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汝企和 贾浩
这次大会研讨过程中和学者的论文中,许多先生都提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数量,但说法很不统一。为此我与我的研究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找,共找到教材63种,特将查找结果公布于此,供同仁们参考。
我们的查找很可能仍然是不完整的,因此诚恳希望了解到有关线索的先生通知我们,以便使这一查找结果更为完善。此外,还有不少教材我们尚未见到,因此无法描述其概况,如果有先生向我们提供相关情况,我们也将由衷感谢!
谈及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的创立,就必须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它“是陈援庵老师的首创,陈老师二十年代初……就在北大第一次设了一个课,名‘史学名著选读’”,后来他又“设置了另一个课‘史学名著评论’”,“这两个课都是必修课”。这两门课陈老讲授多年,“早年他的学生中,有很多都认为这两个课对他们后来的研究有很大好处”。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师范教育会议讨论课程设置时”,“肯定了这两门课作为历史系的必修课,改名‘历史文选’和‘历史要籍介绍’,根据师资情况不同,有的学校力量不够,可把这两门课合起来叫‘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正因为如此,本文查考的教材名称不但有《中国历史文选》,而且也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等。《历史文选》课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在一些院校开设,有些任课教师就是陈老的学生,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柴德赓先生和刘乃和先生都讲授过这两门课,后刘先生偏重于《历史文选》,并在陈老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自己的文选教材;柴先生则侧重于《要籍介绍》,若干年后他出版的《史籍举要》,即在陈老讲稿的基础上增补而成[1]。
现一般论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文选》教材者,大都自周予同本始,至多再加上郝建梁本。然据我们查找,周本前至少还有11种教材,本文皆列于下,以求尽可能完备。
为叙述方便,本文将以往教材按其出版时间先后编了序号。
1. 刘乃和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50年油印本,16开,一册。
(1)教学目的[以下略作(一)]:本书无前言。
(2)选文的编排方法[以下略作(二)]:按时间顺序排列。
(3)辅助内容[以下略作(三)]:无。且选篇无注释。
(这是笔者所见到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的《历史文选》教材。刘乃和先生对《历史文选》事业的贡献,也是我们应当铭记的)
2. 华钟彦编:《中国历史文选》,东北师大教务处,1953年版。
(1)本书无前言。
(2)按时间顺序排列。
(3)无辅助内容。
(此教材虽无辅助内容,甚至连前言都没有,但其选文范围之广阔,仍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上古有盂鼎、虢季子白盘、诅楚文等,宋元有诗词选录、元曲小令选录,明清有《桃花扇》片段、八股文举例等。这些选文纳入《历史文选》是优是劣姑且不论,但从中至少可看出,该书编者眼界颇为开阔。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早期之作,实为难能可贵。)
3.胡允恭、刘毓璜编:《中国历史文选》,南京大学中国史教研室油印,1953年版。
(南京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4. 谷霁光编:《中国历史文选》(初稿),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科,1953年版。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5. 郝建梁、班书阁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1)本书《前言》未论及。
(2)《前言》:“要籍编排,原则上以著述时代先后为顺序,但有时也‘连类并举’,如《后汉书》列在《三国志》前,三通集中起来讲之类。”
(3)选篇无注释;后附几种工具书之简介。
6.姚震寰、钱卓英等编:《中国历史要籍及选读》(6),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交流教材,1957年油印本,16开,上、下两册。
(1)书前《绪论》:“……以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知识以及阅读古书能力,并为独立工作、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按照“时代先后的顺序”(但选的书相当少)。
(3) 选文与选文之间有些参考资料,如:“参考资料一:二十五史修撰表”;“二:尚书今古文之分”等。
7.周光午编:《中国历史文选》(合订本),武汉大学讲义,1957年版,上、下两册。
(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8.孙昌荫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东北师大出版社,1958年1月版,两册。
(1)本书《例言》未言及。
(2) 《例言》:“本讲义共分三编:第一编,先秦;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编, 隋唐至明清。”显然为按时间顺序编排。然其中也考虑到文体,如第一编内又分记事史、编年史、国别史、 地理与传记、思想学术等凡十二章。
(3)有简单的工具书介绍。
9.华南师院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编者自刊,1958年,油印本。
(1)因笔者仅见该书之第二册,故不详其有无前言。
(2)按时间顺序。
(3)除要籍介绍外,无其他辅助内容。
10.中山大学编:《中国历史文选195×—195×学年度》,中山大学讲义,195×年。
(中山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1.曾纪经编:《中国历史文选》,中山大学讲义,出版年代不详。
(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2.周予同编:《中国历史文选》,中华书局出版,上册,1961年10月;下册,1962年12月。
(1)该书一版仅有编辑说明,无前言。其三版前言(1978年8月)曰:“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
(2)按时间顺序。
(3)第一版除要籍“解题”外,无其他辅助内容。
(此种教材后再版多次,影响甚广)
13.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注:《中国历史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册,1961年;下册,1980年。
(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4.陈庆中编:《中国历史文选讲授提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两册。
(武汉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5.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国历史文选》编选组编:《中国历史文选试用教材》,天津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1972年版。
(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6.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史教研室编:《中国历史文选》(两册),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史教研室,1975年版。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7.华中师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组编:《中国历史文选》(上册),华中师院,1975年版。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8.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小组编:《中国历史文选》(上册),中山大学,1977年版。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19.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编:《中国历史文选》,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1978年版,上、下两册。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0.广西师范学院史地系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小组编:《中国历史文选》(上册),广西师范学院史地系,1978年版。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1.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历史文选》,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教研组,1979年、1980年,上、中册。
(湖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2.辽宁师范学院政史系编:《中国历史文选》,辽宁师范学院政史系,1979年版。
(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3.浙江师范学院政史系编:《中国历史文选》,浙江师范学院政史系编印,1979年版。
(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4.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中国历史文选》(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南大学图书馆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5.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册),北京大学历史系,1980年版。
(1)本书无前言。
(2)分为五单元,第一单元:《尚书》《诗经》;第二单元:《左传》;第三单元:《国语》《战国策》;第四单元:《礼记》《墨子》《荀子》《韩非子》;第五单元:《史记》。
(3)每单元后有“古汉语基础知识”和“常用词选例”,书后附有“标点练习”和“常用文史工具书简介”。
26.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历史文选》,暨南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分上册甲编、上册乙编、下册甲编、下册乙编四册。
(暨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7.孙绍华编:《中国历史文选》,出版地不详,1980年版。
(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28.高振铎等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本书《前言》:“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和运用史籍的能力,造就符合规格的历史工作者。”
(2)全书按时间顺序分六部分:先秦,秦汉……明清。
(3)“要籍介绍”;附录:古汉语常识;读史知识;常用工具书介绍;作业。
29.王德元等编:《中国历史文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书前《说明》:“主要目的是配合高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原始资料,用以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籍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
(2)“全书按历史顺序分为三册。”
(3)无其他辅助内容。
30.王雅轩:《古代汉语》,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书前《说明》与《绪论》未论及。(但有编写此教材的目的:“为适应大学文科,尤其是历史、考古、图书、档案、文博、文秘等有关专业的各种形式的学习需要,我们特编此书。”)
(2)按时间顺序。
(3)附“古代汉语基础”和“古代文化常识”。另附一册选篇的白话译文。
31.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古代历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书前之白寿彝先生序:“编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提高读者的古书阅读能力。”
(2)按时间顺序。
(3)有旧注选篇和白文选篇。
32.贺卓君:《中国历史文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1)本书《前言》:“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的认识和阅读的能力,为其理解、运用中国史料奠定基础。”
(2)“按古籍的性质和内容分类”,“按群经、诸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全史型的正史、 详记政事史的通鉴、便于阅览的纪事本末、杂记、史学评论、典志体史书、地理、科技、读书笔记、诗文集、目录与提要分为十四类”。
(3)要籍介绍。2.附“研究中国历史的主要工具书介绍”。附若干无标点的阅读材料。
(这是笔者见到的第一种主要以典籍体裁分类、而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选文的教材)
33.宋衍申:《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东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1)本书《前言》:“它(指本课)担负着提高学生阅读和运用古文献能力的任务。”
(2)按史籍顺序,标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等六个时期。
(3)有要籍“概说”和“介绍”。
34.张大可:《中国历史文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书前《题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初具阅读和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2)“按文体类别贯通古今的条式单元制”,分十四个单元:1-9.史书,10.民族文献,11.甲骨文、金文等,12.经书,13.子书,14.文集。
(3)典籍概述;通论;练习文选;另附《导读》一册。
35.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本书《前言》:“本书的任务,是要系统地给培训对象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 使培训对象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 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
(2)“全书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历史时期”,同时也注意了各种史书体裁。
(3)有对史书体裁与要籍的介绍。
36.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古代历史文选》,1989年版(未标明出版社)。
(1)本书无前言。
(2)按时间顺序。
(3)无其他辅助内容。
37.萧佩钦:《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本书《前言》未论及。
(2)按时期“分为六大单元”:先秦、秦汉……明清。
(3)概述;要籍介绍;工具书简介;每单元有作业。
38.孙绍华:《中国历史文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本书《编后》:“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历史原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原著的感性知识”。
(2)“按时代顺序排列。”
(3)每篇选文前有《题解》。
39.张传玺:《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本书《前言》:“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代目录学基本知识,一般了解重要文献和具有文献价值的文物与考古资料的状况,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兴趣和能力,及检索、收集史料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做必要的准备。”
(2)分六部分:1.经部;2.史部;3.子部;4.集部;5.类书与丛书;6.文物与考古。
(3)每部分的概述;书籍简介;各种史体的介绍;复习题;重要名词;练习。
40.王有录:《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下两册。
(1)本书《前言》未直接言明教学目的,但有:“……依据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业教学大纲》”,“联合了……9省近30所院校的教师共同编写”的。
(2)“按史籍内容、年代及体例粗分作六个单元。”
(3)上册全为要籍介绍;无其他辅助内容。
41.刘重来:《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西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1)本书《前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文历史文献的能力,并初步掌握我国史学发展的概貌。”
(2)“全书按历史顺序,以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为纲,分先秦……明清五个时期。”
(3)五个时期的史学概述;各书介绍;“并适当地添加了一些文言语法、文字、词汇、音韵方面的知识”;“还选录了白话文和古注共十六篇。”
42.张家璠:《中国历史文选》,广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1)本书《前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选文酌情归类并按时间顺序分单元加以编排”,分十四个单元。
(3)单元概述;旧注、白话文若干;史料分析举例;思考与练习;附一本《学习参考资料》,为古汉语常识、古文化常识和工具书简介。
43.温友言:《中国历史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西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44.阙勋吾:《中国历史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本书《前言》:“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和用古文所写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如《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2)“按时代顺序分八个单元排列。”
(3)各书介绍;通论,包括古文化常识、古汉语常识、工具书简介等;常用词释例。
45.郑铁钜:《中国历史文选》,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本书《前言》:“其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充实专业基本功。”“着重突出民族特色。”
(2)“全书以历史文献体裁为纲、以体裁产生的先后为序,分门别类,设十一个单元。”
(3)典籍概述;古汉语通论;读史常识;练习文选。
46.张明堂、董兴林:《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高等师专教材)
(1)本书前言是对中国史籍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2)按时间顺序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编。
(3)每编前有史籍介绍,选文前有该书介绍,每篇课文均注明所选的版本。
47.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书前《自序》:“《中国历史文选》作为语言课,教学目的是单一的, 即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历史文献的能力。”
(2)“文选部分,采取考古、经、史(史部中又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杂史、学案、政书、地理、史评八个部分)、子、集五部分编的编纂方法。”“部内文献,按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
(3)“每部之前,有部称提要”;“每一文献之前,有这一文献的简介文字”;另附《古汉语字词语法知识》一册。
48.吕志毅等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本书《前言》:“这门课……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史籍介绍部分旨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基本知识。”
(2)“基本上是按史书体裁、类别编写的。”“全书共分为八章”,1.先秦典籍;2.编年体史籍;3.纪传体史籍;4.纪事本末体史籍;5.典制体史籍;6.史评与史论;7.学术史;8.方志和地理。
(3)“史籍介绍”,包括对各种史书体裁和各要籍的介绍。
49.管敏义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高等师专教材)
(1)《前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检索、阅读和运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并训练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
(2)分为四单元,按时间顺序排列。
(3)每课有练习,每单元有相关知识附表。书后附有:古汉语常识;史料与史料的整理研究;读史知识;常用词释例。
50.徐流主编:《新编中国历史文选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前言》:“构建科学而完备的教材体系……在简明的理论指导下,切实教会学生一门工具,学到一门方法,因此,应以文献的具体阅读分析为主。”
(2)选文分成“史书阅读”和“史注阅读”两大类,前者只有编者注释,后者在保留旧注的基础上再加编者注释。各大类内选文按时间顺序排列。
(3)有“要籍介绍”和“通论”。
51.汪受宽、高伟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两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1)《前言》:“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其阅读与使用文言文历史文献的能力,为其进一步从事中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2)选文按古籍体例编排。
(3)书后附有“读史基础知识”和练习文选。
52.张大可主编,郑之洪、徐景重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两册),另有一册由郑之洪任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导读》,均为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
(在1987年版基础上改写)
53.刘乃和主编、汝企和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中、下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前言》:“这门课是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
(2)课程分为“文字学常识”、“文字学选篇”、“新注选篇·经部”、“新注选篇·史部”、“新注选篇·子部”和“新注选篇·集部”六部分。
(3)书后附有 “古文献常识”、“白话文选篇”和 “实习系列”。
54.王育济、周作明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两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本书《编写说明》:“《中国历史文选》是与教育部颁行的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配套使用的历史文选教材。在课文的编排上,又适当地兼顾了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若干内容。”
(2)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含1840年之后)六个历史单元编排选文。
(3)每课后有练习题,每单元后有练习文选。书末附有《古汉语常用词释例》《常用文史工具书书目》(包括大量的断代史研究所必需的索引类书目)、《简化字、繁体字对照表》《常用今字、古字对举》《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55.杭州师范学院的教材,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56.金少英选:《中国历史要籍选读》,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交流教材,出版年代不详。
(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此教材,笔者尚未见到原书)
57.陈一梅主编:《中国历史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本书无前言。
(2)分五个单元,内容有:经部文献、史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出土文献。
(3)书后附有白话文练习。
58.周国林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
(1)《前言》:“我们认为,历史文选课顾名思义,主要就是‘中国历史文选’方面的教学,要以文章选读为主,其他内容为辅。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历史上的重要文章,接触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增加对历史文献的感性认识,了解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了解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精致深邃。若干精选的文献名篇,还会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开拓胸襟,逐渐确立起厚实的历史观,进取的人生观。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2)选文按时间顺序编排。
(3)本书无附录。
59.王育济、周作明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此教材在2001年版基础上作了如下修订:
(1)依据权威古籍底本对所有选文予以复核;
(2)对错误或不恰当的释文进行修改;
(3)对附录部分加以调整。
60.何晋主编:《新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自序》:“在于让本系同学通过一年的阅读和学习后,能够获得充分的阅读中国古代各类历史文献的实际经验,提高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并熟悉古书体例,掌握最基础的文献知识,为进一步阅读和利用古代文献史料打下坚实的语言和文献基础。”
(2)选文分为“考古文献”、“经部文献”、“史部文献”、“子部文献”和“集部文献”五部分。
(3)书中穿插有二十七个有关历史文献常识的附表,书后附有《简化字总表》。
61.张大可、邓瑞全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前言》:“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
(2)选文按体例分为序篇;纪传体;编年体(附纲目体);纪事本末体;典志政书体、诏令奏议;别史、杂史;地理、方志;史论、史评、史考;传记、笔记;经书;子书;诗文集;民族文献;考古文献选读十三个单元。
(3)各单元后有练习文选和介绍古汉语基础知识的“通论”。
62.汝企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此教材在1999年版基础上作了如下修订:将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教材的内容;将原书的三册缩编为两册,使之更为精练和更适于推广;纠正原书印刷中的错字与标点,从而进一步确保教材的高质量。
以上就是我们初步查找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文选》教材已经达到60余部,这个数字确实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文选学界同仁们60年来辛勤耕耘的累累硕果。
此外,21世纪以来出版的新教材,可谓是各有特色,这些特色的优劣不是我们在此需要评论的,我们关注的是:它们生动勾画出同仁们在教材编纂方面孜孜不倦的求索——无论是在编纂教材的整体指导思想、编排体裁,还是在选篇内容、注释、附属内容等细节上,总之,在与教材有关的每一个方面,全国同行们都在与时俱进地积极探索,力求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们坚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好教材问世!
[1] 陈垣先生于1955年为《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所写《后记》中说:“此稿为余十数年前讲课旧稿,继《史学要籍解题》之后辄讲授此课,以介绍同学研究历史时如何掌握及运用有关材料。”其中所言“《史学要籍解题》”,即历史要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