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厕/盥洗/饮水
项目“如厕/盥洗/饮水”从时间安排、安全监护、护理方式、卫生习惯等方面考察保育质量。表9-4表明该项目平均值接近合格,合格及以上水平的班级比例为48.1%。子项目“如厕护理”和“饮水护理”均分在5分,“洗手护理”则低于4分,仅满足最低要求。
表9-4 “如厕/盥洗/饮水”评分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9-5可知,子项目中,“如厕护理”和“饮水护理”均有70%的班级达到了合格的标准,说明大部分班级如厕和饮水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且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提供必要的安全监护、指导或帮助。“如厕护理”达到优秀的班级比例最大,为16.4%,其他子项目达到优秀的班级比例均小于6%。“洗手护理”这一子项目不适宜的班级比例接近43.2%;根据观察,主要原因是许多班级的教师自己没有洗手的习惯,只能保证在洗手时给予幼儿必要的安全护理。
表9-5 “如厕/盥洗/饮水”的得分分布情况
(二)进餐
“进餐”项目的质量主要从食物的卫生和营养、进餐环境和氛围、教师进餐护理和幼儿进餐习惯等方面进行考察。由表9-6可知,这一项目及其子项目均达到了合格的标准。由表9-7可知,该项目质量达到合格和良好的班级比例分别为58.1%、9.9%;子项目得分相差不大,“食物”的均分相对较高,为5.95分。
表9-6 “进餐”评分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表9-7 “进餐”的得分分布情况
具体从子项目来看,就食物而言,所有的班级都能为幼儿提供数量足够、相对卫生和健康的食物。超过一半的班级都能为幼儿提供温度基本适宜、营养基本均衡的食物,有些班级(18%)还能为生病的幼儿专门提供适宜的食物,依循幼儿成长需要、季节特点、家庭、民族或宗教的饮食限制调整食物。从进餐组织与环境来看,56.9%的教师能够合理安排餐点时间,不在进餐前批评和惩罚幼儿,保证进餐期间没有紧张压抑的气氛。64.3%的班级对幼儿的进餐护理基本适当,能够为年龄较小的幼儿提供必要的辅助,不频繁催促幼儿吃饭,提醒幼儿在口中有食物的情况下不说话。
(三)午睡/休息
量表从午睡和休息的时间安排、环境和护理等方面考察幼儿的午睡和休息情况。从表9-8可知,“午睡/休息”的项目和子项目平均分都大于5分,达到合格或以上标准;班级比例分别为74.6%、98.2%、75.2%、85.2%(见表9-9)。
表9-8 “午睡/休息”评分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表9-9 “午睡/休息”的得分分布情况
午睡时间的安排方面,大部分班级(70.2%)安排的午睡时间点和长度对大部分幼儿(75%)而言是适合的。
午睡环境方面,不少班级(31.6%)的午睡室光线昏暗、比较安静,基本适于午睡和休息,也有较多班级(32.1%)午睡或休息环境非常安静、温度适宜,并能保证定时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
午睡护理方面,44.4%的班级教师护理方式平静温和、不具有惩罚性,部分班级(32.8%)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午睡前后环节能引导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如脱穿衣服、鞋子,整理床铺等。
(四)健康
“健康”主要从疾病预防和卫生习惯两个方面来考察。从表9-10可知,“健康”项目和“疾病预防”这一子项目平均分达到了合格标准,但“卫生习惯”仅处于最低要求水平,未达合格标准。
表9-10 “健康”评分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从疾病预防来看,多数班级(81.2%)都能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部分班级(25.2%)教师通常会采取防止病菌传播的措施,并应对环境污染;28%的班级幼儿出入室内外能在成人的提醒或帮助下,依照天气和环境状况及时调整穿着;还有28%的班级教师能配合专业的医护人员,全面细致地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从卫生习惯来看,不少班级(36.2%)的教师自身卫生意识较差,只关注幼儿是否洗手,却忽略了自己。就幼儿而言,35.7%的班级大多数幼儿在需要洗手的环节能自觉地或者在教师提醒下洗手。
表9-11 “健康”项目得分分布情况
(五)安全
“安全”主要从环境安全、安全监护与教育等方面考察。由表9-12可知,该项目及其子项目的均分都达到了合格或以上标准;其班级比例分别为65.6%、76.9%、66.4%(见表9-13)。
表9-12 “安全”项目评分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环境安全方面,部分幼儿园(39.0%)能对室内外场地、设施和器械都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有些班级(23.4%)还能定期检修。
安全监护与教育方面,40.4%的班级教师在室内和户外各类活动中,提供充分的安全监护,并能在紧急事故中获得必需用品;另外,有26%的班级能够提供良好水平以上的安全监护与教育。
表9-13 “安全”项目得分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