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五: 口有遮拦,才能远离灾祸——白起(1 / 1)

高手高招 李飞 595 字 7天前

为人处世要注意自己言行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名节不会受损。谨言慎行,方能远离灾祸。

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是行伍出身,擅长用兵。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从底层的士兵一路升至秦国的“左庶长”。

随后白起统率大军进攻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由于战功卓著,第二年就由第十级的“左庶长”升到第十二级的“左更”。这时,他再次出兵攻打韩、魏,并将韩魏大军全部歼灭,攻陷了五座城池,还俘虏了敌军大将公孙喜。这次大胜使白起一路升至秦国国君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国尉”。之后,白起又率兵横渡黄河,攻占了韩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又过了一年,白起官位升至第十六级“大良造”。同年,他再次率兵攻打魏国,占领了大小城池共六十一座。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白起迎来了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战斗—长平之战。由于战功显赫,他被任命为“上将军”。

然而,就是这个一路顺风顺水的大将军,却因自己的一句失言彻底葬送了前程,最后连性命都搭上了。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想要攻打赵国,于是就派人去请白起,没想到却遭到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赵国在亡国的压力下,全国上下全力备战两年,这无疑是针对秦国而为,因此,现在并不是攻打赵国的最佳时机。

可秦昭襄王求胜心切,于是又派范雎去请,但白起依然拒绝出山。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回报,大为生气,认为白起是故意在跟自己过不去,就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把他赶出咸阳。

白起遭到贬谪后很不高兴,忍不住发火说:“把我赶出咸阳,还不如处死我呢!”这句话传到秦昭襄王耳里,他怒火更炽,下令赐白起自杀。

白起拔剑自刎时,不禁叹道:“我哪里有罪呢?”想了想,白起又叹息说,“我的确该死,长平一战,我活埋赵军降将几十万人,这就足够把我千刀万剐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可能脑袋搬家。白起本可以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可以偏安一隅,伺机而动,但就因为一句无心之叹,最后连身家性命都丢了。可见,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凡事三思而后行,谨慎行事,才能让自己少犯遗恨终生的错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上位者也有不同的逆鳞。与人相处,尤其是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相处,一定要学会多观察、多考量,摸清对方的性格与喜好,避免触及对方的禁忌和“雷区”,这样才能避免遭人记恨。尤其在言谈举止方面,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学会说话给人留余地,没有合适的理由时不应当面拒绝他人。做事要想后果,不能只图一时痛快。成功是规划出来的,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对我们的未来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无论何时,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尽可能不留下纰漏和把柄。与其事后再想办法补救,不如在行动之前就多动脑筋考虑一二,将一切问题都扼杀在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