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
所谓引出活动主题,是指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幼儿,本次活动究竟要做什么,如参观某一社会环境,观看图片、影片,或者讲故事来认识社会环境,学习相关的社会规范。在引出活动主题时,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如唱相关的儿歌、直接告知等方式,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引导幼儿充分观察认知对象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幼儿对新的认知对象,如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进行初步的认知。外出参观、实地观察等都是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观察的重要作用,让幼儿在自己细致的观察中认识新的认知对象。例如,在活动“参观超市”中,教师要带领幼儿到超市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商店里有哪些工作人员,有哪些种类的商品,商品是怎样摆放的,顾客又是如何购物的,在超市购物应遵守哪些社会规范等。
(三)组织幼儿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新的认知对象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时,教师有必要提供一个供幼儿交流、讨论、对话的平台。以“参观超市”的活动为例,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话交流,“我在超市里看到了什么,它放在哪个货架上?”“我在超市里看到顾客是如何买东西的?”“在超市中看到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应该怎样做才是文明的行为?”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在超市里看到的不文明现象画出来和说出来,供大家交流评价。这样的表达、表现,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新的认知对象的认识。
(四)引导幼儿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
在人格关系中,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按后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应与幼儿共同参与学习、思考、探究和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沉浸在对话、交流与游戏之中。教师应用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规范来引导幼儿,用自己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来影响幼儿。当幼儿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合理而积极的引导。例如,对“超市中不买的物品可不可以随手乱放”等问题,当幼儿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引发幼儿思考,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内容回顾
思考与练习
1.填空题
(1)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和________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认知的生成途径。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2)幼儿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传递和要求。
3.简答题
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典型案例
案例一 无奈的牛牛妈妈
牛牛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在家里是爸爸妈妈头疼的“调皮大王”,他会把家里的玩具扔得乱七八糟,会在墙上乱画,会把妈妈给他买的书都撕掉……妈妈尝试给他定了规则,如按时睡觉、少玩游戏。他根本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中午妈妈做好了饭,叫他来吃饭,他依旧在玩玩具,头也不抬,装作没听见。妈妈招呼他说:“如果你不过来,我就把你最爱吃的馄饨都吃完了。”喊了几遍,他都没有反应,妈妈只好拿着碗走到他跟前一口一口喂他吃了。你觉得牛牛妈妈的做法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案例二 如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一些农村的幼儿园,由于父母认识上的偏差,如特别侧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养成了一些陋习,如卫生习惯差(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刷牙等);学习习惯缺乏(不重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倾听、回答问题习惯没有养成等);文明礼貌习惯缺乏(脏话脱口而出;与他人有冲突时,喜欢用武力解决;不主动问候老师等);与人交往规则缺乏(同伴合作能力差;缺乏同情心等)诸如此类。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就需要告诉幼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应该怎么样做,从而使幼儿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认识。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要形象具体地提出一些行为规范,如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唱歌要学百灵鸟,听得清楚又美妙。接着,教师应用一些情境表演,让幼儿来直观学会一些行为习惯等。在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家庭和幼儿园同样重要。家长是幼儿行为的导师,一方面,我们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儿规则建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家长配合幼儿园,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环境,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家庭里得以延续,为幼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三 做客礼仪
——小班社会文明礼貌行为规范教育
【设计意图】
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交往的快乐,学会与他人相处,养成与他人合作、共处、亲近的情感态度,提高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活动目标】
1.了解初步的做客礼仪:轻轻敲门、问好、送礼物、再见等,学做有礼貌的小客人。
2.培养乐于与人交往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手偶情境表演“小猫请客”:手偶小熊、小猫各一个。
2.创设“小猫家”情境,小猫头饰一个,请一名老师扮演“小猫”。
3.汽车开动的录音磁带,有关图片。
4.音乐:生活模仿动作——开汽车。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偶情境表演“小猫请客”,了解初步的做客礼仪
1.观看手偶情境表演,探讨做客礼仪。
刚才小猫家来了谁?小熊来到小猫家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小熊又做了哪些有礼貌的事情呢?
2.请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如何能做到有礼貌地做客。
(如轻轻地敲门,有礼貌地问好,有礼貌地送礼,有礼貌地与主人告别)
评析:将表演情节设定为到小猫家做客,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观看木偶表演,在观察、对话中,发现、学习礼貌用语。通过回忆讲述做客的过程,加深幼儿印象,为下面有礼貌做客打下基础。
二、情境练习“做客”,巩固做客的礼貌用语和简单礼节
1.律动“生活模仿动作——洗脸、梳头、穿衣服”。
师:小朋友想不想到小猫家做客呀?我们去小猫家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2.准备礼物,放在小纸袋里。
师:去小猫家我们还要给小猫带什么呀?现在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把礼物放在汽车后备箱里了。
3.开汽车前往小猫家。
师:好了,现在我们拿出方向盘一起开车去小猫家吧。
4.做客礼仪:练习敲门、问好、送礼物、吃糖果、再见等。
第一步:练习敲门、问好。
师:真快呀,小猫家到了(和幼儿一起做轻轻敲门状)。
小猫:是谁呀?
小猫:你们好,欢迎你们,请进!
评析:幼儿尝试客人角色,在情境中主动模仿学习简单交往方式,让幼儿真正地成为活动中的主人。情境练习环节设计渗透了音乐教学,动静交替,寓教于乐,使幼儿沉浸于游戏之中,使得幼儿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习惯。
第二步:送礼物,老师和小猫示范送礼物。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礼物送给小猫,请小朋友把礼物拿出来吧,看看自己要送的是什么礼物,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老师:小猫,你好!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请收下。
小猫:谢谢你的礼物,请你放到柜子里去吧。
老师:不用谢。(可以让幼儿先坐好了再送礼物,送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自己送的是什么礼物,然后让幼儿分类送一送)
第三步:吃糖果。
小猫:谢谢小朋友的礼物,我今天真高兴,请你们吃糖吧。
第四步:道别。
老师:小猫,再见。
小猫:再见。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创设语言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说话,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促进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语言发展。此外,教师整合了小班数学教育,让幼儿在送礼的过程中复习了分类知识,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吃糖果、道别等环节,让幼儿体验了分享的乐趣,也巩固了幼儿的做客礼仪知识,为目标的达成有了更好的提高。
【活动延伸】
1.在娃娃家游戏中继续巩固做客礼仪。
2.家长工作:建议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去亲戚家、朋友家做客,让幼儿继续练习做客礼仪。
案例四 马路标志
——中班社会环境教育活动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在“新城区的马路”这一特色主题下展开。首先,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美丽的松江新城,带他们来到了马路上。他们拿着记录本,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事物,用他们的小手记录着他们的发现,他们发现松江新城马路上的交通警察特别少。于是,我们引导幼儿观察新城区马路上的标志,有了标志就可以减轻交通警察的工作了。最后,回到幼儿园,我们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各种常见的交通标志,学会简单的分类。
2.能正确的匹配各种标志,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自制红绿灯、马路板。
2.《红眼睛、绿眼睛》音乐磁带。
3.各种交通标志图片、幼儿交通标志小图片人手一份。
4.固体胶、塑料垫板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游戏激趣
1.游戏“开汽车”。幼儿随着音乐开汽车,教师出示红绿灯提示牌,“指挥”交通——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提出问题:
老师刚才没有说话,你们为什么一会儿停车,一会儿开车?(因为看到了红绿灯)
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红绿灯告诉我们什么?(十字路口;红灯停,绿灯行)
(评析:本次活动中教师紧抓幼儿的兴趣和特点,以游戏贯穿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活动。例如,以游戏法导入,把幼儿自然地带入了探讨情境中。)
二、交流探索,认识标志
1.我们小朋友都住在松江新城区,那在新城区的马路上你看到过哪些标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找到的标志?(幼儿介绍,教师出示幼儿介绍的标志)
2.你们找了这么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标志。(出示其余的标志)
3.你们还认识哪些交通标志?(请个别幼儿回答)
4.这些标志一样吗?它们不一样在哪里?
5.谁能帮它们分分类?(主要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分类)
6.教师总结:红颜色、有斜线的标志表示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是禁止性标志;黄颜色、三角形的是要人们注意的,是警告性标志;蓝颜色、圆形的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的,是提示性标志。
7.现在请你们将自己篮子里的标志分分类,将禁止性、警告性、提示性标志分出来。
8.幼儿介绍自己分好类的标志。
三、看照片选择正确的标志匹配,进一步区别、认识标志
马路上如果没有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会发生交通事故)
图片一:一个小区。
问题:这是什么地方?(是个靠近马路的小区)可以用什么标志呢?为什么?
图片二:我们的幼儿园。
问题:这又是什么地方?用个什么标志呢?
图片三:一个十字路口。
问题:选个什么标志提醒人们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四、幼儿操作
1.我这里有一张马路图片,我们来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添上交通标志,为什么?(出示马路图片,请幼儿找找在哪些地方需要添上交通标志)
2.幼儿分组讨论后,请幼儿代表讲解讨论的结果并尝试说明理由,进一步感受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
(评析: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说说、做做,使幼儿了解了交通标志的不同含义及用途,并学会了运用标志,知道张贴标志应选择适合的位置,让幼儿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标志。)
【活动延伸】
幼儿园需要标志吗?哪些地方需要标志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案例五 我要上小学了
——大班社会活动
【设计意图】
幼儿从大班升入小学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同伴、学习方式、课堂要求都不同……为了使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让幼儿从思想、行动和心理方面更好地做准备,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马上要毕业,产生渴望上小学的情感。
2.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
【活动准备】
大班毕业照、在小学拍摄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欣赏大班毕业照,引入主题
1.我们为什么要拍毕业照?
2.我们马上要毕业了,我们举行一个仪式来庆祝我们毕业,仪式分为三项:我们先唱《毕业歌》,然后老师为大家颁发证书,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吧。
二、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
师: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大家想知道小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播放视频,让大家看看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
2.再次播放,老师给大家介绍。
早上七点四十分,小学的大门开了,学生们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也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自己的班级。上课前,他们很有礼貌地和老师互相问好。铃响了,所有同学主动坐好,等待老师上课。第一节上语文课,40分钟。下课后,他们高兴地走出教室,有的上厕所,有的喝水,有的玩游戏……10分钟过后,大家接着上数学课。一年级小学生一天上6节课,上午4节,下午2节,由不同的老师给他们上课。放学铃响了,他们记好作业,背上书包,回家了,结束了在学校的一天的生活。
3.看了视频,让大家说说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小学每人有一张课桌,男女厕所……)
(评析: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直观材料,播放小学录像,引导幼儿更好地熟悉小学生活,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欲望。)
三、讨论怎样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每天晚上把第二天的东西准备好,早睡早起,按时上课,不迟到……
四、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小学生的生活,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评析: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通过让幼儿回顾、了解、讨论、总结,为幼儿进入小学储备了大量经验。)
【活动延伸】
为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可以延长课堂时间;组织各种活动,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引导幼儿制作小礼物送给小朋友。
拓展训练
1.实训操作
某园中班幼儿正随教师做图书阅读活动,教师以启发问题引导幼儿一页一页地理解书里内容,并反复请常举手幼儿回答,随后请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则双手放口袋,眺望着远方……
分析上面场景,教师的做法有哪些地方不妥,为什么?如果你是教师,该怎么做?
2.实践练习
通过去幼儿园观察,看看幼儿园有哪些规则,哪些容易遵守,哪些不容易遵守。对一些不容易遵守的规则,选出一个,设计一个活动教案。
学习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崔利玲.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与案例[EB/OL].[2006-06-23].http://www.jydoc.com/article/221797.html.有删改.
[2] 颜洁,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1997(4):16~19.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