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MBTI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理论来源于瑞典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有关知觉、判断和人格态度的观点。19世纪中叶,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Myers)和其母亲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ryn Briggs)悉心研究了荣格的《心理学类型》,设计出一种用于鉴别不同类型人格的问卷调查表,构建了人格理论的四维八极模型,形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因此称作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
MBTI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可以帮助企业HR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更好的组合。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识别人与人差异的测评工具之一。MBTI主要用于了解受测者的处事风格、特点、职业适应性、潜质等,从而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50年来,这种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自我探索、人才选拔、团队建议、职业发展、职业咨询、恋爱与婚姻咨询、教育(学业)咨询及多元化培训中。
在美国每年约有300万人以上参加MBTI的测评和培训,在世界500强企业,如迪斯尼、百事可乐、西南航空公司等,约有80%以上的高层管理者使用过这个工具。MBTI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它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世界主要语言。
MBTI中的四个维度
MBTI衡量的是个人的类型偏好(preference),或者称为倾向。所谓偏好,是一种天生的倾向性,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这些偏好并无优劣之分,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MBTI性格理论的四个维度:
能量倾向: 外倾(E) 内倾(I)
Extraversion Introversion
接受信息: 感觉(S) 直觉(N)
Sensing Intuition
处理信息: 思考(T) 情感(F)
Thinking Feeling
行动方式: 判断(J) 知觉(P)
Judging Perceiving
那么,如何理解人的类型偏好呢?
课堂活动:签名
步骤一: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空白纸,在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步骤二:请换另外一只手,在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讨论:两次签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当我们用自己常用的那只手签名时,通常会感到“得心应手”,很自如,几乎不用多想,也不用费什么力气,对自己能够做好这件事也很有自信,写出来的字字迹清晰、整洁。而当我们用另一只手签名时,就感到不习惯、别扭、费劲,而且签名时不得不想想,签出来的名字也很潦草、笨拙。但是,我们也发现自己还是能够用这只不习惯的手签出名字。
这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具备一个维度的两个倾向,而不是只有其中一个倾向,每一个人对某一维度的一个倾向有天生的偏好,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是对两种偏好都一样自信。当我们使用比较偏好的方法时,往往表现最佳,觉得最能胜任,自然而且精力充沛。
MBTI用四维度偏好二分法来评估一个人的类型偏好,每个维度偏好二分法均有两极组成(见表3-1)。
表3-1 维度解释
续表
在下面的具体维度介绍中,我们会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大家理解和判断自己的偏好(在这里强调的是“天生”的偏好)。实际上,由于环境的限制,我们常常不能按照自己的天性所喜好的那样去生活。因此,在我们判断自己更偏向于哪一个方面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到底是出于天生的倾向还是出于后天的改变,关注哪些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哪些通常是出于我们天生的偏好。
1.E—I维度(见表3-2)
表3-2 E—I维度对比
续表
分组讨论:内倾还是外倾?
(1)请同学以6人为一组,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偏向内倾还是外倾,并说出为什么如此判断。
(2)请外倾的同学和内倾的同学分成两组分坐在教室的两侧,相互说一说通常对对方的印象是什么,相处的时候需要对方做一些什么,自己应注意些什么,能从对方学习些什么。
(3)通过对讨论过程的观察,你觉得哪些同学可能是外倾,哪些可能是内倾。
性格外倾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他们性情开朗,善交际,不愿独自冥思苦想,而要依靠别人或活动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他们自由奔放,当机立断,动作快,不拘小节,易发生轻率行为。
性格内倾的人,很少向别人流露喜怒哀乐,他们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情感方面容易自我满足。在外人面前易害羞,说话紧张,不愿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做事深思熟虑,缺乏实际行动,常有困惑、忧虑、郁郁不乐之感。
外倾者——“平日里要是有人突然问我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我可能会回答得非常宽泛,甚至不会回答。因为在我脑中确实没有对该事的任何想法。我的观点往往是在交谈中形成。”
“我总是精力充沛,并随时准备帮助任何一个遇到麻烦的人。我喜欢结交朋友,我不喜欢独自工作,喜欢和朋友们待在一起。”
“我喜欢有人气的生活,即使和一群人在一起说话我也乐意。所以在生活中,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独自出去逛街购物,除非那些东西我很急用。”
内倾者——“我从来就不爱主动地表现、交往、参加特别多的活动。虽然与知心朋友在一起会是另一番景象,但那是另一回事。喜欢小范围、知心地交流本身也是内倾的表现。”
“在多数情况下,我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我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半天而对周围的世界无感觉。以前经常有同学生气地问我为什么在路上碰到他们却不理睬,我也只得一遍遍跟他们解释我在想其他事情,最后他们也就将信将疑地默认了。但这并不表示我忽略别人。我也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事情,也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容易受他们的影响。如果你在路上遇见我,你总会看见一张似乎永远那么平静的、毫无表情的脸。”
需要提醒的是,MBTI中所讲的内倾和外倾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内向”和“外向”。在习惯中,人们认为外向的人善于和人打交道,能言善辩;内向的人不善言辞,缺乏交际能力。MBTI中所说的外倾、内倾,是以能量朝向角度来区分的,内倾者并非不能说,只是他们谈话的内容更多朝向内而已;MBTI是从性格角度出发的,例如,内倾者不愿意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但不代表他们人际关系能力差,所以,在进行内倾、外倾探索时,应注意区别这些不同。
下面是一个有关性格内外倾类型的简略自评测验,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后面的答案中选择“是”或“否”。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看懂之后尽快回答,不必花很多时间去想。
1.你是否比较活跃?(是,否)
2.你是否健谈?(是,否)
3.你有许多朋友吗?(是,否)
4.你是否喜欢对朋友讲笑话或有趣的故事?(是,否)
5.新交朋友时一般是你采取主动吗?(是,否)
6.你是否常常参加许多活动,超过你的时间所允许?(是,否)
7.你认为自己是个乐天派吗?(是,否)
8.你喜欢忙忙碌碌和热热闹闹地过日子吗?(是,否)
9.你有许多不同的业余爱好吗?(是,否)
10.别人认为你是生气勃勃的吗?(是,否)
解释
每题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不记分。算出全部题目所得分。
得1~3分者为内倾型,特征是喜欢安静,富于内省;不好交际,除了亲密朋友之外,对一般人保持距离;不喜欢刺激,做事有计划,生活有规律;很少有攻击性,情绪容易控制。
得8~10分者为外倾型,特征是喜欢交际,有许多朋友;渴望刺激和冒险,容易冲动;乐观、随和、好动,粗心大意;富于攻击性,情绪不易控制。
得4~7分者为中间型。
2.S—N维度(见表3-3)
表3-3 S—N维度对比
续表
分组讨论:看图说话
请同学观察下图(每幅图的展示时间3~5秒)请同学描述每幅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写在纸上。
感觉和直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两种方式。感觉型的人倾向于用五官来获取精准的信息,直觉型的人则习惯于通过所谓的第六感来获取信息,他们更注重事情的含义、象征意义和潜在意义,具体解释见表3-1。
对第一幅图的典型描述是:A.“由一个图形、几个椭圆形和不规则的方形组成,主要由橘黄色和蓝色嵌套在一起;”B.“由花瓣一样的图案组成,还有圆形和方形,感觉很温暖的橘色色调”;对第二幅图的典型描述是:C.“有很多齿轮,有一个人趴在上面,顶上有个钢盔,后面是一些树和人”;D.“战争和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将毁灭地球,警钟已经敲响,这是对现实真实的写照”。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A和C是感觉型的人,描写得很具体而写实。B和D是直觉型的人,描写得抽象一些,特别是D的描述充满了象征意义。
感觉型的人注重细节,关注自己看到、听到、触到、嗅到和尝到的具体感受。他们只相信可以测量、能够记录下来的东西,只注重真实可靠的事。他们也相信自己的个人经验。直觉型的人注重整体,更相信“第六感觉”(直觉)。他们善于理解字面以外的含义,对一切事情都要寻求一个内在意义。他们总能预示事件的发生,通常不愿意维持事物的现状,总想不断来点新花样。
感觉型和直觉型人的不同,造成他们在工作上可能的冲突。感觉型的人更关注事情的细节和事实,如应用类的工作,而直觉型的人更喜欢新的问题和可能性,如理论类的工作。感觉型的人可能会觉得直觉型的人太富幻想、不切实际,而直觉型的人则会认为感觉型的人太保守、抵触革新。其实二者在工作中各有所长,可以很好地配合:直觉型的人因为较重远景和全貌,适合于做策划的工作;而感觉型的人注重细节和现实,适合于做实施执行的工作。
3.T—F维度(见表3-4)
表3-4 T—F维度对比
续表
案例
小李作为公司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公司恰好有个不错的项目,如果能够负责该项目的话,个人将有很大的成长,小李向公司表达了自己希望负责此项目的愿望,但是公司却将项目交给了刚入职不久但专业上略胜小李一筹的小张,公司只考虑了更高的专业水平意味着可能的高质量,而根本未考虑小李以前的贡献。
请猜测小李可能产生的心态?
可能的结果:
如果小李是个思考型的人:他可能因为失去这个机会而感到遗憾,但是也认同公司的做法,因为毕竟这样可能会把项目做得更好;
如果小李是个情感型的人:他可能会感到公司对员工的冷酷无情,不考虑员工的感受,从而对公司产生疏离感。
分组讨论:面对这种情况,你该如何决定?
某所军校规定,学员被发现吸烟三次就要勒令退学。假如你是这所军校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有一名学生已经两次被发现抽烟,你和他认真地谈了一次话,警告他如果再有第三次将被开除。现在,这名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第三次吸烟被抓。你会怎么办?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决定和想法。
思考和情感这两个功能是关于人们如何处理、获取信息的。思考型的人习惯于通过分析数据、权衡事实来做出符合逻辑的、有目的的结论和选择;而情感型的人则习惯于通过自己的价值来做决定,他们通常会对信息做出个人的、主观的评价。思考型的人通常是直接的、分析性的,他们用大脑做决定;而情感型的人更坚信自己的价值观,并习惯于用心灵来做决定。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情感”并不等于“情绪化”,它也可以是符合逻辑的,只是依据不同而已。更具体的解释见表2-1。
在上面的讨论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回答。
A.开除他。我已经和他谈过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一犯再犯,制度就是制度,一定要开除,否则再出现类似的事情没法管了,这样做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公平。
B.我会再找他谈谈,问问他再次抽烟的原因是什么。考虑到他马上就要毕业了,这时候开除他有点可惜,对前途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会和他谈谈严重性,并告诉他以后类似的事情不要再犯,但是最后还是决定不开除他。
C.开除他。虽然他马上就毕业了,现在开除他对他影响很大,但是如果这次不给他教训,让他有了侥幸的心理,下次他遇到类似的事情还可能会犯错,这容易让他养成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习惯,不利于他的成长,所以人宁可痛一时,强于痛一辈子。但在开除他之前我会好好和他谈谈这里面的原因,希望他能够吸取教训。
从上面的三种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选A,是属于思考型的人。这种回答更看重制度,追求制度上的公平。选B、C是属于情感型的人。B更多的是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出发来考虑问题的;C是从人成长和价值角度出发。由此可以看出,思考型的人以事为主,重在解决问题,而情感型的人以人为主,更关注感受、建立关系。
在工作中,情感型的人很看重所做事情的价值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愿意追求心灵层面的东西,他们更喜欢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乐意为人服务;思考型的人讲究逻辑性,他们更喜欢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愿意和概念、数字或者具体事物打交道,找到客观的标准和原则是他们的乐趣。
4.J—P维度(见表3-5)
表3-5 J—P维度对比
续表
分组讨论:你会去吗?
假设现在是周五下午,你在本周日上午要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参加这个考试了,而你感觉自己不少东西还没准备好,因此打算在今晚和周六好好复习一下。但是,你忽然接到电话,一个好朋友从外地来南阳了。你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他邀你今晚去看他,他周六早上就要离开。你会去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判断和知觉是关于人们在与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是如何决定的。判断型的态度意味着这样的人会通过思考和情感去组织、计划和调控自己的生活。而知觉型的态度意味着这样的人倾向于用感觉和直觉的方式去对事物做决定,他们的态度通常是灵活的、开放的。判断型的人喜欢将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习惯过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当他们做决定时,他们会做明确的计划,并考虑不同的观点。而知觉型的人喜欢自发、随意地处理问题,他们愿意保持开放的思想。更具体的解释见表2-1。
在上面的讨论中,典型的答案有两种。
A.当然去,好朋友难得一见当然重要了。英语考试周六还可以有一天复习时间,这种考试临时抱佛脚的复习也不见得有多大用处。
B.不会去。即使复习好了也不会去,因为那样就找不到考试的感觉了。朋友虽然很重要,但以后还会有机会,可是考试就最后一次机会了。
从上面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到:选A,是属于知觉型的人。知觉型的人喜欢在体验中生活,同时身处在不同事件中;选B,是属于判断型的人。判断型的人不喜欢意外的变化,集中精力,按部就班地处理好一件事让他们感觉良好。
在工作中,知觉型的人可能会接太多的事情却难以完成,但往往能够很灵活、善于抓住机会。对他们来说,面对新的环境或情境去适应和理解它远比管理它要来得有趣;而判断型的人常拘泥于计划和秩序,如果计划被打乱会非常烦躁。在他们眼中,有系统的工作和秩序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