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学术界对民族文献的界定,民族文献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指用各民族文字著述并刻写在一定的材料上,可供后人考查历史文化的古代资料;二是用汉字和外国文字记录的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可供我们查考各民族古代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三是各民族口耳相传而经久不衰的文史资料,即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英雄史诗等。[1]据此我们可以构架文选课程中民族文献的内容。由于民族文献多是用少数民族文字记录,对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学习民族语言如同学习一门外语,而学习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民族文献又不符合文选课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文选课中增加民族文献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学习某种语言,而是通过学习民族文献的概况和研究情况,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自觉利用民族文献,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学习和自己研究密切关联的民族语言。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文选课中的民族文献专题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民族文献概况
民族文献存世的数量众多,其流传方式与存亡现状与汉文有很大差别,文献概况下可以设置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简略介绍民族古文字及文献情况。如张大可、邓瑞全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第十二单元“民族文献”“民族文献典籍概述”中,除简单介绍了16种民族文字文献外,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蒙文文献、藏文文献、维吾尔文文献,为我们选录民族文献提供了较好范例,只是某些介绍过于简单,如对老彝文的介绍:“老彝文又称‘爨文’或‘韪书’,用这种文字书写的《西南彝志》全书37万字,是当代发现的有关彝历史、人文情况的一部巨著。”[2]第二,简略叙述民族文献的流传情况,包括其传播、聚散、收藏、载体、分类、装帧等,加深学生对民族文献的认识。此部分应简明精当,使学生对民族文献有大致了解。
(二)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概况
本专题主要概述了民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状况。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有识学者、专家对民族文献倾注了极大热情,他们不惧艰辛,千方百计对民族文献进行了有效保护和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古文献收集整理可谓硕果累累,特别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古籍出版规划》,1983年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座谈会”之后,民族文献的整理、研究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据粗略统计,近十年来,“全国已抢救民族古籍12万种,整理11万种,出版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民族古籍5000多种”[3]。目前民族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书目、索引等工具书,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等;有大型的文献汇编,如《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集成》等;还有文献选读、翻译系列等,尤其是彝族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有的学者认为彝文至迟始创于6 000年以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术价值颇高,目前出版了《彝文文献学概论》《彝族古籍文献概要》《彝族古籍释名集》《石林彝文古籍丛书》《宁蒗彝族古籍研究丛书》《彝文文献选读》《彝文文献译丛》《彝文文献经典系列》等大量著作。在文选课中概述民族文献时,介绍整理与研究的状况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利用民族文献。
(三)选读用汉文记载的民族文献
选读民族文献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由于多数学生不能直接阅读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文献,所以只能选读汉译的或用汉文书写的民族文献,这就给文献的选用带来一些困难。就汉文民族文献而言,《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集成(汉文版)》就收有500多种文献,要想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出适合学生的材料,实属不易。张大可、邓瑞全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选录了蒙古族文献《蒙古秘史》中关于“纳忽崖之战”和藏族文献《王统世系明鉴》中关于“法王赤松德赞”改革的汉译本段落,选材比较好。笔者认为选文不要多,两篇即可,一篇汉译的民族古文献,另一篇用汉文书写的民族古文献。至于具体选录什么文献,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其标准应该符合《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质”和“量”,即“质”方面应该注意以下五点:(1)思想性;(2)艺术性;(3)代表性;(4)系统性;(5)可接受性。“量”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四点:(1)必须贯彻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精神;(2)按教学时数决定篇数;(3)每篇字数加以控制;(4)凡文字过长、内容过繁的文章可以节录。[4]
[1] 朱崇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2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张大可、邓瑞全:《中国历史文选》,6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李吾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序》,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4]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