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含义和内容(1 / 1)

1.职业与职业的重要性

(1)职业的概念: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小贴士

职业定义中包含四种关系:

一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事了某种职业就意味着参与了社会分工。而对不同需求的职业分工,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职业结构的关系。

二是知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人们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此引入职业化的概念。

三是创造财富和获得报酬的关系。只有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有资格获得报酬,而且是获得合理的报酬。

四是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人们通过工作获得合理报酬,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后的产物。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而社会不再需求时,过时的职业就会消亡。可以说,职业随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有关知识、信息、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现代职业也将迅速发展,同时,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任职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善于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机会。职业产生和消亡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在选择职业类型时,不仅要考虑个人职业发展意愿,更要考虑时代前进的步伐所引起的社会需求趋势的变化。

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最珍贵的年华都处在职业阶段。不同的职业,通常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社会职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2)职业的重要性:职业是个人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介。个人需求的满足,特别是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与个人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相连。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并在需求上存在差异性,因此每个人的职业倾向是不一样的,从事某个特定职业的潜力也是不一样的。职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收益、发展前途及社会地位,并影响家庭生活。

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见图1-1),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级依次向高级层次推进,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或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图1-1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的需求是有规律的,是分层次的。而且,这个层次一般在低级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自动上升到新的更高级需求。

职业的重要性体现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五个方面:

一是提供生活保障。工作能够获得报酬,可以换来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必需品,如衣服、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等,从而满足人们维系生活的需要。

二是建立安全感。稳定的工作能为我们提供收入以及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三是提供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工作能够扩大个人的生活圈子,建立更为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每个人都不想也不可能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都需要亲情、温暖、理解和支持。工作环境是人们在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环境,也是人们发展友谊、情感最重要的场所。所谓“志同道合”,就是指人们选择相同的职业,在共同的追求中发展出稳定、坚固的友谊。那些共同经历挑战、挫折、成功、失败,患难与共的同事,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四是赢得他人尊重。工作是赢得他人尊重和自尊的最好途径。无论是受人尊重还是自尊,都源于个人的成就获得社会认可,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做出了自己满意的成就,能体验到自尊。成就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自己专心、认真从事的工作中来。

五是实现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人投入工作,才会感到最大的快乐。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是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只要用心投入,平凡的工作一样能够使从事者绽放出令人景仰的光彩,创造出闪光夺目的业绩。

2.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它既包括了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的演变,也表现出了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出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根据定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个人特点尤其是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特长、经历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再对所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简单地说,就是考虑大学毕业后希望干什么,希望向什么方面努力。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涵盖了整个人生的发展期,它要解决的是个人将在怎样的职业领域以及如何在其间得到发展、打算取得怎样的成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帮助自己实现目标,并为能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去做好各种准备。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四件事要做:第一,要进行人职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要了解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第三,要进行职业定位,坚持向既定的目标迈进;第四,在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3.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定义为这样一个过程:先觉知、有意愿、量己力、衡外情、订目标、找策略、重实践、善反省、再调整、重出发的生涯规划循环历程。即①意识到自己需要制订职业目标;②进行自我探索,重点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③进行职业世界探索,收集并排列备选职业;④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⑤按计划实施行动;⑥做评估调整,为实现目标做行之有效的安排。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施恩(Schein)教授提出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理论。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准备主要核心是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内职业生涯各项因素的取得,可以通过别人的帮助而实现,但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以实现。内职业生涯的各构成因素内容一旦取得,别人便不能收回或剥夺。内职业生涯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所在,提高内职业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绩会转化为外职业生涯。

4.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的,应使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和家庭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主要考虑下列方面:

(1)职业生涯。包括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的职业;有趣,让自己喜爱、满意的工作内容;很强的责任心,良好的个人发展;良好的同事关系等。

(2)社会尊重和社会权利。包括自由,成为命运的主宰;与他人建立关系;自身价值得到承认、受尊重;慷慨,帮助他人,有良好的声誉等。

(3)感情生活和家庭生活。包括有好朋友;遇到生命中的伴侣;生活在稳定的亲情中;有可爱的孩子;协调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要求;家庭幸福等。

(4)物质成功。包括有足够的收入,花费不必苦心计算;成为一定物质财富的所有者,如汽车、住房,有满意的物质生活条件等。

(5)个人事务。包括继续受教育,不断学习;具有个人生活计划;保留思考时间;掌握生活常识和技能;旅游;继续锻炼;保证有空闲时间休息和娱乐;欣赏音乐、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发展个人爱好等。

5.职业锚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施恩(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以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明确职业锚有三大作用:

一是有助于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是有助于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角色;

三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拥有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人是职业生涯的主动塑造者,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中,会有不同的期望,这些期望会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个体也就不断地成长。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种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能使我们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开发自我、实现自我。帮助我们客观分析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的优劣,帮助我们科学规划人生,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能有效掌控自己的生活,使人生有目标、有方向,从而充满意义。

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是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工作、一次面试或一条特定的职业道路,而是提升可持续生涯所需的认知能力。我们必须能够开发和扩展自己的能力,创造机会并且建立专业联系,要成功地获得满意的职业,就需要个体在整个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