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要
借用国际知名的托幼机构质量评价工具(ECERS-R、CLASS等)的概念架构,研究者研制出《量表》第一版。研究者在不断试用的过程中,根据测量学属性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优化《量表》,研制出第二版与第三版。
《量表》的持续优化
与《量表》第一版相比,《量表》第二版将子量表整合成为7个子量表,53个评价项目,160个子项目;将一个等级指标拆分成若干个精细指标(共814个精细指标),使子项目的评分从“1、3、5、7”变为1~7的自然数。实践证明,《量表》第二版的测量信度有所提升。为进一步增加《量表》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需要,增强其适应性和反应的灵敏性,《量表》第三版增设了一个新的等级“最低要求”,从而由原来的7点评分变为9点评分,增加了《量表》对低端质量的区分度;《量表》第三版精细指标数量增加到1127个,量表的评价内容进一步丰富。
《量表》第三版的效度验证研究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范围取样的班级质量观察数据和儿童发展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量表》第三版的测量学特性进行检验。
研究设计与方法:从重庆、云南、安徽三个省的四个县区抽取53所幼儿园共计125个班级,经过严格训练的评分员分别利用《量表》第三版和CDCC量表测评其教育质量和儿童发展水平。从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校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四个角度来检验《量表》第三版的测量学特性,并将结果与《量表》第一版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1)第三版《量表》的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处于较高水平,比第一版有所提升。(2)第三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处于较高水平,比第一版有所提升。(3)样本班级在第三版《量表》的各项评价得分上与儿童的语言、早期数学、社会认知存在一致且显著的相关性,与第一版的校标关联效度结果基本一致。(4)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表明,《量表》两因子结构具有较好的模型拟合指数,这两个因子分别为“学习条件”与“教学与互动”,这说明《量表》第三版在因子结构上与第一版保持一致。
讨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订与优化,《量表》第三版的多项测量信度与效度指标有了进一步提升,已经能够作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有效测量工具加以使用。
自2010年起历时三年,我们的研究团队研制出《量表》第一版,[1]随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效度检验研究[2]和应用研究[3]。随着各项研究的进展,基于新的研究发现和证据,研究团队不断对《量表》的指标内容进行修订,对《量表》结构和评分方式持续进行优化,从而研制出《量表》的第二版与第三版,使其更加适应我国国情以及不同区域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需要,具有更加灵敏和优越的测量学特性。基于全国范围取样的班级质量观察数据和儿童发展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者再次对《量表》第三版的测量学特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量表》第三版在各项信度和效度指标上表现出色,总体上优于前面的两个版本。这些证据表明,《量表》第三版在测量学特性上已经比较成熟,可以作为我国背景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有效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