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物
元代花瓷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会轻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其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板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着浓郁的年画风味。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
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识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但文化大融合总会产生最终的结果,这种结果被当时德高望重的赵孟頫清醒地认识到。他通天象,精书画,又游走于朝野之间。将这种结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达出来告慰天下,也说明了文化趋同的历史规律。由于当时过于张扬的艳蓝色,在许多汉人观念上难以接受,此罐在呈色上采用灰蓝色调。用抽象的原创绘画,用骆驼与凤鸟代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局。再配以天象轮回卦图,造型精致的凤鸟体内射出道道美丽的蓝色光束,细长的爪子向前伸出,喻其影响深远。独特的艺术构思,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无限遐想。
含英咀华
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这些图案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著名历史人物故事,显然它与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流行及元代戏剧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文学艺术对元代陶瓷装饰工艺的深刻影响。
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变形莲瓣纹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辅助纹样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见于同时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青白釉产品以及元代龙泉窑青瓷装饰之中,其画法一般以外粗里细的两道线勾勒莲瓣的轮廓线,每片莲瓣之间不相连,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莲瓣内加绘有花朵、云朵、火焰或琛宝纹。琛宝也称杂宝,元代杂宝纹常以火珠、犀角、古钱、银锭、葫芦、莲花、灵芝等组成,但组合并不固定。这种变形莲瓣纹多装饰在器物的口边、肩或足胫部,有绘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绘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题纹饰。云肩纹又称如意云头或灵芝头,俗称大云肩,多绘画在器物的颈肩部,纹内一般绘有各种繁密的动植物纹样,因其借鉴于元蒙贵族服装上的肩部织绣纹样而来,故而得名。
温馨提示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清代龚轼《景德镇陶歌》中有赞誉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我国青花瓷的发展,大体可以说是开始于宋,成熟于元,极盛于明、清。作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基本产品之一,青花瓷成为明代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无论在质量上还是装饰花纹上都有很大提高。由于明青花料来源不同,青花呈色也不尽相同。宣德年间(1426—1435)引进苏麻离青(即波斯料),清花色泽浓烟,泛出黑斑;正德、嘉靖年间(1506—1521,1522—1566)青花呈色蓝中泛紫。明青花瓷以宣德、嘉靖、万历三朝烧造最多,尤以宣德一朝达于极盛,不仅成为国内需要的大宗商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青花瓷,静谧、细腻、隽永。青花瓷清丽、隽逸,千百年来不断地向世人展现了它迷人的风采与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它远离喧闹与俗丽,强调精湛的手工和优雅的纹饰,是中国瓷器艺术博大精奥的代表。在清宫彩瓷的价格如今已经有些高不可攀的行情下,相信格调素雅古朴而不失精致的青花瓷,很可能引来新一轮的热潮。
瓷器的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瓷器品种,令人喜爱的青花瓷器便是其中的一种。
知识徜徉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
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的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杀,越军大败。在献上了绝世美女西施后,越国的国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勾践回到越国,他任用贤臣,发展生产,东山再起。用了9年时间灭掉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名霸王。“鸠浅”就是这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名字,而这把剑就是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这柄铜剑。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经典文物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由阿历山德罗斯雕刻。作者不追求纤巧细腻,而是以浑厚朴实的艺术手法处理,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女神的形象表现出古典希腊女性的典型特征:椭圆的脸,笔直的鼻梁,丰满的前额,稍翘的嘴角,润滑的下巴。神情端庄、娴静、凝重,体型修长,左腿微曲,显露了曲线的起伏节奏。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充溢着青春与生命的意趣,这是灵与肉的完美统一,是爱与美的和谐圆融,是神与人的自然合一,构成了人体美的宇宙,是人类追求女性美的理想化标志。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赞叹说:“这简直是真的肌肉,抚摸她可以感到体温的!”
近一百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有人曾在旧档案中发现了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它记述了居维尔是最初在伊奥尔科斯家看到的完整雕像: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然而至今无人能将此雕像复原。
含英咀华
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代表,维纳斯给人类盖上的是一缕神秘的面纱,雕像整体给人高贵端庄的感觉,其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呈现一种时代成熟的女性美。人体的结构和动态富于变化却又含蓄微妙,体现出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那残缺的双臂,却又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一种无言的独特之美——残缺美。
在风格上接近公元前4世纪古典主义盛期的作品,为希腊文化时期所少见。此雕像残缺的上肢是一个永恒的谜,有人曾经尝试去复原她的双臂:左手持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亦或,右手捧鸽子,左手持苹果,放在台座上让它啄食;右手抓住将要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 但是,每一种方案出现,就便会有一种反驳的道理。而其结果,那就是保持断臂,从某种意义上反而视为一种最完美的表现!用中国的一句成语画蛇添足形容,也再恰当不过。真正的美或许并不是完美,而是带有缺憾的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增加艺术作品的欣赏性。某一天,当一个作品不再有吸引我们的地方,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和柔美,那么它之于人类艺术的存在价值又该在哪里,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给我们留下一个念想?
而从感官意识上来讲,女性的柔美,是维纳斯给人最原始的感觉,当代审美意识的一种,柔美给人永远的是一种温润。当第一眼望去,断臂维纳斯给人的表情是落落大方,宁静而脱俗的,脸上露出一丝淡得几乎让人察觉不到的微笑,让我们从她的笑容中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正是这种超然的神态控制了**的身体可能带来的纯肉体的感官视觉上的愉悦,将人的心灵世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审美理想的境界。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纯肉体永远不是他所想要表达的最终,冲破黑暗时代的桎梏,那才是最终的目的。
从感观形体上去分析,断臂的维纳斯其实同样存在着一种人们不尽所知的美——黄金分割律。她的体型完全符合那个时代希腊人关于美的理想与规范,身长比例接近利西普斯所追求的人体美标准(身与头的比例为8∶1)。8为3加5的和,这就可以分割成1∶3∶5,这就是“黄金分割律”,随时代的发展,逐渐又成为后代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一种准则。
或许,有人会不禁而问,什么是“美”,我想没有人能够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哪个美学家敢说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喜欢它,爱它,我们就会认为它美,即使它并不为爱美的人所接纳。
或许,当有一天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才被打动,才觉得其壮美无边。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当她以断臂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何曾有过这样的想象,一个作品竟会以一种残缺的姿态出现在世人前面(即使她也有过完整)。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到这个残缺之美。通过想象得到的残缺美,那也许就是残缺的残缺吧!最终谁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个人的审美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东施”想象成“西施”,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残缺的美,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涵盖了整个古代希腊文化的女性美,使得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象征代表,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式符号,在西方美术史中随处可见,或描写她从海里降生,或描绘她与情人们的缠绵爱情,或描写她浴后如出水芙蓉般的清纯,人类对于维纳斯的爱慕甚至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的史前时期。早期的艺术家雕刻了大量的女性人体,用来刻画人体美,而对于男性人体却不那么感兴趣。发现于奥地利的《维伦道夫的维纳斯》,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古老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可见,追求美感,从史前就已经开始,直至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改变和完善。
知识徜徉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希腊雕刻家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掷铁饼者雕像,被公认为体育运动和健美体魄的象征,这是雕刻家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真实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运动健将或竞技得奖者。雕刻家集中注意表现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都是坚强有力的美的人物。雕刻家以敏锐的观察抓住了掷铁饼者最用力的一瞬间动作,这是一个典型的瞬间。尽管在形体上是紧张的,可是整个雕像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感觉。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位运动员的动态,这位年轻的运动员有弹性似的弯着腰,同时用脚安稳地站在地上,把拿着铁饼的手伸向后方。而只要一瞬间,他那像弹簧似的形体就会立即伸直,而铁饼将从他手中飞向远方。这座雕像的构图,把复杂矛盾的动作归结成为数不多的鲜明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姿态,这些姿态给予人以一种集中、全神贯注的感觉,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和谐理想的动态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张开的双肩和扁担似的手臂很对称,这里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雕刻喜欢用正面律。同时掷铁饼者两只手臂的线条和他拖在后边的左大腿的线条联合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其轮廓如同一只拉开的弓,腿和手臂连成一个图案,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也体现一种肯定和稳固性。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他的大腿和躯干在上边形成了两个彼此相等的对角线。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雕刻家在一个固定的姿态的空间上表现着时间性,整个艺术形象健美而动人。
【参考文献】
[1]田昊.论《卧虎藏龙》叙事创意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2.
[2]伍荣华.论《卧虎藏龙》的女性主义视角.大众文艺(理论),2009,3.
[3]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2009.
[5]孟庆雷.游走于原始冲动和个体道义之间——《史记·游侠列传》建构的侠文化观念.//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1.
[6]曹亦冰.论中国武侠小说从古至今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3,1.
[7]徐岱.论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文艺理论研究,1998,4.
[8]美国电影研究会.一生要看的500电影.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
[9]吉姆·派珀.看电影的门道.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10]宋姿莹.《清明上河图》研究:以宋、明、清三本比较为视野.华东师范大学,2013.
[11]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张显运.近二十年《清明上河图》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8,11.
[13]夏冰.中国古典绘画形神论.山东大学,2009,5.
[14]刘曼丽,安娜.情感·造型·色彩——由《星月夜》解读梵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5]杜鹏,罗欣.用色彩表现心灵的艺术大师——梵高美术作品《星月夜》美学寻迹.美术教育研究,2015,3.
[16]曹建文.论景德镇青花瓷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10.
[17]苗长兴.春秋名剑——吴王夫差剑与越王勾践剑.金属世界,1994,8.
[18]钱初熹.断臂的维纳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9]莎士比亚.假如维纳斯不断臂.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
[20](奥)马索克.穿裘皮的维纳斯.康明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1]海蓝,等.图说西方雕塑艺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2]张军.重压·抉择·释义——评《国家的客人》、《掷铁饼者》和《捡橡果的孩子》.名作欣赏,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