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知识界,刘师培可算得是有特色的人物。他12岁已读完《四书》、《五经》;19岁中举人;20岁会试落第,至上海,先后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陈独秀、谢无量等人,遂投身于革命潮流,并与林獬合撰《中国民约精义》一书;21岁先后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光复会;22岁加入“国学保存会”,并成为其机关刊物《国粹学报》的主要撰稿人;24岁携妻何震等东渡日本,面见孙中山,即正式加入同盟会,并成为《民报》撰搞人,随后参与章太炎等人罢免孙中山的同盟会总理职务的活动,此外还创办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天义报》,发起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1907年)12月由日本回上海,向两江总督端方自首;25岁与何震再赴日本东京,《天义报》停刊,另创办的《衡报》亦于是年(1908年)10月被日本政府查禁,随后与何震自日本返上海,向端方密报江浙革命党人谋武装起事;26岁去南京公开投靠端方;28岁随端方入川,端方为哗变湖北新军所杀,刘为四川军政府资州军政分府拘留;29岁获释后,在成都四川国学院任教;30岁离成都赴上海,后至太原,出任阎锡山都督府顾问;31岁离太原赴北京,任袁世凯公府谘议;32岁与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发表宣言,鼓吹帝制,后筹安会改组为“宪政协进会”,出任参政院参政,被袁世凯封为上大夫;34岁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其间还在国文研究所担任经学、史传、中世文学史、诸子四个研究科目;36岁与黄侃任《国故》月刊社总编辑,“以图挽救”“国学沦夷”,是时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1919)11月因病去世。
从刘师培的简历可以看出,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思想杂而多变。16岁时“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19岁得中举人,20岁会试落第,到上海后遂投身于革命潮流,思想变化迅速。1907年刘师培(24岁)的活动情况,很能表现出他的思想杂而多变。这一年,刘师培于2月到东京与孙中山晤面后正式加入同盟会,3月即参与章太炎等人的“倒孙”活动,12月回上海后向端方自首,背叛革命;他一方面不断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国学研究的文章,另一方面创办《天义报》,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宣扬无政府主义。刘师培在政治上显然是糟糕的,但在学术上却很有成就。他的思想变化很快,时而鼓吹反满革命,宣传“民约”思想,时而崇无政府主义,不过有一点始终没变的是“国学”。他承家学所传,十几岁即以“昌洋扬州学派自任”,1905年《国粹学报》创刊后,在该刊连续不断发表有关国学研究的文章。即使在1907年至1908年他在日本创办《天义报》、《衡报》,发表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文章时,也仍然在《国粹学报》上发表有关国学的文章。实际上,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不仅是在日本受西方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而且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与中学的融会。这构成他的无政府主义的一个特点,有别于巴黎《新世纪》的吴稚晖等人的激烈否定传统。入民国后,刘师培的研究和教学离不开经学、古代文学等国学内容。因此,对刘师培的研究,重点在其学术,难点也在学术。
李帆同志的《刘师培与中西学术》,正是着重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刘师培。刘师培生于经学世家,自幼承传家学,少年时即“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研究刘师培的学术,自然首先要探讨他对家学和“扬州学派”的继承问题,本书即以此为开端。书中认为刘师培的著述涉及方面甚多,其“学术规模和治学特色可谓深得‘扬州学派’之精髓,即长于会通,兼容并包”。如治经虽偏重古文,但不排斥今文经说,二家经说可并行不悖;对宋明人之经说也不存门户之见,主张“荟萃汉、宋之说”,反对“并有宋一代之学术而废之”。一代有一代的学术,刘师培从事学术研究的晚清毕竟不同于乾嘉年间,因而他的学术研究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带有时代的特色。刘师培学术的时代特色,即是中西交融之学。
在清末从事学术活动的刘师培,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吸纳西学以建构其中西交融之学。为了具体说明刘师培所受西学的影响,书中专立“刘师培所见西书考”一节,详细地考析了刘师培所读过(或征引过)的西书和所接触过的西方、日本的学者、思想家,并列表予以表明。这一具有原创性的工作,体现了作者治学的扎实。正是基于对刘师培的中学、西学的学识有具体、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他的中西交融之学的特点。书中以刘师培与严复相比较,认为刘师培的吸纳西学,是基于中学,借西学佐证中学,多有比附;而严复虽也有比附之处,但他是站在西学的立场上把握中学,以西学为坐标来评判中学,其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改造中学,使中学现代化。在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转型中,指出这种不同是有意义的。即如刘师培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也是通过中西学类比,来评估中国古典学术之得失。书中关于刘师培对先秦、汉宋学术的独到见解,对清学的别具一格的创获的论析,多有新意。
李帆同志治学扎实严谨,注意从第一手资料入手,在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上用力,这在书中所附“年谱”可见其所下功夫。本书的正文是在“年谱”的基础上撰写的。
刘师培是一位对国学深有造诣的学者,又是参与政治活动、有其政治思想的人物。1903年到1908年,他发表了大量研究国学的著述,其中有一些与宣传反清革命、无政府主义有关。时代潮流以及他的政治立场、观点,不能不影响其国学研究。因此,研究刘师培的学术,不可能完全与政治分离,作“纯学术”的评析。只有将二者结合,实事求是地探究,才能更合乎实际地评析其学术。近代中国学者,类于此者不是个别的,作为研究方法,当有广泛意义。
龚书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