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祝辞(1 /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杨共乐院长的讲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教育部第六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现在开始。

第六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商务印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90余人,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们进入会议的第一个议程。请樊秀萍副校长致欢迎词。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樊秀萍的讲话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来参加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非常高兴。因为汝企和教授是我上大学时历史文选课的老师,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而且是竖排版的。现在不知道上课时还写不写。当时我特别羡慕,一直在下面练习但还是赶不上。

今天我们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第六届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们学校召开。我谨代表学校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各位来宾和兄弟院校的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历史文选是我国高校历史学院普遍设立的一门历史专业的语言工具课程,是历史专业一门重要的课之一,承担着夯实古汉语基础,提高中国历史研究水平的重任。陈垣老校长创设了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史学名著选读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青年学生读古书有困难的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传统,流传下来的文献浩如烟海,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要读懂这些文献,必须具有相当高的古汉语素养。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程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高校历史专业课程的设置有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历史文选课对于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坚持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体现特色,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学科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今,大学生的古汉语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的基础作用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第六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的举行,通过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学界同仁的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任务及教学指导思想,大家充分交流教学的改革经验,推动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近40部多层次、多类型、多风格的教材,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教学研讨会的召开,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相信本届研讨会一定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历史文选课的课程建设,为推动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和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研究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欢迎大家到北京师范大学来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王淑荣处长讲话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你们好。春风四月,北京美丽怡人,今天第六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这是全国历史学界的一次重要会议,汇集了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出版行业同事,历史文献学的专家和学者,大家齐聚一堂,共谋高校历史文选学科的发展,我感到非常高兴。另外,北京师范大学为会议的顺利举办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我们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与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相关的各方面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培养人才质量的问题。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是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转变。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工程,简称为“质量工程”。“质量工程”可以说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我们的“质量工程”包括: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和资源共享,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师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的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内容。“质量工程”中有一些是以项目的形式来完成的,如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改革,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引导各地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特色,继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材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实验示范中心,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有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建设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质量工程”和每个老师的关系是很大的,所以教育部和财政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共同下了一个文件,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历史文选学科作为史学教育的重要方向,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又是历史文献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为培养历史专业合格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也显得比较突出,无论是师资、教学环境,还是教师水平,都得以明显改善和提高。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文选课在教材教学方法、媒体教学、学生心理分析等方面也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另外,希望各位利用这次研讨会作为平台,多沟通多交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来讨论这一专业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更加办出特色,更主要的是能出现更多的精品课程。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的祝辞

杨共乐院长:刘家和先生非常重视本次会议,但因有事不能参加,因此写来贺信,请汝企和教授宣读一下刘家和先生的贺信。

汝企和教授:刘家和先生今年整80岁了,可仍然十分繁忙,他真是特别希望来到会场,特别想跟大家见面,但实在是事情很繁忙,所以来不了,但他在电话里向我口述了这篇祝辞。他在口述祝辞的半个小时里,咳嗽了十几次。我非常受感动,因此我受他委托,代他宣读一下这个简短的祝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第一,我向大会表示祝贺!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二,我向与会的各位同仁表示敬意。

为什么要表示敬意?因为各位现在正在做的这种工作和这种事业,是陈援庵先生一生都非常重视而且亲自紧抓的工作。陈老培养弟子,首先让学生到辅仁附中教国文,然后到辅仁教“大一国文”。陈老的许多弟子,如柴德赓、启功先生、周祖谟先生等,都这样教过。

为什么?因为这是史学工作基础的基础,它给人以读书的指南,读书的钥匙,读书的能力,而史学工作最根本的基础就在文献上。如果不打好这个基础,研究工作即使做起来看着很辉煌,实际上根基是不牢固的。

有人可能不相信这话,并且有些先生也做出了相当好的成绩。但是如果想做出陈老那样的成绩,就非得打好这个基础不可。

所以,根据我个人肤浅的体会,诸位是在真正地作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工作,所以值得敬佩。

我对诸位表示敬意之余,也寄予诸位最良好的希望:希望诸位能培养出陈老这样的弟子来。可能诸位听着会哈哈大笑,以为我的话是狂言诞语,因为诸位觉得自己可能对陈老都不能望其项背,怎么能培养出陈老这样的弟子呢?这不是自不量力吗?其实不然。戴东原曾经对段玉裁说:大国手教不出大国手,二国手、三国手倒能教出大国手来。所以诸位如果自己觉得只是二国手或三国手,那也是可以培养出大国手的!

不仅如此,而且只要按照这个方向做,诸位和诸位的弟子教学相长,可以同时达到更高的理想境界!

谢谢诸位!

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长周少川教授的讲话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

今天我有幸出席第六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谨代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向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古代就有通过选文提高阅读能力的选学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的老校长陈垣先生就根据学生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的需要,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创立了史学名著选读和史学名著评论两门课程,并亲自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后来又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亲自讲授。这就是今天历史文选和历史要籍介绍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文选逐渐成为高校历史系的必修课程。但是那时的教材并不多,通行使用的只有郝建梁、班书阁主编的,还有周予同主编的教材。历史文选课的课程及教材建设的**是在改革开放后兴起来的,1979年三四月间,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从事历史文选教学和文史研究的教师们,在桂林举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材研究会。会议期间,张舜徽教授与其他几位教授为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推动历史文献和文选的教学研究,倡议成立有关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学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经过近半个月的酝酿、筹备,遂于4月4日在桂林成立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由此可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是为了适应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适应历史文选课程建设的需要而诞生的。如今这个学会由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有1000多名会员的全国性的著名学术团体,成为老中青三代专业人员交流学术,切磋教学,团结合作的精神家园。在学会的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历史文选教学的高校教师,他们通过学会这个平台以及一年一度的年会,彼此在教学与学术上有了更多的联系,对深化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改革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对老一辈学者高瞻远瞩倡议成立学会的功绩,对从事历史文选教学专家们的贡献充满了敬意。学会必将会在今后积极地推动历史文选课的研究和改革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有关高校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广大任课教师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从1987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首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讨会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研讨会,出版4辑会议论文集,编写教材40余种,其中如近年来汝企和教授主编的教材,张大可、邓瑞全主编的教材,周国林教授主编的教材,有的成为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有的进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深受师生的欢迎。一门课程能编写出如此多的教材,能够聚集全国同行定期不断地举行教学研讨会,在国内高校中恐怕是不多见的。

当然,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历史文选课建设仍然有许多必须研讨的问题,比如目前的教材体例多样,有的重在文章选读,有的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有的重视要籍介绍,有的强化文献学知识。各地高校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教材体例虽异,但基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及时修订并形成新的教学大纲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另外,历史文选教学是否能够吸取陈垣先生“史源学实习”课的某些做法,加强教学实践等,相信与会专家会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教学心得与研究成果,通过本次会议,把中国历史文选课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专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