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埃及吉萨金字塔
1.时代背景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距今6000年前,古埃及走出原始时代,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它的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和非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各种现实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古埃及作为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迅速发育成熟。它实行的是专制,国家的一切大权集中在国王手中。那时的政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为首的君王被奉若神明,被看做全国最伟大的神的化身。
宗教信仰对古埃及人的精神生活起着支配作用。那时,在尼罗河两岸供奉着很多神。在这一大群神中,至高无上的是太阳神阿蒙,它是全国统一的主神。神把分散的人群聚成伟大的整体。它给人以目标,给短暂的人生以永恒,使千百万人的热情**漾在信仰的河流中。他们认为,人死亡后灵魂并没有消亡,只要保存好尸体,灵魂就会在冥界继续生存。这样,保护尸体就变得至关重要。古埃及人在尸体上涂防腐剂,再用布匹层层包扎,做成“木乃伊”。为了灵魂回来时不把自己的身体和他人身体弄错,还用颜料在木乃伊上认真地画上容貌,刻制酷似死者的头像,以确保头像能取代万一腐烂的尸体。
陵墓是为死者继续过尘世生活而准备的,因此,必须布置得跟死者生前生活情景一样,墓室内放上必要的家具,墓室墙壁上还绘有死者日常生活的图景。正是这种宗教信仰推动了古埃及美术的发展。
2.作品介绍
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从早期的王陵马斯塔巴墓发展而来的。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建筑金字塔的历史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跨越了10个朝代。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吉萨的金字塔耸立在尼罗河两岸的沙漠之上,在离当时的首都孟菲斯不远的吉萨建造,是古埃及时期最高的建筑成就。金字塔如此高大,使人们很容易相信它们是神或巨人所建造的古代传说。
这三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三位皇帝胡夫、哈夫拉和曼卡拉在公元前2600-前2500年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塔高146.6米,底边长230.35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哈夫拉金字塔(图8-1)。哈夫拉金字塔高143.5米,底边长215.25米,位于他的父亲的金字塔的西南方。它的内部比较简单,北侧有两个入口。与其他金字塔一样,哈夫拉金字塔外部曾覆盖细致的石灰石,但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残留。它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塔前有庙宇等附属建筑,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哈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哈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哈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全面修缮,于2001年7月重新开放。
第三座金字塔由曼卡拉建造,被称为曼卡拉金字塔。曼卡拉金字塔高66.4米,底边长108.04米。比其他两座金字塔小得多,但它因为底部还保留着花岗岩表层而著称。
这三座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古代埃及人知道建造金字塔作为保存已逝国王的尸体的墓穴,因为他们相信轮回和不朽。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文物,周围还有几座小型金字塔,和几百座王室成员、贵族和高阶层人的石室墓葬。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曼卡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开金字塔地区更多的秘密。
由于生死观及信奉太阳神的影响,埃及人认为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像每天于东方出生于西方死亡,故金字塔都建于尼罗河西边。
金字塔的建造反映了纯农耕时代人们从季节的循环和作物的生死循环中获得的意识,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只要保护住尸体,3000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永生,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建造陵墓。
吉萨的三座金字塔的排列按照猎户座的腰带排列,而以尼罗河作为银河。猎户座对埃及人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相信神是住在猎户座的。金字塔都是正方位的,互以对角线相接,造成建筑群参差的轮廓。在哈夫拉金字塔祭祀厅堂的门厅旁边有狮身人面像,它的写实性和金字塔的抽象性对比,使整个建筑群富有变化,也更加完整了。
3.作品分析
坐落在吉萨高原上的金字塔群是令人惊叹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宏伟建筑,金字塔的内部结构相当复杂。它由入口、走廊、地下墓室和金字塔中心的国王墓室与王后墓室等构成。此外,国王墓室的南北墙还有两条直通塔外的通风管道,以使空气流通。整个金字塔内部犹如一座宫殿。
让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竟能以惊人的准确度来截断所使用的材料。在当时的条件下,那些巨大平整的石块是如何开采、运输和起重的,这些金字塔的方位(正对东西南北四方)和水平的准确及几何形体的精确(底座四边的平均误差只有1.52厘米)又是如何达到的?都令现代人惊叹不已。因此,长期以来关于金字塔的建造,在许多人看来始终是一个神秘不解的谜。
图8-1 哈夫拉金字塔
作为一种纪念性建筑,金字塔的外部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阳从云层裂缝中透射下来普照大地的效果,加上塔身四周表面贴有一层光滑如镜的白色石灰石,总是强烈地反射着太阳的光芒,从而显示出法老的威力和神威,而且它那巨大的体积、宏伟的气势、粗犷的线条,让人感到高大、稳定、沉重和简洁,从而形成威严有力的美。在广阔的沙漠之上,只有这样的外部形象才能站得住。当年企图以它显示自己统治威力的法老们早已逝去,留到今天的金字塔却向后代显示着人类劳动的奇迹,它成了人类创造能力的最伟大的纪念碑。
二、古希腊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
1.时代背景
希腊文明对欧洲文明以及整个世界的影响深远悠长,经久不衰,它如同人类文明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将永远散发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希腊是欧洲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因为围绕着爱琴海,所以希腊文明又被称为爱琴文明。它不像埃及文明那样,带有浓重的对法老和神灵的崇拜色彩,更多的是将当时人们的生活融入其中,这一点从他们将神赋予人的形象就可看出。希腊文明主要体现在其神话、雕塑与建筑上,而后两者又深受前者的影响。
希腊雕塑与建筑是可以一同划分其时代的,因为它们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总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古希腊大致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以及希腊化时期。
古风时期是一个神庙林立的时期。古希腊是个泛神论的国家,所以人们认为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为祭奉各种神灵,建造了许多神庙。古风时期的这些神庙都是由爱奥尼亚式和多利克式的柱子包围而成,这两种柱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柱头:前者是圆盘形的;后者是旋涡式的。古风时期的雕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都有了表情,不过清一色都是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微笑,后人称其为“古风式微笑”。
伯里克利斯时期则是一个繁荣的新时代。古典时期开始于希波战争结束后。这场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由于损失较少且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希腊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当时的执政者伯里克利斯是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由于他贤明的关怀和提倡,希腊艺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古典时期的建筑成就相当可观,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献给雅典娜女神的巴特侬神庙,它被誉为“希腊国宝”。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当时雅典的建筑都是由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菲狄亚斯设计的,而他也是伯里克利斯的好友。雕塑家米隆的著名作品《掷铁饼者》也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崇尚文化艺术的亚历山大王使希腊艺术广播东方,又从古代东方文化中吸收营养,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与结合,促进了文明的新发展。随着城邦国家的瓦解,政治、宗教、艺术也逐渐丧失了严肃性和公民性。艺术开始成为满足少数贵族统治者自我炫耀、享乐和粉饰现实的手段。这就使神在艺术中的地位降低,人和人的生活更多地出现于艺术题材中。
希腊化时期的艺术以雕刻为主。希腊化时期,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希腊本土雕塑传统深厚,雕塑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古典时期,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宙斯和城邦保护神雅典娜,在艺术中已不占主导地位,象征着爱与美的维纳斯则逐渐登上艺术的宝座,许多姿态各异,模仿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优美的样式”造型接踵问世。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从人的生活出发,肯定人生,赞美人的美,赋予人的肉体和精神以崇高而十全十美的理想,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通过希腊化时代的雕塑家们对维纳斯的创造,可以看到充满人性的女神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另外,《胜利女神》、《拉奥孔》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虽然前两者都已残缺不整,但作品所表现出的女性自然柔美的体态和生动的肢体形态,让人深深感受到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无限的幻想与思考。
2.作品介绍
古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作品《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图8-2)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材质,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1820年在希腊本土和克里特岛之间的叫米洛岛的一个山洞里,一位农夫发现了这尊雕像,几经周折后于1821年5月1日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八所得,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成为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图8-2 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
罗马文化传承自希腊文化,所以罗马神话的基本部分也承袭了希腊神话。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底德在罗马的神话中变成了维纳斯。在希腊神话中爱神阿芙罗底德拥有媚惑力量的腰带,只要佩上了这条腰带便能得到想得到的爱情。据说,天后赫拉就是借这条腰带获得宙斯的垂青。阿芙罗底德与战神阿瑞斯所生的儿子是厄洛斯,厄洛斯希腊文原意为“爱”,也是希腊神话中司爱之神的名字。在罗马神话里,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和战神玛斯所生的儿子是丘比特。所以《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其实这是混淆了希腊与罗马神话。
阿芙罗底德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由此获得残缺之美的殊称,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竞相制作。在西方美术史上,有三双最美丽、最令人陶醉的手:第一个是圣母玛利亚的手,代表母亲的手;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手,代表的是独特的“那一个”——一个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艺术大师笔下的意大利妇人的手;《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手,代表的是“虚无”的双手,因为她的手臂已经残缺,她的手只存在于想象中,但这双手却是最美的。对于她断臂的原因莫衷一是,有人说出土时双臂已残,有人却说是在争夺雕像的过程中丢失的。
3.作品分析
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像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
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三、古希腊掷铁饼者
1.时代背景
公元前5世纪前期的希波战争,拉开了希腊古典时期的帷幕。这场战争由于各城邦之间非凡的合作,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的民族优越感。可是,战争带来的和平与安宁并不长久,它很快被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争夺所取代。此后,希腊城邦之间的不和带来了不少骚乱。就在这一时期,希腊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进一步成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上,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期。当时的希腊文化和艺术以雅典居领导地位,特别是在伯里克利斯执政的时代。在造型艺术领域,追求造型美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不再仅仅看重作品的宗教作用和政治作用了。由于整个希腊社会充满竞争气氛,这使希腊造型艺术更丰富多彩并更加追求完美境界。可以说,古典时期的美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雕刻和建筑对以后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前449年-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雕刻艺术在历史积淀和超越中,完全摆脱了古风时期还具有的拘束与呆板,逐步发展出比例和谐、结构准确、形体优美、感觉精微的理想化的写实性人体艺术。在这个雕刻艺术走向完美境界的鼎盛时期,艺术风格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每一种风格都可以找到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著名雕刻家。古典时期的雕刻风格静穆典雅,这种风格最集中体现在雕刻家菲狄亚斯的代表作品之中。他为雅典卫城广场和巴底侬神庙创作的《雅典娜神像》以及为奥林匹亚神庙创作的《宙斯神像》,现在只能从文字记载和罗马摹制品中去了解了。他为巴底侬神庙的东西三角楣所创作的高浮雕《荷矛者》和《束发的运动员》,也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就是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
2.作品介绍
《掷铁饼者》(图8-3)是古典时期最著名的雕刻家米隆的代表作,约作于公元前450年。原作本为青铜雕像,但是遗留下来的只有古罗马的大理石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
图8-3 掷铁饼者
米隆,古希腊著名的雕塑家,被认为是希腊艺术黄金时期——古典时期的开创者。由于历史久远,他的生平只能根据有限的材料和传说来考证。他生于伊留特拉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雅典度过,主要活动年代在公元前480-前440年左右。他对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他首先赋予了雕像以生动的表现力,也是从他开始,希腊的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并步步走向成熟。
米隆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他在雕塑中所体现出来的完美的艺术技巧,令许多后世的雕塑家望尘莫及。他的作品大多是传说中的神、英雄和运动家、动物等,但原作都已遗失,现在看到的都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据说米隆本人就曾受过良好的体育训练,力大无穷,能肩扛公牛,所以他对体育有着真切的感受,这为他创作优秀的体育类雕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体验。他的其他代表作品还有《雅典娜和玛息阿》。
3.作品分析
《掷铁饼者》是米隆的代表作。这个雕像成功地以静态的语言表现出运动的意念。雕像选取铁饼摆到最高点,即将抛出前的一刹那,就是所谓“引而不发”的状态,这一瞬间的动作概括了掷铁饼这一动作的整个连续过程,它向观赏者生动地暗示出身体的弯曲、扭转以及铁饼即将运行的轨道。透过肌肉活动着的紧张肢体,能让人感受到运动员全身灌注着一股内在的力量,但整个姿态又是那样优美,尤其是脸部呈现出高度的镇定与从容。这种矛盾统一,创造了一种戏剧性的和谐,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掷铁饼者》还被作为体育运动的最好的艺术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掷铁饼者》不是希腊运动员典型动态的“剧照”,按照现代运动员的习惯,这种姿态是掷铁饼者无法承受的。《掷铁饼者》惊人的运动效果,恰是雕刻家富有创造性的改造前辈的艺术程式的可喜收获。
或许,雕刻家依据预先确定的准则,请模特儿做一个相近的姿势,然后凭艺术家的造型理想来加以修改,使它看起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这样就使形式化的形象和具体形象之间取得了一种巧妙的平衡。至于它跟最恰当的掷铁饼动作是否完全一致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米隆的雕像征服了运动。米隆的雕塑标志着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雕塑艺术进入了成熟期。
四、古罗马科洛西姆竞技场
1.时代背景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自此,古代欧洲文化中心便从希腊转移到了罗马。
古罗马的兴亡,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阶段:王政时代是地中海亚平宁半岛中部的一些拉丁原始氏族部落建立罗马城,实行王政的时代,也是早期古罗马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共和时期,是奴隶主贵族共和国形成、发展与变更的时期,也是古罗马势力范围不断扩展的时期;帝国前期,是帝国建立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古罗马最强盛的时期;帝国后期,是罗马奴隶制发生危机和帝国走向衰亡的时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哥特人和高卢人灭亡。这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端。
古罗马美术最繁荣的时期,大致在公元1-3世纪,即共和末期到帝国后期前一段。古罗马美术是延续古希腊美术发展而来的。当罗马人侵占了希腊领地时,他们对希腊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奉为至宝。他们把大量希腊艺术品掠到罗马,进行大规模仿造。同时,希腊的艺术家也有不少到了罗马,这一切都使罗马的艺术大大地浸染了希腊色彩。
2.作品介绍
竞技场由古罗马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于公元72年开始建造,至公元80年由其子提图斯完成,有“弗拉维露天剧场”之称。罗马城遗留下来的这座帝国前期的椭圆形竞技场,是存留下来的古罗马圆形剧场当中最宏伟的建筑。它典型地体现着古罗马建筑的特色。
竞技场(图8-4)的面积很大。它的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为155米,竖立的壁面高48.5米。内部可容纳5万名观众。60排逐级上升的观众席,分为五个区域:紧靠着表演地区的座位被称为荣誉区,它由大理石制成,供较有声望的上层人物使用;最后的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木料制成;中间则是骑士们的席位。观众必须严格地按等级分别就座,显示出奴隶专制制度的观念。
图8-4 科洛西姆竞技场
剧场的外围共有四层,建有三层拱门,第四层是饰有半圆柱的围墙。它们是一层压一层地承载着巨大圆形剧场内部的坐席。拱门之间的外墙上,富有节奏地装饰着希腊的三种典型的柱式:底层用敦厚的多利亚柱式;第二层用雅致的爱奥尼亚柱式;第三层用华丽的科林斯式壁柱来分隔墙面。这样,整个外墙就被带有韵律的水平线和重复的垂直线所贯穿,进一步增强了外形的丰富变化,虚实、明暗、方圆的对比极其多样。那浑然而无始终的椭圆形所具有的几何形体的单纯性,与外部有规则的光影变换的活泼情调相交织,形成了壮丽的乐章。
3.作品分析
罗马美术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建筑、人像和壁画方面。罗马对欧洲造型艺术最伟大的不朽贡献就是建筑艺术。那些规模浩大的道路、桥梁、排水系统、广场、剧场和公共浴池等,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此外,还有纪念战功的凯旋门和纪念柱。凯旋门是罗马一种纪念性建筑,通常设在凯旋队伍经过的道路上,用以纪念重要人物或事迹。其由拱门连接两个墩子,拱上为顶部,作为雕像的基座,并刻有铭文。著名代表有君士坦丁凯旋门等。相对而言,在此前建筑史中地位十分突出的神庙或其他宗教建筑,现在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罗马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券拱技术与建筑柱式的密切结合。其中,柱式来自古希腊;券拱技术最先由两河流域的人发明,后来又被伊达拉里亚人广泛采用。用楔形石头拼成拱形是一项颇为困难的工程技术,一旦掌握了这项技术,建筑就能用它组成越来越大胆的设计。罗马人不仅可以建造拱形桥梁和输水道,而且还用这个方法建造拱形屋顶,他们把艺术感觉和工程上的精良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关于建筑质量和空间的全新观念。“适用、坚固、美观”便是罗马人最早提出的建筑三元素。
“科洛西姆”拉丁语意为“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代表了罗马建筑的顶峰。它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设计者巧妙的安排了一系列的环形拱和放射状的拱,对观众的坐席和通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它建有内外圈环形走廊,外圈供观众出入和休息用,内圈供前排的观众使用。楼梯安排在放射形墙垣之间,分别通向各观众席。
五、巴黎圣母院
1.时代背景
中世纪的美术主要是基督教美术。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些思想被社会底层的人接受,同时也引起了罗马帝国统治者的仇视。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布,罗马帝国上层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基督教在其教义、地位和作用各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使它从宗教演变成神学。公元310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结束迫害基督教徒的命令,给基督教以宽容。又过了两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进一步颁布了“米兰诏书”,从此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
基督教秘密活动于地下的早期,诞生了最原始形式的基督教艺术,从建筑、雕塑到绘画和镶嵌工艺画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根据基督教艺术发展顺序和艺术风格,可将基督教的教堂分为四种形式:巴舍里卡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
哥特式美术出现在12世纪至16世纪初期的欧洲。它以新型的建筑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在中世纪的欧洲,继罗马式教堂之后兴起的是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的产生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的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了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到内都十分瑰丽华美,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哥特式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的50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的科隆教堂。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
哥特式教堂的设计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平面一般为十字形;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尖笋状;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内部为轻盈、**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玫瑰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
2.作品介绍
巴黎圣母院(图8-5)是哥特式教堂第一个成熟的代表,它位于巴黎塞纳河的东端,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始建于1163年,1235年初具规模,实际竣工于1345年。由于雨果以它为背景创作了一部传奇性很强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所以使它较其他哥特式教堂更为世人熟知。
图8-5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分为三层,底层为三个叶片状的大门。由于石坊不易承受过重的压力,而门的跨度又需增大,所以门的正中加有一根柱子,以承受负荷。这样看上去是一个门洞,实际上是由两个半边组合而成的,构思十分巧妙。巴黎圣母院的正中大门上刻的是最后审判。中间支撑重量的柱子被刻画成了耶稣的模样,他正在审问、判决。一侧为被迎入天堂的善者;另一侧为打入地狱的罪人。右边大门正中柱上刻着圣母和圣婴,拱壁上刻着她的圣迹,这个门被称为圣母门;另一侧的大门被称为圣安娜门。正中柱上为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萨尔像,拱壁上刻着圣母、国王路易七世像和一个叫莫德索里的主教像。
教堂中层左右为窗,中央为玻璃镶嵌的五彩圆形窗。最上层(第三层)左右各一个平顶的碉堡式塔楼,中层与最上层之间为叶片形垂直的栏杆,栏杆两侧尽头为人面有角的怪物像。一层与二层门有带状檐,上面雕刻的28个圣徒像,称为国王长廊。大门通道两侧墙上刻着封闭直立基督教圣徒的全身元雕像。教堂后端为一笋状塔楼。塔楼高达106米,这样就使原来只有30米高的主体建筑一跃成为136米了。其内部由正门到主祭坛为长30米、宽50米、高35米的长方形大厅,左右侧厅由三层重叠式柱廊构成。正中大厅为重大宗教活动场所,侧厅则陈列基督教的圣物以供信徒膜拜。大厅为棱状飞肋交叉的穹隆,不论内部和外部都有光灵幻升之感,表现了信徒们对天堂的期盼。
3.作品分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的外形线条多变,在不同的天气和阳光变换下,可引起不同的光影视幻效果。法国印象主义大师曾在不同时间、不同阳光之下对它作过许多写生。巴黎圣母院虽然只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不仅与绘画、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成就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课后思考题:
1.古埃及美术受当时怎样的思想影响,其基本特征如何?
2.试述哥特式美术的主要特征。
3.古希腊三大柱式有哪些特点?
4.中世纪的艺术与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有何不同?
5.巴舍里卡式教堂有何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