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成了幼师生主要的就业模式。随着幼师生就业政策的放开,幼师毕业生就业也真正过渡到了市场化模式。
(一)就业形势
当前,根据国家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各地纷纷制定配套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伴随着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数量的大量增加,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的严重不足。据调查,北京市未来3年需幼儿园专任教师3.6万人,而目前只有2.14万人,缺口1.46万人。湖南省在园幼儿约142万人,按规定需配备21.3万名幼儿教师,目前全省在职幼儿教师总数不到4.8万人,缺口达16.5万人。重庆市目前有专业幼师1.6万余人,按相关规定幼儿园的师幼比应为1∶15,但由于师资缺乏,全市幼儿园师幼比为1∶38,幼儿教师缺口达上万人姜乃强.我国幼儿教师缺口大.中国教育报.2011(6,11)。2011年年底,贵州省共有幼儿园2677所(民办幼儿园1914所),幼儿园专任教师1.8万人,民办园专任教师1.06万人,尚缺幼儿教师3万余人。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幼师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可观;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的人才质量有所欠缺。因此,质量合格的幼师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道路上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社会对幼师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看重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二)就业观念
据调查,幼师生的就业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收入高、福利好(74.9%),专业对口、学以致用(70.2%),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61.5%),幼儿园能在大城市(40.2%),人际关系协调(22.7%),能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20.4%)。工作稳定清闲(16.8%),能为幼教事业做贡献(13.5%),晋升机会多(9.3%),幼教工作的社会地位(7.1%)。由此可以看出,幼师生的就业动机主要呈现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的双元化特征。
另一方面,不少幼师生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缺乏理性的思考,盲目乐观;许多幼师生不能接受在私立幼儿园就职,认为非国有单位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更谈不上自主创业。在实际调查中显示,很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普遍不看好,认为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欠缺;有的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从而失去不少机会;有的人就业心态浮躁,喜欢相互攀比,一味强调单位应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单位愿意支付的标准。
职业生涯案例
吴同学向来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在学校里每年考试她都能拿到优秀,五项技能也好。因此她坚信自己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并把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有编”的公办园。当她在网上看到当地一家公办园招聘英语老师的消息后,就赶紧投了一份高度浓缩自己学习经历的简洁版简历。投完后,她胸有成竹地等待消息。果然,没过几天后她就收到电子邮件:请速来面试。
谁知,到了面试地才发现有很多人参与竞选这个岗位。在门前贴的一张面试顺序表里,自己被安排在第49个面试。苦等了3个钟头后才轮到她,但令人遗憾的是因缺乏面试经验没有发挥好,这次的应聘没有成功。第二天,学校的招聘会开始了,吴同学也去会上转了转,当时一民办培训机构对吴同学的专业技能很满意,给出了保底年薪3万元,五险一金的招聘条件,但这些并没有打动吴同学的心,因为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到有编的公办园去,这样才能长久地留在城市里。由于就业目标定位太过狭窄,没考进公办园的吴同学,又不愿意与原来在学校里样样都不如她的同学一样进一家普通的民办园工作,更不愿意回到家里的那个小县城去工作。一晃两年过去了,没找到心仪工作的吴同学仍然天天待在家里。
分析:大人物或成功人士,在工作初期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他们没有因从事极为平凡的工作而垂头丧气,反而在社会基层工作和生活中,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锻炼了自己的才干。这种经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你有能力,无论开始做的工作是多么低微,都不会成为你今后成功的障碍,反而可能是通往成功的基石。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俗的成绩,更易获得认可、赏识和重用。
职业生涯感悟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聪明人往往会放低姿态,降低门槛,不计得失,少讲报酬,甚至从亏本买卖做起,这是一种战术,一种策略,一种理念。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机会重于一切,因为只有抓住了一个极佳的表现机会,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实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