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工作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1971年,霍兰德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与职业匹配的理论。这一理论首先将职业归属为六种典型的“工作环境”中的一种。这六种环境分别是现实的环境、调查研究性的环境、艺术性的环境、社会性的环境、开拓性的环境、传统性的环境。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霍兰德基于自己对职业兴趣测试的研究,一共发现了六种基本的职业兴趣。然后,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六种基本类型(见表1-2)。霍兰德关于职业兴趣的六种分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哪种类型的工作对自己比较合适,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工作内容及环境。
显而易见,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也有一定的短处。从全社会的角度,以及从人的心理差异的角度看,无所谓哪一种好或坏,只有与职业类型是否协调、匹配的问题。
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与同一类型的职业互相结合,便达到适应状态,这样劳动者找到了适宜的职业岗位,其能力与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即劳动者职业兴趣类型与职业类型的相关系数越大,两者适应程度越高;二者相关系数越小,相互适应程度就越低。为了直观地阐明自己的思想,霍兰德用六角形将上述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画出,并把其相互联系在图中加以表示,形成六类型相关图(见图1-2)。
这个图的六个角分别代表六种职业类型和六种职业兴趣类型。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的从业者与六种类型的职业相关联,在图形上以连线表示。连线距离越短,两种类型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特点之间的相关系数就越大,表示人职适应程度越高。当连线距离为零时,代表从业者的职业兴趣类型与职业类型高度相关,当统一在一个点上(即图中六个角的顶端)时,从业者的职业兴趣与其从事的职业最为匹配。霍兰德模型中的六种职业兴趣并非完全独立。在一些职业兴趣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霍兰德等人的研究表明,各种职业兴趣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存在着差异。霍兰德认为,个体兼有的职业兴趣越相似或相容性越强,则个体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霍兰德模型预测的有效性被许多学术研究证实,经久不衰,目前仍是全球最流行的人职匹配测试工具。
小资料
正确看待兴趣与职业的冲突
古往今来,事业的成功者确定志向、选择职业很多是从兴趣出发的。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在入中学前就热衷于看“文明戏”和京剧,也爱看地方戏和电影。他升入天津南开中学以后,成了南开新话剧团的演员。通过演戏实践,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他父亲希望他学医,但他的兴趣在戏剧上。中学毕业后,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学,他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从事长篇小说和剧本创作。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写出了第一个剧本《雷雨》,而后成了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英国一位女人类学家古道尔,从中学时代起,就对猩猩产生了兴趣,毕业后,她不畏艰险,只身深入热带丛林,考察10年,获取了宝贵的资料,写出了《人类的近亲》等著作,揭示了黑猩猩的秘密。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谢军自幼就喜爱象棋,10岁时,就获得市儿童象棋冠军,成为攀登世界高峰的起点。女子乒乓球冠军邓亚萍也是从小就爱上了乒乓球,从少儿体校起就接受严格训练,此后,连续多届成为世界乒坛瞩目的风云人物。这些实例充分表明,兴趣是职业选择的起点,兴趣给成才者带来智慧、毅力和勇气,兴趣引导人们从崎岖的小路攀登到事业的顶峰。
然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人们求职时往往忽略了兴趣,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饥不择食”,为了获得一份工作,无暇顾及个人兴趣;二是“金钱**”,为了应对生存压力,往往“见钱眼开”,无视兴趣而选择待遇高的工作。但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勉强为之,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取得突出的成绩,而且很有可能“职业枯竭”。
【资料解读】
当兴趣和职业发生冲突时,人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解决办法。
方案一,职业和兴趣兼顾。
每个行业的职业发展领域还是比较宽泛的,在明确了自己的兴趣,职业定位较准确的情况下,可以从事行业内不同岗位与兴趣有关的工作。
方案二,改行,换个领域发展。
好好评估一下兴趣和能力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己真的很喜欢,也能够把职业和兴趣很好地统一起来,那么可以果断地选择改行。很多成功者的案例都告诉我们,成功是和兴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做出最好的业绩来。
方案三,职业与兴趣并行。
让兴趣来促进职业发展。可以把对文化、艺术类的兴趣爱好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艺术方面的特长,这不仅有助于身心的愉悦,也促进了他们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可以让职业和兴趣并行,让两者相得益彰。
方案四,寻找真正的内心需求。
很多时候,自己究竟是不是很适合做所谓喜欢的、感兴趣的职业,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时候借助专业咨询机构,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及专业的职业需求分析找到自身深层次的需要,并找准最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很有必要。
方案五,暂时忍痛割爱,专心职业发展。
在发展初期,职业发展往往是最迫切的。在现代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职业竞争就成为主要矛盾,职业发展也就成了核心问题。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一步到位地全部实现,但可以分步骤实施,待职业发展到具备相当的实力之后,再进行职业调整和提升,最终把职业与兴趣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