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旧注是古代语言文献知识的渊源(1 / 1)

当然,真正读懂古籍,形成较高层次的阅读利用能力,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基础。其中,古代语言文献知识最为重要。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阅读教材文选注释、教材知识通论和相关专论(专著、论文)等。不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恐怕还是阅读旧注。旧注是古代语言文献知识的渊源,举凡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的知识,都能从中猎取。

读书伊始,识字为先,但汉字问题相当复杂。造字或象形、或会意、或指事、或形声;字形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之别;用字又有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等复杂现象。这些都给文献阅读带来重重障碍。阅读旧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如《周礼》:“蝈氏,下士一人,徒二人。”郑玄注:“玄谓蝈,今御所食蛙也。字从虫,国声也。”贾公彦疏:“云‘字从虫,国声也’者,国与蝈为声,所谓左形右声者也。”[1]这里的字形分析告诉我们“蝈”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经常阅读这样的注释,自然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字学知识。

音韵问题也是古籍利用的拦路虎。汉字时间跨度大,字形复杂,字音有古今变化,还有方言差别,而古代注音方式多种多样,有譬况、拟音、直音、反切种种不同。这些问题,伴随着旧注的阅读,并适当参阅音韵学专著与工具书,能够逐渐解决。如《春秋·庄公二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2]何休似乎也是在注音,但“长言”、“短言”是什么意思呢?《礼记·乐记》:“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郑玄注:“长言之,引其声也。”这就告诉我们,“长言”意思是拖长声音。“伐”是个多音字,其区别在于音长:“长言”,声音舒长;“短言”,声音短促,所以何休的《公羊传》其实是在辨析多音字。利用旧注,辗转相求,许多疑难自当涣然冰释。

再如《国语·鲁语下》卷五:“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韦昭注:“材,读若裁也。不裁于人,言不可食也,共济而已,佩匏可以度水也。”[3]这就是说,“材”的读音与“裁”字相近。再如《周易·坤·文言》:“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郑玄注:“嫌,读如群公慊之。”[4]这是告诉我们,“嫌”音与“慊”略同。这是用拟音法注音,是用近似音来比拟说明某字的读音,常用读若、读如、读为、读曰、读与某同等属于表示,多读旧注,学生会逐渐有所了解。

旧注中训诂知识的丰富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特别是有关训诂体式、方法、术语方面的知识,抛开旧注,仅仅阅读训诂学专著,往往很难真正掌握。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禹贡》: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土黏曰埴。渐,进长。包,丛生。○埴,市力反,郑作戠,徐、郑、王皆读曰炽,韦昭音试。渐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包,必茅反,字或作苞,非丛生也,马云:“相包裹也。”黏,女占反。长,丁丈反。丛,才公反。[疏]传“土黏”至“丛生”○正义曰:“戠”“埴”、音义同。《考工记》用土为瓦,谓之“抟埴之工”,是“埴”谓黏土,故“土黏曰埴”。《易·渐卦》彖云:“渐,进也。”《释言》云:“苞,稹也。”孙炎曰“物丛生曰苞,齐人名曰稹”。郭璞曰:“今人呼丛致者为稹。”“渐苞”谓长进丛生,言其美也。[5]

如果不常接触旧注,读这段注释,至少在两个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其一,经文“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后面的文字是谁的?笔者曾见到不止一个研究生将它们都引作孔颖达的《正义》。其实,孔氏自撰部分是从“[疏]”以后开始的。此前都是辑录前人的文字。其中,“[疏]传‘土黏’至‘丛生’”一语,是指明“土黏……丛生”这段文字出自《尚书》伪孔《传》。而“埴,市力反……才公反”这66字,则属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其二,陆德明所言徐、郑、王、马是谁?其《经典释文·注解传述人》说:“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十三卷、马融《注》十一卷(字季长)、郑玄《注》九卷、王肃《注》十卷、谢沈《注》十五卷……为尚书音者四人(孔安国、郑玄、李轨、徐邈。案:汉人不作音,后人所托)。”故此,徐、郑、王、马当指徐邈、郑玄、王肃、马融。

训诂术语方面更复杂。如为、曰、谓、谓之、之谓、为之、读、读若、读为、读曰、读若……同、读与……其含义通常需要结合注文揣摩,才能真正掌握。如读为、读曰,意思相当于“读作”、“读音是”,在注音的同时还说明通假、假借现象。《毛诗·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郑玄笺:“喜,读为饎;饎,酒食也。”[6]喜本音xǐ,读为“饎”,则音chì,这是注音;“读为”的意思,是说不仅“喜”读“饎”之音,而且也取“饎”之义,作“酒食”解。这两个术语也用来说明古今字。《荀子·富国篇》:“??姻娉内,送逆无礼。”扬倞注:“内读曰纳,纳币也。”[7]“纳”属于后起字,最初写作“内”。读若、读如,意思相当于“读音像……”“像……那样读”,主要是用比拟方法来说明字音。如:《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郑玄注:“属,读如灌注之注,谓上旅下旅札续之数也。”[8]“属”自有此音,郑注特以明音读。有时也用来说明通假现象。《楚辞·离骚》:“飘风屯其相离,帅云霓而来御。”洪兴祖补注:“御读若迓。”[9]“御”通“迓”,迎接的意思。所以,要想弄清其真正含义,何时是纯粹标音,何时是兼明通假,何时又用来说明古今字,必须结合原文、注文才能确定。

至于古代小学类典籍,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广韵》等,其注释的语言知识密度更大。其中不少典籍注释与研究早已发展成博大精深的学科,兹不赘述。此外,旧注中还有大量内容涉及版本、目录、校勘等文献学方面的知识。如《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释文》:“伏牺氏,伏古作虙,牺本又作羲,亦作戏,辞皮反。《说文》云,贾侍中说此牺非古字。张揖《字诂》云:‘羲古字,戏今字。’一号包羲氏。”[10]这里“本又作”是指明“牺”字的异文,有的版本作“羲”,有的作“戏”。再如《诗经·王风·藟》:“终远兄弟,谓他人母。”毛传:“王又无母恩。”《释文》:“王又,一本作王后。”[11]“一本”是说明“王又”有的版本作“王后”。《尔雅·釋器》:“大版谓之业。”《释文》:“鈑:音版,本亦作版。”[12]这说明陆德明所用版本“版”字作“鈑”,与今传本有异。阅读这类注释,能够培养学生的文献学观念,提高他们对版本校勘问题的应对能力。

[1] (唐)贾公彦:《周礼注释》,(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88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四部丛刊初编》卷三,21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3] 《国语》,《四部丛刊初编》卷五,4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4] (南宋)王应麟辑:《周易郑康成注》,《四部丛刊初编》卷一,2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5]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1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毛诗》,《四部丛刊初编》卷一四,2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7] 《荀子》,《四部丛刊初编》卷六,3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8] 《周礼》,《四部丛刊初编》卷一一,26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9] 《楚辞》,《四部丛刊初编》卷一,30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10]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1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 《毛诗》,《四部丛刊初编》卷一四,5页,上海,上海书店,1989。

[12]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1 6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