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1 / 1)

1. 思想上不够重视,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及缺乏预防知识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认为“小伤小病,关系不大”,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因而使伤害事故得不到杜绝。

2.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每项运动之前的准备活动,能够很快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

据有关调查资料分析,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易造成肌肉损伤、扭伤。

如果准备活动敷衍了事,或者准备活动内容不得当,或者过量的准备活动都不能使身体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

3. 技术上的错误

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次参加运动训练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投掷时,在上臂外展90°、屈肘90°(甚至肘低于肩)的错误姿势下出手,引起肩臂肌肉拉伤,甚至发生肱骨投掷骨折等。

4. 运动负荷(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这是专项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5. 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不良

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的动作,就可能发生损伤。

6. 教学、训练和比赛的组织方法不当

在教学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以及比赛的年龄分组原则;在组织方法方面,如学生过多,教师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以及比赛日程安排不当,比赛场地和时间任意更动,允许有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比赛等,这些都可成为受伤的原因。

7. 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教学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也是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8. 场地、器材设备或服装方面的缺点

运动场地不平,有小碎石或杂物;跑道太硬或太滑;沙坑没掘松或有小石,坑沿高出地面,踏跳板与地面不平齐;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表面不光滑或有裂缝;器械安装不牢固或安放位置不妥当,器械的高低、大小或质量不符合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特点,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踝、护腰等);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等。

9. 不良气象的影响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