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当时的两大思潮,占据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地位。针对这两股思潮存在的问题,即行为主义学派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分析学派只研究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心理学界掀起第三股思潮——人本主义思潮。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出版《动机与人格》一书,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马斯洛旗帜鲜明地指出:人类具有共同的、基本的、潜在的而且是跨文化的价值标准;对真、善、美、正义、欢乐的追求及爱(而不是恨与死)是人类的内在本性。人性的恶是由于基本需要未被满足,自我实现的环境被破坏而引起的。此外,马斯洛还提出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健康的感情关系,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驱动人类行动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面四种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后三种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人类的需要经过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
(三)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论(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个性发展理论的核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自我实现论的心理动力学基础。马斯洛认为,每个个体天生都有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只有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体才会感到满足。当个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会转向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最高层次的需要,完成自我实现。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人本身的价值,关注人潜能的发挥和自我的实现,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着重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马斯洛有关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
(一)教育的目的
在马斯洛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关于“人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唤醒存在的价值”,促进“完美人性的形成”,使得“个人达到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教育旨在帮助个体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日臻完善,达到最佳状态。
(二)教育者应尊重并促进儿童的“自我同一性”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经常逼迫孩子做些违背本意的事情,使得“孩子弄不清楚自己内在的呼声”。在这种教养方式下,许多孩子做的事情都“以外部标准(如我爸爸说的)为依据,从选择食物和服装到价值伦理判断都是如此。”[13]然而,“自我同一性”要求儿童“找出真实愿望和特征是什么,并生活在一种方式中使它们能表现出来。”那些对父母言听计从、循规蹈矩的孩子,缺乏倾听自身内在信号的能力,无法达成“自我同一性”,逐步会丧失他们可贵的创造性。马斯洛指出,儿童应该学会抵制不良社会风气、陈规旧俗带来的影响,真实、忠诚地面对自己,使其言行成为“内在感受真实而自发的表现。”
(三)尽量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促进其潜能的发展
马斯洛认为,驱使人类行动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帮助其完成自我实现,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生理需要是人一生最基本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安全的需要,是在儿童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马斯洛提醒,幼儿对于威胁或危险的反应比成人更加强烈。“假如幼儿突然受到干扰,或者跌倒,或者受到市场的喧闹、闪电或者其他异常的感官刺激的惊吓,或者受到粗鲁的对待,或者在母亲怀中失去支持,或者感到供养不足,等等,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做出反应,仿佛遇到了危险。”[14]此外,马斯洛还指出,家庭中父母的关系和态度会对幼儿造成极大的影响。比如,“家庭内部的争吵”“父母对孩子发脾气”等会使孩子“惊慌失措”“惶恐万分”。因此,为了满足儿童的安全需要,马斯洛要求社会、家庭共同合作,为孩子提供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教育者则应当讲授安全方面的知识,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增强儿童的安全能力。
归属与爱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归属需要是动物的本能,也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漫无目的流动性过大的“过客”生活,或被迫同家人、亲朋好友分离,孤独寂寞的生活,都会给儿童身心带来损害。[15]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他指出,爱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孩提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而缺乏爱的孩子,其成长和潜能的发展会受到抑制,长大之后也难以对社会及他人回报爱。马斯洛还引用临床医生及心理病理学家的观察结论:婴儿不能缺乏爱,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由此,马斯洛强调,“我们必须懂得爱,我们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涉及世界的安宁。
尊重的需要,即“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16]因而,教育者需要尊重儿童,认真倾听儿童的“内在呼声”,促使他们实现“自我同一性”。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儿童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儿童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从而激发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儿童追求更大的成功。如果尊重的需要受到挫折,儿童就容易产生“自卑、弱小、无能的感觉”,“丧失基本的信心”,甚至“产生精神病倾向”。
以上内容阐述了人的需要和儿童发展以及教育之间的关系。儿童的这些需要早期能否得到满足关乎儿童日后的成长。马斯洛明确指出,在人的早年生活中,尤其是出生后的最初两年里就满足这些需要是很重要的。如果儿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变态及反常行为。
(四)既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又不可溺爱
马斯洛反对父母对孩子过分控制、独裁专制,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丧失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和能力。同时,他也强调,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不是孩子提任何要求都予以满足。过分保护、溺爱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关心、爱护,而是对儿童及其潜能的不尊重。那些被过分保护、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离不开母亲,如此便难以独立去探索、冒险、学习,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马斯洛认为,一个好的家长往往具备优秀领导者的一些特征,应该做到敢抓敢管,该慈则慈,该严则严。
(五)教育者应掌握明确、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念
马斯洛强调,在儿童教养问题上,成人是否具有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他通过墨西哥和美国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家庭环境相对较差的墨西哥儿童行为表现更好,而在“儿童中心”思潮下成长的美国儿童行为举止存在明显的异常。马斯洛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墨西哥保留着比美国丰富得多的传统文化。墨西哥的人们保持一种统一明了、并作为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而美国的父母却缺乏明确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由此,马斯洛得出结论:第一,所有儿童都“需要一个价值系统、一个理解系统,一个定向和献身的框架,需要对宇宙及其对自身意义逐步达到一个概念的把握。”第二,如果儿童缺乏这样的系统,儿童或青少年的某种不正常的、反社会的价值系统就可能乘虚而入,并导致儿童的心理病态。
(六)使孩子得到“高峰体验”
马斯洛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即人感到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最佳状态的时刻,是人生活中最能发挥作用、坚强、自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时刻。他认为,儿童是能够产生高峰体验的,“在童年期,这是常有的”。然而,现在的学校制度却不断打压儿童的这种高峰体验,传统教学模式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忽略了儿童快乐的体验。马斯洛认为,生活必须有意义,不断的高峰体验是通往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他曾说过:“幼儿园教育能够做些什么来对抗死的愿望,小学一年级能够做些什么来增强生的愿望呢?也许他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让孩子得到一种成就感。”他主张,教育者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促进其创造性的发挥;鼓励儿童通过帮助其他幼弱的孩子等,得到内在的满足,从而获得高峰体验。
马斯洛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作为基础,论述了学前教育理论,主张充分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潜能的发展。马斯洛尊重儿童及需要、关注儿童内在潜能发展等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小结
20世纪以来,心理学科逐渐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四大心理学派。该四大心理学派分别从自己的视角研究和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学习的方式,从而也形成了各自的学前教育理论或观点,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派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建构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幼儿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积极互动中的不断建构。精神分析学派关注人生早期心理及人格健康,重视在学前教育中使用诸如宣泄、升华等诸多方法以获取健康的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则深入研究儿童的需要,主张把充分满足儿童快乐的体验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
关键术语
华生;斯金纳;“系统脱敏”法;“消退”;“育婴箱”;皮亚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意义建构;弗洛伊德;潜意识论;情绪“出口”;“升华”;自我实现;“高峰体验”
思考题
1.试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基本观点。
2.简要说明皮亚杰及维果茨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观点有哪些方面?
4.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哪些影响?
5.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观点。
[1] 3岁小男孩彼特害怕白鼠、兔子、毛大衣、羽毛、青蛙、鱼、机器玩具等。在华生指导下,他的一位名叫Mary Jones的同事进行了实验,消除了该小男孩的惧怕情绪。参见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第55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载《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3] [美]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第2页,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75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5] 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第48~49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6]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载《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4期。
[7] [美]贾伯尔·L.鲁普纳斯:《学前教育课程》,第28页,黄瑾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8]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第8页,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9] 吴连连:《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潮述评》,第77~78页,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第467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 杨汉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载《教育研究》,1998(4)。
[12] W.F.Connell,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277.
[13] [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第185页,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45页,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5]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50页,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6]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52页,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