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1 / 1)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

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面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迎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哲学上认定人具有机械属性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潮,以及以经验事实作为勾销主客观界限的新实在论盛行,行为主义于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了。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而后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将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研究行为。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强调物质及机械运动的决定性作用,只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

第二,提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别只是在一些分工上的差异。

第三,倡导客观的实验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行为主义倡导的客观方法有四种,即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

第四,强调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S)与反应(R)两个方面。刺激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光、声音、饥、渴等。反应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外部动作(外部反应)和腺体分泌(内部反应)。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就是要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学习就是要建立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与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不一致。

首先,有关行为本质的理解。华生将行为理解为刺激(S)与反应(R)之间直接的联结,没有中介作用的过程。而斯金纳认为,这种联结“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某个操作行为发生(R)后,呈现强化刺激(S),这些行为(R)出现的频率会增加。在刺激(S)与反应(R)建立联结的过程中,强化的作用非常关键。

其次,对待内部心理过程的态度。华生完全避免感觉、知觉、情绪、本能等“心灵主义”的概念,认为这些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心理学是有关行为的科学。斯金纳则认为内心心理过程确实存在,而且这些东西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此外,有关行为遗传的看法。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行为,公开否定遗传对行为的作用。因此,华生曾言,如果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在完全由他控制的环境中来抚育,他可以将他们任意培养成医生、律师、商人,甚至乞丐、盗贼。斯金纳认为华生对婴儿前途的预言过于绝对,他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认为先天行为是遗传的产物。不过,斯金纳仍然坚信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先天性行为也是由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众多,在此,主要介绍早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和后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学前教育观点。

(一)华生的学前教育观点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其于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产生。华生以其行为主义做理论基础,阐述了许多关于幼儿心理发展及教育的观点。

1.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

华生认为应该尽早对儿童实施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儿童形成三种习惯系统。即,内脏或情绪(思维、意志、认知等)的习惯、喉头或发言(即语言)的习惯、身体的技能习惯。

2.建议加强幼儿护理

为了帮助儿童养成从小懂礼貌、讲卫生、合群、勇敢进取等行为习惯,家长应该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华生就相关的护理措施提出建议,如儿童沐浴、是否带玩具上床、熄灯前的安排、起床、清晨活动、午后休息和社交、清洁卫生、吮指、破坏性行为、玩具的制作及种类、保姆训育等。

3.主张取消体罚

如果要避免儿童的不良行为,唯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旧习惯、教以新行为。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新行为的训练,而不应采用体罚。华生指出,体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罚往往是滞后的,无法达到及时的教育目的;第二,体罚只是成人发泄气愤的办法;第三,体罚过重有损儿童的健康。华生认为,教育应当取消体罚。

4.倡导“系统脱敏”法

华生认为,幼儿的情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采用人工设计的情景、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改变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这种方法就是“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华生曾通过婴儿的实验,证明惧怕等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1]华生积极倡导“系统脱敏”法,试图在教育上加以推广。

5.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因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文化时代变迁,华生认为教育的标准应随之发生变化。在教育上,华生反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主张教育应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同时,华生也反对用全社会统一的“理想”“标准”和“计划”去要求、规范儿童。

华生还提出其他一些观点,比如反对放纵与溺爱、关注幼儿的性教育等。

华生以其行为主义做理论基础,论述学前教育,重视行为习惯、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不过,其观点也存在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忽视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等不足。

(二)斯金纳的学前教育观点

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等新理论。斯金纳认为,通过对有机体(动物或人)自发操作活动进行强调,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即操作性条件反射。其中,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大多数人类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离不开强化。联系学前教育,斯金纳提出一些观点。

1.利用积极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和操作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的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希望的儿童行为。他将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的强化物,具有“自然的”强化性质;一种是强化刺激,如微笑、赞扬或关注,属于条件强化物,通过与基本强化物频繁地结合而形成。斯金纳反对卢梭的消极教育法,主张利用积极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他认为教育主要是要利用条件强化物,进行积极的强化。

2.重视及时强化

根据强化的时机,斯金纳将强化分为及时强化和间歇强化。斯金纳尤其重视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儿童行为发展的。他主张,成人需要及时强化期待在儿童身上出现的行为。如果成人想要儿童习得某一种适宜的新行为,那么一开始就应当持续进行强化。如果希望儿童保持某一种行为,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强化后,可以逐渐转为间歇强化。

3.惩罚及儿童行为的矫正

斯金纳指出,惩罚是现代生活最普遍的控制方法,但惩罚存在事与愿违的副作用,并不是总行得通。斯金纳主张采用“消退”代替惩罚,用来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斯金纳指出,儿童的不良行为大多是成人的强化所致,当这种强化不再出现,行为就会消失。比如,儿童的哭闹行为。

4.育婴箱及其功能

在儿童教育上,斯金纳还根据其理论成果研制了“育婴箱”。斯金纳发明的“育婴箱”内部干燥、无菌、隔音,而且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活动空间宽敞,箱壁安全,挂有各种玩具等刺激物。婴儿可以在“育婴箱”内安心睡觉、自由游戏,又不需要担心着凉生病或安全问题。斯金纳设计、制作这种“育婴箱”主要是想要儿童尽可能避免外界的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

总体上,斯金纳遵循了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试图通过行为研究来预测和控制儿童的社会行为。只不过斯金纳的研究比华生更为细致深刻,提出了很多实际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但是,斯金纳同样存在忽略儿童内部心理、否认儿童主体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