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公元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西欧中世纪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由文明程度很低的外来“蛮族”建立起来的。由于战争的破坏、占领者文化的落后及其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的排斥,西欧的文化大幅度下降,宗教和僧侣垄断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西欧的封建贵族和教会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结构。在上述背景下,中世纪的西欧教育烙上了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学前教育也是如此。
一、中世纪的儿童观
(一)原罪论的儿童观
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宗教成为维护欧洲封建社会形态的精神支柱。教会在思想意识上大力提倡原罪说及禁欲主义等。为了让人们相信原罪说、禁欲主义的荒唐说教,为了使上帝的神话成为人们的信仰,基督教鼓吹儿童是带有“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经苦难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为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在中世纪教会兴办孤儿院,收留弃婴的原因之一就是帮助儿童赎罪。
以性恶论及禁欲主义为依据,教会对崇尚和谐发展的雅典文化教育,持敌视态度。教会学校中,宗教居于所有学科之上,儿童从小就要盲信、盲从圣书和教师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流露。教会要求摧残肉体以使灵魂得救,声称“不可不管教孩童,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措施来制止这类表现。儿童活泼灿烂的童年被扼杀,戒尺、棍棒成了中世纪学校不可缺少的工具。对儿童的约束与惩戒就成了中世纪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在教育中体罚盛行,体育完全被取消了。
(二)预成论的儿童观
由于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落后和成人的自我中心,人们不愿对儿童的特点给予更多关注等原因,人们沿袭了一种源自古代预成论的儿童观。预成论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的多少的不同而已。因此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一旦能行走和说话,就可以加入成人社会,玩同样的游戏,穿同样的服饰,例如,小男孩即要求穿骑士服,佩带宝剑,犹如成年男子的装束;小女孩则要求浓妆艳抹,穿拖地长裙,打扮得像贵妇人。他们被要求有与成人同样的行为举止。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欧洲14世纪以前的绘画,总是不变地以成年人的身体比例和面部特点来画儿童肖像。
显然,预成论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一位中国学者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类似情况,说由于“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1]
二、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是西欧中世纪儿童必须接受的早期教育。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基督教会居于独尊地位,不允许一般的世俗学校存在。教堂是唯一的知识源地,教士是掌握知识之人。因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神启”,一切真理都来自《圣经》,所以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虔信上帝、熟读《圣经》,以求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教育方法则简单、粗暴,以体罚为主。在基督教世界里,学前教育的主要措施大致如下。
(一)接受“洗礼”
“洗礼”为基督教的重要仪式。教会以“洗礼”来说明罪人因相信耶稣为救主而内心被圣灵洁净,罪恶得以赦免,成为属于基督的人。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参加神父主持的“洗礼”或“浸礼”。
(二)灌输宗教意识
当孩子稍能懂事时,父母就向他们灌输诸如儿童生下来就是一个犯有原罪的人,人生来就要准备经受无穷的苦难,学会如何忍耐服从、逆来顺受;宣扬天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圣父、圣灵、圣子是三位一体的主;笃信上帝是全能的、仁慈的;一个人只要虔敬地信仰上帝,死后灵魂就可得救,即升入天堂。
(三)参加圣事礼仪
儿童要随父母参加教会组织的各项圣事活动,这些活动将伴随终生。如参加主日的祈祷、读经、唱诗、听布道等。有时也欣赏教会音乐,以陶冶其宗教情感和增强对上帝的信仰。
(四)度过宗教节日
儿童跟随家长到教堂或在家里过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从中萌生对宗教的好感,确信人的最大幸福就是爱上帝、爱他人,领受所谓圣灵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全智全能的神秘感。
三、封建贵族的学前教育
西欧封建贵族的学前教育一般分为两类。
(一)王室宫廷的早期教育
这是一类专为王室儿童实施的宫廷教育,参加宫廷学校学习的只是皇室儿童和极少数机要大臣的子弟。公元46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约经过3个世纪的征战兼并,西欧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法兰克人原属游牧民族,英勇善战,但文化素质甚低,即使在上层王室贵族中习文识字者也不甚多。面对疆域扩展、但政务繁多,单凭勇猛和武力已不足取时,最高统治者不得不着手培养人才。所以中世纪时期,有些封建君主也重视教育并从王室儿童的学前教育抓起。如8世纪后期的查理曼大帝时期,为了培育王室的后代,专门在王宫内开设了一所教育王室儿童(包括幼儿在内)的学校。有些宫廷教师经过摸索,并吸取了古代(如苏格拉底及智者)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法。下面是查理曼的儿子与教师阿尔琴的一段对话。
问:太阳是什么?
答:宇宙的光辉,天空的美丽,白昼的光荣,时间的分配人。
问:月亮是什么?
答:夜的眼,露的施者,风暴的先知。
问:星是什么?
答:天顶的图画,水手的导航者,夜的装饰。
问:雨是什么?
答:地球之库,果实之母。
问:雾是什么?
答:白昼的夜,视力的劳作。
问:风是什么?
答:空气的**,水的动乱,土的干涸……[2]
通过以上的问答,儿童学到不少作为未来统治者所必需的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以及某些粗浅的哲理。这种教法堪称中世纪儿童教育中少有的亮点。总体上,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和当时的教会学校一样,主要学习“七艺”,教育内容是作为未来统治者所必需的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以及某些粗浅的哲理。
(二)骑士的早期教育
骑士是欧洲封建贵族阶层中最低的等级。骑士既需保卫和扩张封建庄园,还要进行竞技格斗,以示对教会和封建主无限忠诚。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与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一名骑士的训练和养成要经历三个阶段:①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阶段;②7~14岁为侍童教育阶段,即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男孩送入更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③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3]。这是除王室儿童外,每个封建贵族子弟都必须接受或经历的必修课。
在第一阶段,即骑士的学前期的教育,都是在自己的家里完成的,父母扮演教师角色。在骑士家庭的学前家庭教育中,宗教意识的熏陶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训练骑士的首要标准就是虔敬上帝,听命于教会,甘为宗教而献身,树立这些观念必须从幼年抓起。母亲从儿童懂事起便开始灌输宗教神学的初步观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还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宗教仪式和节日活动,加深他们对宗教的情感。其次,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父母以身作则对封建主忠心耿耿,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忠君爱国”之心,以便成年后能坚定地效命于国王和上一级封建主;此外,还要儿童仿效雅士贵妇,懂得礼节,谈吐文雅,举止得体。最后,为了能够纵横厮杀、克敌制胜,骑士必须具有健壮的体魄,而从小的养护是关键所在。母亲十分注重儿童的合理饮食,适宜锻炼,作息制度和生活习惯等。骑士虽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但在骑士早期阶段的教育中,由于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许多骑士目不识丁,更有甚者在成人后,仍不会签自己的名字。
西欧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不论是宫廷学校还是骑士教育,都带有鲜明的宗教性和等级性,这正反映在基督教至尊的背景下,畏神禁欲的教育特色以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性质。它导致对儿童的严苛,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人们只按照儿童所处社会地位而实施不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