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错别字(1 / 1)

书中错别字有字形相似、字音相同或相近、注释用繁体字等三种情况。

(一)字形相似

这种情况在书中多次出现,计有13条。

1.上册书第75页《孔子世家》注释18“祓”字有误。“祓”与“袚”字形易混淆。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47《孔子世家》原文,“祓”应为“袚”。而就字义论,两者有根本不同,“祓”为古代除灾祈福之仪式,而“袚”为古代一礼服名。结合原文语境,从字义判断,此处“祓”字应为“袚”。

2.上册书第123页《张骞传》第2段注释1“手仗”之“仗”当为“杖”。

3.上册书第208页《晋楚城濮之战》注释29“《十三经注流》本”当为“《十三经注疏》本”。

4.下册书第326页“小腆纪年附考二十卷”条第5行“作者晚年,另撰有《小腆纪传》六十卷,补遗正卷”之“补遗正卷”当为“补遗五卷”。

5.下册书第333页《邵公谏厉王弭谤》第1段前注释3“历王时为王室卿士”之“历王”当为“厉王”。

6.下册书第366页《永宁寺》注释5“焚语音译”之“焚语”当为“梵语”。

7.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前注释5“东汉颖川颖阳”当为“东汉颍川颍阳”,即颍川郡颍阳县。按:“颍”在中国古代常出现于特定地名中,如颍川郡、颍州、颍川县、颍阳县、颍阴县、颍上县、颍口、颍水等。

8.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后注释5“屈氏”、“屈禽”当为“展氏”、“展禽”。

9.下册书第401页《二体》注释3“东汉末年大学生的首领”之“大学生”当为“太学生”。

10.下册书第403页《书教下》注释1“园,运转无穷”之“园”当为“圆”。

11.下册书第405页《书教下》注释3“灌指颖阴侯灌婴”之“颖阴侯”当为“颍阴侯”,“贾谊建议列候就国”之“列候”当为“列侯”。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95《灌婴传》,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灌婴为颍阴侯。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1《灌婴传》有相同记载。为维护中央集权,贾谊向文帝建议列侯就国。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称汉文帝在位初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8《贾谊传》记载相同。

12.下册书第429页第2段“《益部耆旧传》”当为“《益都耆旧传》”。

13.下册书第492页《齐桓晋文之事章》注释9“盖”当为“盍”。

(二)字音相同或相近

1.下册书第365页《永宁寺》第3行“是以常景碑雲”中“雲”当为“云”。此据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另,就字词用法而言,在古汉语中,“云”可作动词,意为“说”,而“雲”无此用法。

2.下册书第445页注释4“唐太宗”当为“唐代宗”。按:唐代宗时期,以宦官两人充任内枢密使,掌机密事,承宣诏命,权力极大。从此,宦官借内枢密使一职,很容易专权。

(三)注释用繁体字

上册书第133页《党锢列传序》第1段前注释15“闲坐啸詠”之“詠”字宜为简体字“咏”,以与全书注释风格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