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PT课件的制作(1 / 1)

目前,能够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软件相当多,比较常见的有PPT、VB、Authorware、Flash、Director、ToolBook、方正奥思、课件大师等。由于文选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比较大,需要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而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强大,内置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并有灵活的超级链接功能,所以笔者认为它比较适合制作文选的教学课件。那么,如何利用PPT软件制作文选课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制作文选课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完全熟悉与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各部分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知道哪些教学内容应该制作成课件以及如何用课件表现这些教学内容。就一般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授课提纲、重点字词句、关键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目录、教学背景材料等内容应该恰如其分地运用课件向学生表达。

授课提纲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框架,也是学生消化吸收授课内容的线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它是通过板书来表现的,现在则可以利用PPT课件来展示。以PPT课件表现授课提纲,其优势在于形式多样而生动。PPT课件可以使用多种字体、各种字号、不同字体颜色和文字背景以及自定义动画多姿多彩地展示授课提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重点字词句是理解选文的关键,属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这些内容置于课件之中,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详尽地分析和解释。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又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

关键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是学生学习历史文选的一大障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很不熟悉,以至于难以明白那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内涵。教师在讲解时更是困难重重,很多时候都无法用语言准确、全面的表达。运用PPT课件,这个问题则可以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解析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从而给学生造成多种感官的刺激。在这种立体式的感官轰击下,学生较为深刻体会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内涵是顺理成章的。

复习思考题对于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它们都可以用PPT课件表现。

教学背景材料涵盖范围广泛,但凡有关于课堂教学的资料都可以看做是教学背景材料。具体而言,它至少应该包括介绍与评析史著的材料、评价史家以及分析选文的材料等。如《资治通鉴》一课,笔者在备课时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主要是有关《资治通鉴》编撰过程、特点、影响的材料,关于司马光生平学术活动和史学思想的材料,有关选文《淝水之战》的材料。这些背景材料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图片,有些则是动画或影像。为了说明淝水之战的动态过程,笔者使用了Flsah动画,将整个战争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描绘前秦军队惨败的情形,笔者在课件中插入了几幅油画作品的图片,使得学生体会到了前秦军队万分狼狈的境况。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司马光,笔者将《千秋史话》中介绍司马光的一个视频编入了课件。借助这些形式多样的背景材料,学生对司马光、《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都有了比较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除了上述内容,其他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材料也可以列入课件。将哪些内容列入课件,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

(二)搜集素材

确定了课件的基本内容,便可以按图索骥,采用各种手段广泛搜集课件素材。素材的种类很多,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五大类。这些不同形式的素材既可以利用传统手段搜集,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采择。通常情况下,采用现代化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方便快捷地搜集到制作课件所需的大部分资料。如利用国学网、中国史学网、史学评论网、中国历史论坛、历史纵横网、中国历史在线等历史学专业网站,可以搜集到众多电子版文献资料和图片;运用校园网上的学术期刊网、超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电子文献资源网站,可以查阅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文史资料;使用超级旋风、迅雷、BT等下载软件,可以从网上下载《考古中国》《千秋史话》《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历史类的影像资料。可以说,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为搜索课件素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网络也不是万能的,很多文献资料无法在网络上搜索到,所以还要任课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如讲授《通志》一课时,笔者欲使用郑樵的图像,结果使用各种搜索引擎都没有找到。最终,笔者利用数码相机从《郑樵评传》中拍摄了一张郑樵的画像。可见,素材的收集手段应当多样化,一切以教学需要为目的。

(三)制作课件

占有了充分的素材,制作课件可以说是万事俱备。课件制作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把搜集整理好的素材按照一定的流程插入到PPT演示文稿的相应位置上,然后利用PPT的超链接功能和动作按钮把素材和演示文稿融为一体,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注意。

第一,课件中的文字应该简明扼要。文字是课件的基本构成要素,承担着课件的主要功能。编辑课件中的文字,应遵循简洁、准确的原则,过多的文字会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而无法有效听讲。 为此,可以以提纲式为主兼用图示式或图标式的表现形式。

第二,课件中的图片最好典型而富有美感。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诠释了语言无法描绘的内容,所以它是课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选用图片时,应该选择那些最能表现教学内容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选用的图片在不影响典型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考虑其可观赏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如讲授《诗经·七月》一课时,笔者插入了选文提及的一些动物、植物的图片。由于选择的都是非常精美的图片,所以学生们兴趣大增、惊呼连连,有些学生甚至翻拍了课件中的图片。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课件中应用的视频应注意各适其用。视频资料具有形象生动、容量大、感官性强的特点,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视频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不但浪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沉溺于感官享受而不能自拔,以至于无心听课。如讲授《甲骨文和金文》一课时,笔者将《探索发现—走进殷墟》引入课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甲骨文最直观、最形象的感受。不过,那段视频长达39分钟,若全部播放,则占用时间太长,而且会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继续听课。所以,笔者只选取了介绍甲骨文的片段,长大约有14分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维持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第四,编入课件的动画要恰如其分。笔者认为,在语言难以描述、图片视频缺乏时,使用动画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运用得当,可发挥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讲解《淝水之战》一课时,笔者认为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把握战争的进程很困难,而相关的图片视频又寥寥无几。于是,笔者引入了一个名为《淝水之战》的Flash动画。这部动画以淝水之战形势图为动画界面,通过语音讲解与动画展示的结合,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全过程,使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了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动态过程,并且深刻理解了战争的结果及影响。由此可见,动画的恰当运用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有时甚至可以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

第五,应当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将各种素材融为一体。课件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信息元素的有机结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PPT软件中的超链接、自定义动画、动作按钮、自定义放映等功能,将各种课件元素有机融合,使课件所有的内容都能够依据授课的需要适时、适当、快速、准确地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对文选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

此外,一些细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课件中的文字应尽可能大些、清晰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看得清楚;课件的色彩要尽可能重些,放映出来才会清晰;课件的画面要尽量干净整洁,以免占用了有限的画面空间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操作尽可能简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调试和演练课件

课件制作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调试。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课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程度、发现课件的错误与不足,以便查漏补缺、改进质量。经过反复调试,课件才可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此外,在上课前,教师还应该使用课件进行演练。演练的作用主要在于使教师熟悉课件的结构和全部内容、确定课件运用的最佳时机和方式,从而实现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总之,课件的调试和演练是制作课件的最后环节和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课件应用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