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分类
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流行性感冒、集中发热。
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二)幼儿园常见传染病介绍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 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在短时间、短距离内传播,引起感染。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出现1例麻疹病例后,及时上报。
(2)检疫
接触者观察21天。一旦发现幼儿发热,及早就诊,及早隔离,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3)隔离
隔离至疹退或出疹后5天。患儿在家隔离治疗,21天病愈后持复课证明返园。
(4)应急接种
根据上级卫生部门要求,对园内幼儿计划免疫查验,教职工进行必要的应急接种,如园所所在小区内发生麻疹病例,幼儿园内幼儿、教职工也应进行应急接种。
2.猩红热
猩红热的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病菌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纤丝和细胞壁分泌的脂性胞壁酸黏附在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产生全身毒血症状及皮疹。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或食物传播,或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1例(少于3例)猩红热病例。
暴发:出现3例/周/园猩红热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12天,注意观察有无咽炎、扁桃体炎等嗓子痛的疑似患儿,发现后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3)隔离
隔离7天至症状消失后,咽试培养连续3次阴性,解除隔离。患儿在家隔离治疗,21天病愈后持复课证明返园。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其临床特征为:腮腺肿胀;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1例(少于5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暴发:出现5例/14天/园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21天。
(3)隔离
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至少于发病后10天。患儿在家隔离治疗,21天病愈后持复课证明返园。
(4)消毒
根据上级卫生部门指导,对发病班级及园所进行卫生消毒工作。
4.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以低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风疹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1例(少于5例)风疹病例。
暴发:出现5例/14天/园风疹病例。
(2)检疫
接触者不检疫。
(3)隔离
隔离至疹后5天。
5.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其临床特征为: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接触传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1例(少于5例)水痘病例。
暴发:出现5例/14天/园水痘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21天。
(3)隔离
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4天。患儿在家隔离治疗,21天病愈后持复课证明返园。
6.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少于5例或5~9例/2天/班流感病例。
暴发:出现10例/2天/班流感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
(3)隔离
患儿在家隔离治疗,退热后48小时无临床症状者持复课证明返园。
(4)计划免疫
流行性感冒流行前,加强宣传,建议符合接种条件者接种疫苗。
7.集中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37.5℃),称为发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5例/2天/班发热病例。
聚集性病例:出现10例/2天/班发热病例。
暴发:出现10例以上/2天/班发热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
(3)隔离
患儿在家隔离治疗,退热后48小时无临床症状者可返园。
8.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少于3例细菌性痢疾病例。
聚集性病例:出现3例/3天/班细菌性痢疾病例。
暴发:出现10例/3天/园或者死亡2例细菌性痢疾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7天。
(3)隔离
隔离至病程结束停药5天,或2次粪便培养阴性,可持复课证明返园。
9.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其临床特征为: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皮疹或疱疹。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1~2例手足口病例。
聚集性病例:出现5例/周/园手足口病例。
暴发:出现10例/周/园手足口病例,或出现3个2例/周/班手足口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7天。
(3)隔离
隔离至自发病至病后14天,无症状后,持复课证明返园。
10.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易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的病症。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体温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现象,甚而发生高热惊厥。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同手足口病管理措施。
1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的70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性疾病,偶由A24型柯萨奇病毒引起。其临床特征为: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通过与病人接触传染。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1例(少于5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暴发:出现5例/14天/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14天。
(3)隔离
隔离至自发病之日起7~10天并无其他临床症状者持复课证明返园。
(4)消毒
患儿直接接触的物品,如毛巾、被褥等都应用消毒液浸泡或阳光暴晒等方式消毒。
12.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引起该病的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其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恶心,或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诸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幼儿园出现该病后的控制措施如下。
(1)报告
散发:出现少于10例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
暴发:出现10例以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
(2)检疫
接触者观察2天。
(3)隔离
隔离至无腹泻、呕吐等症状3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