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朗读的要领(1 / 1)

一、读准字音,念准词句

要读准字音,念准词句,首先要熟悉朗读材料。这是进行朗读的第一步。要熟悉朗读材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语音标准。发准声母、韵母、声调,念准音节,掌握好变调、儿化、轻声等的正确读法,对不认识、不懂的语句一定要弄明白,才能发准字音,熟练流畅,做到不漏字、不增字、不回读、不吃字,速度适中。

2.把握句意。把握句意是朗读流畅的保证,这样才能避免停顿、连接不当。停顿不当会产生歧义或导致意思不通顺。

3.声音要响亮。响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要求绝对的声音高,而是要有足以让人听清楚的音量。特别是目前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如果声音不响亮会造成录音失败而影响评分。

二、深入理解作品,表达感情

朗读前要反复揣摩、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仔细推敲内涵,掌握语体风格。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是朗读的基础,理解深刻才能正确表达情感,才能感染和打动听众。

三、掌握朗读技巧,熟悉普通话节律

把文字这种视觉形态转化为声音这种听觉形态的再创造过程中,重音、停连、句调、节奏是朗读的重要外部技巧。

(一)重音

1.重音的概念

在朗读中,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感情,强调和突出一些起重要作用的音节、词语或短语,被强调和突出的音节和短语就叫重音。重音能把感情的起伏,气氛的变化表达出来,增强语气的节奏感。

在朗读中,不同的重音位置,表达不同的语意。

我是广技师的学生。(强调广技师的学生是“我”)

我是广技师的学生。(强调“我”的广技师学生身份是不可置疑的)

我是广技师的学生。(强调“我”这学生身份的所属)

我是广技师的学生。(强调“我”的学生身份)

2.重音的分类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

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又叫逻辑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

强调重音一般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一般说来,突出话语重点、表明语意内容,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表达某种强烈感情和比喻性的词句都是重音。

3.重音的表现方式

重音是相对于非重音而言的,非重音是为了突出重音而铺垫的,没有非重音就谈不上重音。汉语重音的表现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弱中加强法

花生做的食品已经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2)低中见高法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实中转虚法(重音轻读,将重音低沉地轻轻突出,拉长音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4)快中见慢法

如今我离去了,小河被我远~远~地抛在故乡,可我永~远~地思念着你,小~河~

(二)停连

1.停连的概念

停连是在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在朗读时,我们不能一字一停,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朗读中的停连是必不可少的。停顿处理得好,可以帮助表达句子的逻辑关系,加强语言的节奏感,更好地传达语句的意思,使朗读者更充分准确地表情达意。

2.停连的分类

停顿可以按逻辑停顿,包括标点停顿、词语停顿和句际停顿。

(1)标点停顿

其停顿时值大小如下:句号、问号、叹号长于分号、冒号,分号、冒号长于逗号,逗号长于顿号。

如下面短文:“/”表示停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句子中的标点停顿要比标点符号所能表示出来的停顿细致得多。有些句子中的标点虽然相同,停顿的时间却不一样;有时出于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能不停顿。

(2)词语停顿

其层级关系大致如下: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

(3)句际停顿

句际停顿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句之间的停顿长;二是分句间的停顿较短。

3.停连的表现方式

表现方式有二:一是停;二是延。停,就是停歇,停的时间长短主要与语言结构层次的大小有关系。延,是延长,与语境,语气有关。

(三)句调

1.句调的概念

句调,也称语调或语气。是指整个句子的高、低、抑、扬变化。汉语的句调特别显示在语句末的音节。(末尾有语气助词即轻声音节时,那就落在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个音节上。)

行?↗ 行↗吗?行↗了吗?

行!↘ 行↘吧!行↘了吧!

2.句调的基本类型

(1)平调:常表示不明确的意义,或是沉浸在深思中,也用来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的语气。最常见的如天气预报,宣读评分标准,介绍人物生平等。

今天上午到明天多云,有阵雨,西北风3~4级。明天最高温度25摄氏度,最低温度18摄氏度。

(2)升调:常用于疑问、反问、惊异、命令、呼唤、句中暂停等语境。

疑问: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反问: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惊异:啊?↗胡主席?↗来广州了?↗

命令:快走!↗

呼唤:孩子!↗小心啊!↗别把手指割掉!↗

句中暂停: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特地起个大早。

(3)降调:表现在句末音节的调值下降明显且音长变短。常用于陈述、肯定、允许、祈使、感叹等语气;疑问代词在句首的特殊疑问句也常用降调;偶句中往往先扬后抑,以降调收尾。

你站住!↘

谁能负这个责任?我!↘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

(4)曲调:通常是先升高再降低或先降后升。

常表示夸张、含蓄、嘲讽、反语等。

你来当班长!——我?!(语调曲折)

(四)节奏

节奏就是朗读过程中语音快慢,强弱,轻重,高低,长短的有规律的回环往复。节奏掌握得好,可以准确而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朗读者的本意,增强朗读的感染力。一般根据朗读的内容和朗读者表达感情的需要来确定的。通俗地说,节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抑扬顿挫。不仅有高低变化,还有停连、转换的变化;二是轻重缓急。不仅有声音的力度,还有声音的速度,更有力度、速度的承续、主从、分合和对比;三是声音行进、语言流动中的回环往复的特点,这是节奏的核心,体现了节奏的规定性。

1.节奏的基本形式

(1)音节均匀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和新朋友会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却只话家常,柴米油盐,细细碎碎,种种琐事。

(2)长短交替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平仄匹配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4)声韵复沓

宛如春水淙淙。(重言)

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双声)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叠韵)

冬日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押韵)

(5)反复回旋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刻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6)层层递进的意念拓展

详见朱自清的《春》。

2.节奏转换的基本方法

节奏转换包括快慢转换、抑扬转换、轻重转换等,几种方法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具体作品各具特色的节奏转换。节奏转换的基本方法有: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欲快先慢与欲慢先快;欲轻先重与欲重先轻。

细读以下几例,体会语速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盏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2)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总的来说,真正好的朗读是忠于作品,创造性地表现作品,从而达到准确朴实的要求。

四、不同文体作品的朗读

同是文字作品,体裁的不同而使表达方式各异。因此,朗读要根据不同的作品体裁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

(一)诗歌的朗读

诗歌感情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朗读时要把“诗味”读出来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1.深入体会,力求读出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抒情,主要通过创造意境来完成。把握诗歌的意境,主要是紧扣诗人的情思,借助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诗中的意境图,努力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从而再现作者的情感。

2.把握节奏和音韵。朗读诗歌,把握节奏要合乎节拍,读好诗句中的语音停顿单位;读好诗中对称呼应的词句;读出诗歌的内在节奏。诗歌的节奏是诗人情感的体现。节奏在感情缠绵深沉时显得舒缓,在豪迈激昂时显得较快,感情愤懑或渲染气氛时急促。因此朗读诗歌要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和描写对象的变化,用合适的节奏朗读。

(二)论说文的朗读

论说文的朗读主要是读好议论文的要素部分,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朗读论点时,态度要明朗,语气要肯定,重音要坚定;朗读论据时,语句要平实,要立足于以理服人。

(三)小说的朗读

小说的朗读,要研究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朗读时要善于用声音塑造和再现典型的人物形象,力求读出小说的“生活味儿”。要抓住核心,深化感情;抓住个性,塑造人物;抓住基调,变化节奏。具体要做到:抓住立意这一核心,再现小说的生活画面;抓住人物、情节、环境这些基本要素,完成小说生活画面的再现,特别是人物的个性塑造。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是人物的语言,语言是人物的“间接形象”,人物的身份、性格、品质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心态都会影响人物的语言表达。因而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人物语言。

(四)文言文的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理解翻译原文,然后放慢速度,疏通词句,适当拉开词语间的语音距离,一般以2~4个音节一顿为宜,吐字要清晰,重要词语应读重些,语助词的音节适当拉长,显出音韵美。

(五)记叙文的朗读

记叙文的朗读类似于散文的朗读,首先,把握好叙事线索,读好记叙文的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其次,读好记叙和描写部分,读出作品的立意。

(六)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童话、故事、儿歌、寓言等)

语速适当放慢,照顾听众的特点;停延、句调、重音适度夸张;语势起落悬殊,悬念感强;合理运用声音模拟、语势模拟等语言造型艺术,增强生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