整一天,都不觉得疲倦。

之后连续几天,秦孝公都召见商鞅单独面谈,最终接纳了商鞅的治国之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后人不禁会问:为何商鞅不在第一次就陈述“霸道”呢?这是因为,商鞅需要了解老板内心的真实想法,看他是否是自己的“真命天子”。战国乃是大乱之世,如果秦孝公采纳了仁道或者王道,也许商鞅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继续寻找下一个雄主。与公叔痤相比,商鞅显然更善于观察细节,从而了解老板的想法,抓住老板的心思。

对于有抱负的员工,找到合适的老板比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加重要。对企业或团队来说,老板决定了其发展的天花板。如果天花板较低,即便是英才,也只能低着脑袋、弯着腰做人;反之,如果老板本身目光远大,则员工的发展不可限量。商鞅的三段式话术,是他测量秦孝公内心的一把尺子,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秦孝公什么是适合秦国的、什么是不适合秦国的。通过三次谈话,商鞅既了解了老板的真实想法,也坚定了老板的变法意愿,其招数不可谓不高明。毕竟在变法的背后,最坚定的支持来自国君。最终,商鞅在秦国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