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在这场运动中,“左倾”路线甚嚣尘上,学前教育备受冲击。
一、学前教育体制的破坏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同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两份文件的通过,标志着“**”正式开始,“文革”十年间,“极左”路线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受到破坏。“文革”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他们将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来的教育路线批判为“一条极力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还把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批判为“大肆吹捧、贩卖修正主义货色”,把成立于老解放区的“六一幼儿园”说成是“培养特殊阶层的、阴谋复辟资产主义的黑样板”,把对幼儿师资培训攻击为“刘少奇提出的建立一支所谓‘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突出业务”,把解放妇女劳动力和教育幼儿的双重任务批判为“脱离阶级斗争,单纯以生产为中心”。
“极左”路线还极力歪曲20世纪50年代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方针。体育方面,他们把科学、合理的种种体育设施和措施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大加斥责,致使幼儿园取消了合理的生活制度、科学的生活管理,体检工作不开展了,体育活动也被停止了。智育方面,他们把传播知识、发展智力批判为智育第一,不赞成对幼儿进行智力活动,致使儿童生活贫乏,智力发展受到阻碍。德育方面,他们以“极左”的政治口号代替幼儿园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幼儿背诵毛泽东诗词、语录和“老三篇”(毛泽东著《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不注意培养幼儿的基本行为品德。美育方面,他们把美育视作资产阶级思想和情调的表现,要求幼儿表演造反歌舞、样板戏曲,不引导幼儿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极左”路线还攻击“文革”前建立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他们认为“文革”前的管理制度是“管、卡、压”,应该被取消;宣称幼儿园的教师和保育员的分工是“资产阶级法权”的体现,园内各项工作应由全体教职工轮流担任。还把又红又专的园长和教师打成“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要求停办培养幼儿师资的幼儿师范学校。
在上述错误思想的引导下,“文革”期间我国学前教育体制被严重破坏,各地的幼儿园已无正常秩序可言,教养活动充满着严重的政治化和成人化。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锐减
由于“极左”路线的破坏,“文革”开始之初,学前教育机构成了任人宰割的牺牲品,一度锐减:许多幼儿园园舍、场地被占用,不少人员被任意调离,幼儿园惨遭解散。据调查,南京市幼儿园被砍掉三分之一;吉林省和龙县90%以上的幼儿园被解散。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的幼儿园才逐渐恢复并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比较慢。比如,1973年的幼儿园数为4.55万所,比1965年增加1.3倍,但有9个省、市、自治区比1965年仍少,其中贵州减少60%,辽宁减少43%,云南和新疆减少41%,黑龙江减少35%,四川减少29%,湖北减少21.5%,内蒙古减少17.5%,北京减少6%。[3]
幼儿师范学校的锐减更为严重。全国大多数幼儿师范学校被关闭,仅剩下一所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举办短期培训班。这样,正规的中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中断了十年之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面也很惨淡,当时,学前教育专业只有南京师范学院保留了全部人员,即便如此,这些人员也于20世纪70年代被派往工厂和农村培训学前教育师资。这意味着:“文革”期间整个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系统被破坏严重,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之低可想而知。
表5-5 1973—1976年全国幼儿园发展情况统计
不过,“文革”期间,特别是后期,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重重困难中,仍然本着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努力维持着幼儿园的正常工作制度和教育秩序,并抓住各种机遇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如在1975年,邓小平力促整顿,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后,幼儿园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小**。1975年,全国有幼儿园17.17万所,较1974年4.02万所增加3.2倍,1976年为44.26万所,比1975年增加近1.6倍(见表5-5)。同时,一些地区还积累了些许办园经验。如江苏如东县将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托幼工作三者结合,既促进了生产,又使三项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该县1972年的幼儿入园率达到80%。江苏常州市总结推广了“厂园挂钩”的经验,既解决中、小型工厂职工子女入园困难,又解决长期以来街道幼儿园的经费困难。该市还把1958年创办的22所民办幼儿园全部改为直属集体所有制幼儿园,从根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工资和福利问题,使民办幼儿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小结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确立了学前教育面向工农、解放妇女生产力、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针,明确了对全体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确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深入学习并实践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学前教育的领导,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想思潮影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大起大落。“文革”时期,“左倾”路线甚嚣尘上,学前教育备受冲击。
关键术语
幼儿园制度;幼儿园双重任务;“三天托儿化”;《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母爱教育”;民办幼儿园
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承担的双重任务是什么?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目标、教育活动项目和教养原则有什么看法?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前教育经历了哪些曲折?
3.“文革”给学前教育带来哪些消极影响?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第120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2] 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1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2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