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学生阅读与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考试内容,目前主要是两大块,一是要籍介绍部分;二是文选部分。前者主要的题型,不外乎选择、填空、改错、名词解释、简答几类;后者也只有解释加标点的字词、短句翻译、白文标点及文言文史料翻译等几种类型。这些形式对检查学生掌握文选课知识的情况,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试题内容局限于课文之内,老师在平时的讲授过程中都曾解释过这些知识,因此这些考试内容最多只能测试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很难了解学生真正的运用能力。如果我们在试题中适当增加课本之外的内容,学生必然感觉困难并发表反对意见,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学习范围。
要解决考试内容过于狭隘的问题,真正实现“测试学生阅读与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的考核目标,就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阅读古籍,那么学生因为平时经过练习,有较强阅读古籍的能力,在考试时对增入课本以外的部分知识就不会感觉困难。同时由于考试要涉及一定的课外知识,也促使学生不得不去阅读有关的史籍原著,要阅读原著就得借助于工具书,因而也就相应的增强了其动手运用的能力。
在考核内容的改革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成功的经验,除了正常的课程考核外,该校历史专业特设了“古汉语过关考试”,不过关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过关考试题则以从未讲过的篇章为主,完全是水平测试,其难度远远超过历届试题”。[1]有这样的考试要求,学生为了过关,平时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古籍,而考试内容都在教材之外,学生事前没法进行针对性复习,考试的结果当然能客观反映其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的真实能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想考核内容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试学生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应该有一个明晰的答案了:即多选取教材以外的文言文史料,以断句标点、翻译、史料解读、字词解释等题型,对学生进行古代文献解读水平、运用能力的测试,教师再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答卷进行评判。坚持这样的考核办法,严格要求学生,我们的考核内容改革就能比从前更适合于测试学生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1] 汝企和:《推动历史文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探索》,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