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文实习室与图书馆共建的几点思考(1 / 1)

北京师范大学 黄益

中国历史文选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陈援庵先生便先后开设了史学名著选读、历史名著评论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史书的概况,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便是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周予同先生率先主编并出版《中国历史文选》一书。在前言中,周先生指出了讲授这门课需要达到的两大目标: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典籍及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常识;通过讲习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其中,后者是其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一些学校专门设立了学生研习古文的活动室,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古文实习室、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文选工作室等(本文将其称为“古文实习室”)。笔者尚未参加工作,无法从教学的角度对古文实习室的利用展开讨论。仅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古文实习室与图书馆的共建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以资参考。

第一,与图书馆的共建、共享,能解决古文实习室难以全面、直观展现古籍全貌的难题。古文实习室的书籍数量较少,无法给学生展示整个中国古籍的基本情况。与图书馆共建、共享资源,可以将古文实践中的一两次课设在图书馆古籍部的藏书室内。根据图书馆藏书处管理人员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参观各书架分类书籍以及特色藏品,使学生对图书馆内古籍的内容、类型及分类标准等有初步的认识,并使学生由此对馆藏古籍的数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二,与图书馆的共建、共享,能充分发挥专业方向的特长。同旅游时大家会聘请当地的导游同样的道理,进入图书馆进行古文实习时,聘请馆内工作人员进行讲解更便于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承担历史文选课教学的老师,往往在历史专业的研究上独树一帜,但并不一定了解图书馆内古籍馆藏的编目、保存等情况,而馆内的负责人对此往往了如指掌。延请这些老师带领学生“游览”图书馆古籍典藏处,既解决了任课教师此方面的缺失,又能增加学生对古籍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三,与图书馆的共建能帮助学生迅速检索到所需的资料。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检索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需要哪方面的资料,利用电子检索功能便能完成绝大多数书籍的检索任务。古籍的数字化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电子检索固然已经给了学生不少帮助,但从目前古文建设的情况来看,让学生学会利用卡片进行检索,对学习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需要大量利用古籍的同学来说,仍相当重要。将古文实习的一两次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在图书馆的卡片目录检索区,向学生介绍卡片的分类方式、卡片记录的内容及卡片的编排方式,并随机出题,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对书名、人名及分科等多种检索方式的实践,学生检索所需资料的能力必将大大提升。

第四,与图书馆的共建能解决古文实习室书籍少的难题。古文实习室的面积一般较小,书籍较少。除了二十四史及部分重要典籍之外,便只有极少数工具书如《辞源》《辞海》等。这些书籍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查找字句的含义,便于学生对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之外的文献有所扩展。以北京师范大学古文实习室来说,其藏书还拥有部分线装书,可以让学生对线装书的特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初步解决如何阅读古书、如何认识版本、如何利用工具书解决古书阅读中的障碍等问题。

但是,这样的古文实习室仅能解决学生初步古文阅读与利用能力锻炼的需要。一旦涉及版本的比较、学术争议的讨论等问题时,古文实习室的书籍便完全不够用。比如,讲解《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的标点及含义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图书馆借到多种《论语》的译注本进行比较分析,其效果比直观地给学生讲解每个字的字义有效得多。设立在院系的古文实习室多无法提供多种版本,而图书馆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自古文实习室的实践受益颇丰,也颇感古文实习室的些许遗憾。在进入硕、博士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图书馆参观并查阅古籍的过程,正是一个很不错的古文实习过程。可惜这一阶段的不少“实习”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走了不少弯路。笔者认为,如果能将图书馆资源与古文实习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将是一条不错的“授渔”方案。

至于古文实习室与图书馆的共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聘请图书馆古籍部的若干研究员担任古文实习课的特聘教师。这些特聘教师在每年的固定时间负责向学生系统详细地介绍本校古文的典藏情况、编目方式、版本情况等,并在学生对整个图书馆的古籍分布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带领学生“游览”图书馆古籍典藏库、欣赏学校的典藏精品。条件成熟者,可以延请这些特聘教师给学生介绍古籍版本的电子编目及纸本编目、古籍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增强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默默贡献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典籍的保护意识。

第二,与图书馆共建专门的实习室。鉴于图书馆阅览室不许喧哗,且图书馆的部分书籍,特别是古籍,一般不外借的情况,与图书馆共建古文实习室时,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将实习室设立在图书馆内。在每学期的固定时间段,根据教学的特殊需要,在课前向图书馆借出课程所需书籍,统一放置于图书馆专用实习室内。上课时,教师在该专用实习室内教导学生研习古文,并在课后立即归还图书馆各相关部门。当然,这一实习室可以与其他专业共享。

第三,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的工作中有一部分是比较琐碎的,如将古籍上架、抄录古籍目录、录入古籍信息等。与图书馆负责人协商,承揽其中的部分工作,让学生身体力行地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深入了解所得直观印象有更好的辅助作用。当然,这一工作的执行较之前两项,所需时间更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主动承担,教师协助其争取勤工俭学岗位,并延请特聘教师指导其完成工作。

诚如《中国历史文选》的出版是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古文实习室的设立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文选的教学目标。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及教学特点,对中国历史文选书籍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样,根据各个院校、各位老师的教学特点,对是否设立古文实习室以及如何利用古文实习室也有不同的考量。笔者所提,不过是作为一名学习古文献近十年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设想。共建的愿望是良好的,但需要担任此课程教学的教师乃至院系与图书馆更为深入、细致的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