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使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1 / 1)

经典电影

卧虎藏龙剧情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谁知当天夜里宝剑就被人盗走,俞秀莲上前阻拦与盗剑人交手,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见一个蒙面人消失在九门提督玉大人府内,俞秀莲也认为玉大人难逃干系。九门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刚从新疆调来赴任,贝勒爷既不相信玉大人与此有关,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影响大局。

俞秀莲为了不将事情复杂化,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也大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娇龙一时意气所为。俞秀莲对前来京城的李慕白隐瞒消息,只想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玉娇龙归还宝剑,免伤和气。不过俞秀莲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归还宝剑时,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而李慕白又发现了害死师傅的碧眼狐狸的踪迹,此时李慕白更是欲罢不能。

玉娇龙自幼被隐匿于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弟子,并从秘籍中习得武当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于蓝。在新疆之时,玉娇龙就瞒着父亲与当地大盗“半天云”罗小虎情定终身,如今身在北京,父亲又要她嫁人,玉娇龙一时兴起冲出家门浪迹江湖。

任性傲气的玉娇龙心中凄苦无处发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气,俨然是个小魔星。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玉娇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总是无效。在最后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而死。玉娇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却无法面对罗小虎,在和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投身万丈绝壑。

经典对白

李慕白:秀莲,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师父一再地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

俞秀莲:慕白,这世间不是每一件都是虚幻的。刚才你握住我的手,你能感觉到它的真实吗?

李慕白:你的手冰凉凉的,那些练刀练出来的硬茧,每一次我看见,都不敢触摸。秀莲,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我诚心诚意地把青冥剑交出来,却带给我们更多的麻烦。

俞秀莲:压抑只会让感情更强烈。

李慕白: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欲望:我想跟你在一起。就像这样坐着,我反而能感到一种平静。

俞秀莲:慕白,守住气,给我一点希望。

李慕白: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我只有一息尚存。

俞秀莲:用这口气炼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元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道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达到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到我身上。

李慕白: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久的孤魂。

含英咀华

“老师!李博打架了!”向非像只惊飞的小鸟,扑闪进办公室。嗬,这速度,若在唐朝,绝对能为杨贵妃尝到新鲜荔枝立下汗马功劳呢,我惋惜着。

“李博,打架,又打架,又是李博”。李博是班里的大个,高出别人一头,头顶上有三个螺旋,几簇头发总是倔强地耸立着,两条黏糊糊的鼻涕稍不留神便探出鼻孔,“唏唆”一声又立马溜回了大本营,袖口经常油光光一片。他信奉的是拳头政策,战争三六九,摩擦天天有啊!套用《手机》里的一句话:“麻烦!”

我几步蹿到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桌倒凳翻,书纸一地,李博卡着小个子李政的脖子,顶在墙角。李政鼻青脸肿,一见我就号啕大哭,泪人儿一般。

只好来个“三堂会审”。原来竟是个案中案,连环案:小个李政欺负小小个向非,大个李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怒扁李政。我狠狠瞪了李政一眼,欺软怕硬,打架还哭,孬种,丢脸啊!

可我怎么来评价李博呢?从本人的性格上来说,我喜欢这样的孩子,“路遇不平,古道热肠”,多难得啊,尤其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已成为习惯的今天,这种侠义行径可算是珍版绝本,只能在金庸小说里见识了。但打架这种过激的行为,毕竟是个愚蠢的办法,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我想这件事我不能武断结论,而是尽可能地细腻和耐心一些。

我想起小学的一篇课文《好汉查理》,人物查理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但心地善良,爱帮助人,竟与李博很多特点不谋而合。于是,我专门开了一堂语文延伸讨论课:好汉查理与好汉李博。在同学们激烈讨论中,首先肯定了李博的侠义行为,表扬他能在不公平的时候挺身而出,有正义感。同时很多同学尖锐地提出不能打架,要用温和的手段去调停,打架就是不对!李博看到大家把自己与“好汉查理”相提并论,也欣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但承认错误不一定说明他认识到了错误。于是我又提供了三个真实事例作为讨论:

(1)《贵阳晚报》报道的三学生“拔刀相助”酿命案。

(2)某中学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哥们儿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3)《人民日报》报道的“洪战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好汉子拖着肠子大战恶徒”的事迹。

三个事例触目惊心,震撼心灵,同学们唇枪舌剑,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孩子们逐步形成共识:“好汉”是惩恶扬善,助人为乐,讲究策略;绝不是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莽撞行事。

衷心希望孩子们能明白“侠”之所在,个个能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好汉。

经典心语

如何“侠义”

不要片面地把侠义理解为暴力。

不要把拉帮结伙、替朋友出气理解为侠义。

侠义是一种精神,同情弱者、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等都是侠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侠义精神还可以上升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对全人类。

知识徜徉

武侠精神

1.快意恩仇,睚眦必报

报恩意识是武侠精神的最初源头。“士为知己者死”,自先秦以来就已经成为武侠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个出自武侠的精神信条,后来广泛地为平民大众所接受,成为了中国大众一条基本伦理规范。先秦游侠极端重视个人价值实现的心理,到了汉之后就发展成一种“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的复仇意识。快意恩仇的意识是武侠精神中最古老的核心元素之一,但如果过分偏执于狭隘的报恩和复仇,便会容易引发冤冤相报的悲剧。对于这一点,古往今来的武侠著作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武侠小说家金庸更是提出了“仁者无敌”的口号,来平衡快意恩仇的传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守信重诺,一诺千金武侠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遵守诺言。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评价侠士说:“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又说:“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这两句话提到的“侠客之义”其基本内涵都是“守信重诺”,也就是司马迁概括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是武侠最根本的人生观,也是武侠阶层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核心之一。“守信”的传统,不仅成为武侠精神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而且也随着武侠精神在大众社会中的传播得到了普通大众的认可,成为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中最为推崇的美德之一。

3.除奸去恶,舍己助人

司马迁归纳的“侠客之义”中有一条重要的行为规范:“千里赡急,不吝其生。”武侠救人急难的行为准则,是侠义精神在民间得到广泛推崇的重要原因。久而久之,在民间社会就形成了以“舍己助人”为荣的伦理观念,最终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体系中的传统美德之一。而打抱不平则是武侠精神中境界较高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对“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中说:“真是行侠作义之人,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个‘侠’字。”可谓对见义勇为精神的精确注脚。宋以后,道德观念迅速普及,而社会的黑暗现实又使百姓无法从权力机构享受真正的正义,因此,除暴制恶、普济众生等观念在武侠伦理中出现,并得到了普遍承认,成为近代武侠精神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了。

4.厚施薄望,重义轻利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侠客不但要勇于救人急难、舍己助人,而且在助人之后还应该不接受报答,不贪图扬名。大侠朱家在“佯装不知”的情况下帮助季布躲避通缉之后,竟宣布“终身不见”季布。他的人生信条是“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正因为这种济人之危又不图报答的品质,朱家才得以扬名天下,“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后世的侠客也纷纷以朱家为榜样,李白《侠客行》中所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正是对行侠不图名、仗义不为利的武侠形象的最好写照。这种重义轻利的观念与之前的恩仇观、诚信观、助人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最为传统的“侠义”观念。而知恩图报,守信用,厚施薄望,助人为乐等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义气相托,为民为国

经历了唐代“儒”“侠”精神的交流融合,和宋代“新儒学”的普及发展,宋代之后,武侠精神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变,传统的“侠义观”变成了“忠义观”。虽然仍保留着传统的对下层人民的关怀精神,但宋儒“民胞物与”的观念赋予了民众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忧国忧民”思想被武侠阶层接受,这丰富了武侠精神的内容,“对国家民族忠诚”的观念出现了。

经典电影

《阿甘正传》剧情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甘的脚下,阿甘把它夹进自己最喜欢的书中,他正坐在萨凡纳州的一个长椅上,向同坐等公车的路人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学生时代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你和别人是一样的,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妮相遇(珍妮是一个受父亲“虐待”的女孩),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不停地奔跑的一生。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越战时期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这里,他遇到了好朋友布巴和丹中尉。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撒腿就跑,直到跑到了一条河边。这时,他才猛地想起自己的好朋友布巴还没跑出来,于是他又奋不顾身地跑回去救布巴,同时还救起了许多的同伴,阿甘终于救出布巴,但是布巴中弹受了重伤,最后死了。战争结束后,阿甘因负伤救战友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回国之后

在一次反战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后来,他又迷上了乒乓球,而且技术练得十分精湛。阿甘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

因为坚守与布巴的承诺,阿甘成了捕虾船船长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后来因为母亲生病而离开了捕虾船,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后来阿甘开始了他长达三年多的长跑生活。

再见珍妮

三年以后,阿甘收到珍妮的信并按照信上的地址去到了珍妮的住处,与珍妮在一起居住的还有一名与阿甘同名小男孩,珍妮告知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实际上是艾滋病,不过由于反映的时代是20世纪70—80年代,所以那时还没人了解艾滋病),但阿甘仍然同珍妮结婚并带着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他给儿子的书中落下了那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含英咀华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地半途而废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像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需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要计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你会发现,越往高处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经典心语

空中那片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或翱翔太空,或坠入深渊,阿甘的人生正是如此,虽然他是一个弱智儿,但他却拥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他永远记得的是妈妈的叮嘱: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可能事先知道你将会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一点也没有!

阿甘看起来总是莽莽撞撞,傻里傻气,说起话来也是痴痴呆呆的,因而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忽视。可是人生并没有放弃他,赐给了他一双天生的飞毛腿,并且在珍妮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起,他抛弃了所有的杂念,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们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球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最后跑到了人生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阿甘是一个诚实守信、重情轻财的人,虽然好友、亲人、女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仍然带着小阿甘坚强地活着,在常人看来,阿甘真的很笨,但他的人生是那么的纯洁无瑕,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折射出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那片洁白的羽毛又从阿甘的手中飞走了,他要去寻找一片新的天地,也许还会遭到风雨的袭击,可能会再次掉入万丈深渊,但他总是坚信,不幸的背后一定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片美丽的羽毛将永远在阿甘心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飞翔。

知识徜徉

影片档案

中文片名:阿甘正传

英文片名:Forrest Gump

上映日期:1994年7月23日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主演:汤姆·汉克斯,罗宾·莱特·潘

票房:677 387 716美元

片长:142分钟

1994年电影界诞生了很多经典之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东邪西毒》《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燃情岁月》《狮子王》《真实的谎言》《红蓝白》等,都是极经典的片子,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将这些影片翻来覆去地看。

一、奥斯卡辉煌

《阿甘正传》当年和那么多出彩的片子同场竞技,却仍然一路高歌猛进,不仅一年时间里票房高居榜首,而且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力压《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压倒性地夺得六项奥斯卡金奖,足以说明它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年同台竞技的《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因为阿甘的出现而失意各个大奖,不能不说可惜,怪只能怪这么多的经典好片汇聚在了一起,主角只有一个,配角的辉煌再耀眼也敌不过发挥出色的主角。

有人说肖申克监狱里的故事比阿甘的故事更为深刻,是的,我也承认,安迪引领着我们一同挖掘了人性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低俗小说》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让我们沉浸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然而,电影不能仅仅是艺术的,不能仅仅是电影的,也不能仅仅是生活的。在我看来,《肖申克的救赎》过于艺术过于文学了,《低俗小说》过于电影过于技工了。虽然《阿甘正传》在深刻性和文学性上不及《肖申克的救赎》,在电影的技巧性构筑故事组织上不及《低俗小说》,但是它够生活,够综合,够意思,它不是电影人卖弄自己才华的工具。

看电影,有时候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有时候是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生活的道理,我更偏向于后者。

《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同是能给我们的生活做一些指引的片子。当年肖申克和阿甘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竞争各项大奖,但是最终铩羽而归,是因为题材的相似和阿甘的突出与顺应时势。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不会让你感到快乐,虽然影片最后给予我们的震撼是足够的,但是我们一方面为安迪的20年坚守一个极其渺茫的希望感动,另一方面却无法从现实的黑暗和残酷中脱离出来。甘的论调是欢快乐观的,我们看完会欢笑、会有所思,但是不至于像肖那样。看过一个评论,对这两个片子概括得很好:先后连续看甘和肖,感觉像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下。所以,更多的人愿意看阿甘而不是安迪。

阿甘的天堂一样的感觉和肖的近乎地狱的感觉,阿甘的高踞票房和肖的不温不火,阿甘的艺术商业完美结合和肖的艺术文艺气息独占一面,让奥斯卡选择了《阿甘正传》,这无可厚非,奥斯卡本来就不是威尼斯金狮柏林金熊,它那尊小金人造型足够精致优美吸引眼球,却难以扣住气质和艺术这两个词,所以阿甘不是艺术的却是精致的经典的,肖不是吸引眼球的却足够艺术和气质足够震撼人心的。一个小金人不完全代表什么,其实任何一个奖项都不代表什么,只有民众的口碑代表了一切,有人认同就已经很重要。

二、垮掉的一代

《阿甘正传》是幽默诙谐的,有时候会让你忍俊不禁,《阿甘正传》也是严肃的,这种严肃贯穿整部片子,放在“二战”之后的二三十年的背景里,哪怕一部肥皂剧也要带点政治色彩,《阿甘正传》也不例外,这种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描述,不管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都是严肃的表现,这也是它要重点表达的,虽然表达的方式没有一本正经,而是稍微显得有些滑稽荒唐,虽然没有很全面仔细的概述,而是点到便过,但是却足以让我们在这几瞥之中看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影片中各种人物的行为方式了。

几个政治事件用一个个片断演绎出来,然后像幻灯片似的放映,短暂而关键。总统被刺,总统辞职,禁止黑人入学,越南战争,反战游行……一个个片断让我们不断回忆美国战后几十年的历史,飞速发展,混乱动**,垮掉的一代是我脑海中浮现的印象,正是垮掉的一代和我们没有垮掉的一代构成了《阿甘正传》的角色。

战后美国人民精神生活极度混乱,受困于战后的心灵创伤,加之当时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的盛行,打压国内进步力量,反共潮,国际上冷战,恐怖主义开始出现,人们终日惶惶不安,有些人消沉颓废粉饰太平,有些人看不惯世道的虚伪荒唐奋起反抗和政府对着干,一切极端的生活方式都涌现出来,酗酒群居吸毒**等成为一种现象,这些人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理想,上进心全无,史学家将这些战后出生的一代称为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也有叫迷茫的一代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描述的就是这群人的生活状态,那个戴着鸭舌帽整天穿着黑色风衣混迹在各地的小青年霍尔敦就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但是霍尔敦比之另一些垮掉的一代已经算是上进有理想了,起码他还有个梦想,他还想着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注视着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们,起码他还不至于吸毒群居**,起码他还有一些羞愧之心,而另一些人,没有,没有理想,连什么是道德也不清楚了。《阿甘正传》里没有正面描述这群人,但是很多片断都隐喻着对这种人群的描写和讽刺。

三、巧克力生活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这句话已经被太多的评论提及。

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选择,可以说的太多了!

生活是需要智慧的,但是只有最好的智慧才能生活好,少一点也不行,少一点你会患得患失,看不清大局,看不清生活的真正内涵,少一点你可能还能看见一些细枝末节,生活的蛛丝马迹,但是却看不到最关键的部位。生活又是不需要智慧的,没有智慧的人能活得快乐,能不顾失去的痛苦,能忘却一切曾经或者即将困扰着有智慧的人的事,没有智慧的人脑袋里只有一条道,只要你愿意,真的可以一条道走到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不曾有千虑,仍可一得。

小波说过,“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就很高兴。”但是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尽头,什么是智慧的尽头呢?古希腊的先哲们穷尽一生也没有追寻到的答案,必定会困扰着无数追求者的内心。

在阿甘的眼里,如果不是妈妈告诉他不要让别人说出我比你聪明比你强大,他或许不会知道有聪明这个词,他或许甚至不会在向珍妮求婚的时候黯然神伤地说出自己不够聪明的话,也不会在听到自己有了儿子后,一脸的无奈恐惧战战兢兢地问道他足够聪明吗的语句,当然他只是知道了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对于这个神圣的字眼,他是不了解的,他拿什么来了解呢?他也不用去了解,不知道所以不感兴趣,不感兴趣所以不会追求,所以当有智慧的人在拼命追求更高的智慧的时候,他在走自己脑中的唯一一条道,上帝给什么我就吃什么,即使是苦的也心甘情愿,而有智慧的人们却在为显示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在上帝给的巧克力中挑来挑去,无论挑到什么,总是感觉不到已经在手的巧克力有多好。

因为不够智慧,阿甘是没有恐惧的,当妈妈患病在床临死说着“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的字句,甘只是傻傻地、默默地听着,死亡,在他看来,是那样正常,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妈妈嘴里说出来的,也是生活的种种告诉他的,那个要和他合伙做虾船的captain buford就死在他身旁,他有为布巴伤心,可是他的伤心不是因为死亡,却是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不情愿来到战场却死于意外。如果布巴临死的时候不说我要回家而是说着,看,我要死了。或许甘也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吧。所以甘是接受者,接受上天的一切。所以,恐惧根本不是恐惧,什么都是一样的。对他来说,给予什么,自己都是一个选择,run,run,run……

四、亲情、爱情和友情

对于很多观众而言,《阿甘正传》也是一曲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质朴颂歌。阿甘的母亲无疑是对他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她与阿甘之间的亲情使人动容。母亲的许多话影响了阿甘的一生,是母亲告诉曾经自卑的阿甘“Remember what I told you,Forrest.You'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也是母亲在临死时告诉阿甘“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I didn't know it,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I did the best I could”。

影片里阿甘对珍妮那唯美的爱情让人感叹。当阿甘坐上校车没人给他让座位时,是珍妮善良地叫他坐在自己旁边,当阿甘被别人欺负时,是珍妮的一句“run”让他摆脱了那条笨重的机器腿,从此有了新的人生。阿甘的一生都在爱着珍妮,无论珍妮堕落了也好,死去了也罢,他对珍妮的爱一直那样纯洁而深沉,也许正像阿甘所说,“I'm not a smart man,but I know what love is”(我知道我不够聪明,但是我知道爱在什么地方)。

阿甘对友情的忠诚也让人感动,他和布巴的友谊如同他对珍妮的爱情一样纯粹。在丹中尉带领的小队遭偷袭大家各自逃命时,阿甘却在救出丹中尉后不顾枪林弹雨,义无反顾地重返丛林,因为他的黑人朋友布巴还在里面。当布巴最终无助地死在阿甘的怀里,阿甘和布巴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终结。阿甘没有忘记自己曾和布巴做出的承诺,退伍之后,他履行承诺,去布巴家那边干起虾商来,能否赚钱在阿甘看来毫无意义,用实际行动来安慰朋友的在天之灵却是最重要的。

“忠于友谊,忠于爱情,忠于承诺”,这浅显的十二字,是阿甘传奇人生的写照,也使他最终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收获了无比精彩绚烂的人生。

五、中国企业家大佬都爱“阿甘”?

商界大佬们行事风格各异,爱好千差万别,但很多大佬却都对《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

(一)俞敏洪

4月20日,俞敏洪在中国绿公司年会演讲时称:我特别喜欢《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我这个人不算太聪明,其实马云也不算太聪明,否则我们两个人不会高考考三年。《阿甘正传》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I'm not a smart man,but I know what love is.”(我知道我不够聪明,但是我知道爱在什么地方)。所以在座的每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投入真正的热爱,对你周围的员工和管理者以及朋友投入真正的热爱,对企业,对你的事业投入真正的爱,对你的客户,你的衣食父母投入真正的爱,没有任何商业模式是变不过来的,因为商业模式是外在的,而爱在你的内心。

(二)马云

2014年,阿里集团在美上市,马云在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阿甘正传》看过不止10遍,来纽约之前他又再次看了。“我想我是阿甘,每当受到挫败感的时候,我都会看这部电影。因为它告诉我,不管发生什么,你都是你”,还是15年前那个每月挣20美元的人。

2015年1月,出席达沃斯的“对话马云”环节时,讲到自己早年处处碰壁的经历后,他再次提及阿甘。他说,2002年,当他正为如何走电子商务这条路发愁时,看到了《阿甘正传》,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我很喜欢这句台词,要相信你正在做的事,不管人们是否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