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语法(1 / 1)

普通话是以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标准的普通话不但要语音标准、词汇规范,语法也要符合要求。很多方言区的人在说普通话时,受方言语法的影响,说出的句子不符合语法规范,从而影响了表达的效果。要学会普通话语法规范的运用,首先,要注意从听、读实践中去认真学习。听,是指听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以普通话为表达形式的电影、话剧中的规范口语;读,是指朗读或阅读国家正式出版的规范的书面语。多听多读一定能掌握标准的普通话的语法表达方式。其次,要注意和自己的方言母语作对比分析。把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构词、造句规则加以对比,了解它们的对应关系,这样对掌握普通话语法规范具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分析一下普通话与广东方言主要的语法差异,以便于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语法规范。

一、广东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法差异

(一)构词、构形差异

在构词法方面,广东方言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构词成分和构词方式。

潮汕话里,有一个特别的构词成分“侟[tsu?55]”用在表示时间的名词中,构成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例如:只侟(现在)、早侟(刚才)、许侟(那时)等。

客家话有一些特殊的词腰嵌在合成词中间,形成一种独特的三音节合成词。这类词腰最常见的是指人名词中间的“子”以及用在指日子的名词中间的“晡”。例如:妹子人(女孩子)、赖子人(男孩子)、男子人(成年男人)、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听晡日(明天)等

广州话中还用了一些特殊的语素来构成派生词如“佬”“婆”“妹”等。例如:飞发佬(理发师)、事头婆(女主人)、傻妹(傻女孩儿)等。

其他构词差异,比如语素排列次序差异、单双音节差异等见词汇部分。

在构形方面,普通话表现语法意义的词语形态变化主要是重叠和附近,但广东方言有些可以通过词语内部的语音变化,即“内部屈折”的方式来表现。

潮汕话人称代词的单数、复数是用鼻音韵尾的变化来表现。例如:我[ua53]——我们[u(a)?53]、你[l?53]——你们[ni?53]、伊(他、她)[i55]——伊们[i?53]。

就形容词的重叠而言,梅州话里的单音形容词用前缀的重叠与否来表示程度的高低。例如:白[p‘ak5]——碰白[p‘u?52 p‘ak5](很白)——碰碰白[p‘u?52 p‘u?52 p‘ak5](很白)。

广州话单音形容词重叠后,如果第二个音节变读高升调,再加上后缀“哋”,附加的意义是“略”“稍微”等,冲淡原有的程度。例如:红红哋[hu?21 hu?21→35tei35](略红)白白哋[pak22 pak22→35 tei35](略白)。

广州话的“仔[tsai35]”附加在名词后面,主要表示“小”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和普通话表示“小”义的“儿”相对应。例如:鸡仔(鸡儿)、刀仔(刀儿)、狗仔(狗儿)。

(二)词类差异

1.量词的用法不同

(1)普通话和广东方言的量词都比较丰富,在跟名词、动词的搭配上大部分相同,但也有些量词跟名、动词有不同的搭配习惯。例如:

广州话:一对鞋(一双鞋子)、一条村(一个村子)、讲咗一轮(讲了一遍)

潮汕话:一只船(一条船)、一枝刀(一把刀)、看一匝(看一次)

梅州话:一只人(一个人)、一铺床(一张床)、看一摆(看一次)

以上括号内是普通话的搭配习惯,讲普通话不能受方言搭配习惯的影响,要按照普通话的标准选用量词。

(2)普通话中,量词一般总是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然后跟名词组合,作定语,特别是在句首。但在广州话、潮汕话中,当数词为“一”时,即使在句首,量词也用不着跟数词或指示代词结合,可以直接跟名词组合,修饰名词,作定语。例如:

广州话:支笔系边个架?(这支笔是谁的?)

潮汕话:只牛绝肥。(这只牛很肥。)

(3)在广州话和潮汕话中,量词前可以有形容词,构成“形+量+(名)”的组合方式,这类组合中的形容词,常见的是“大”“细”。例如:

广州话:咁大只猫重唔识捉老鼠。(这么大的猫还不会捉老鼠。)

啲鱼鬼咁细条,我唔要。(这些鱼太小了,我不要。)

潮汕话:大只牛(一头很大的牛)

细泡灯(一只很小的灯泡)

2.使用的虚词不同

(1)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的,一般作状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频率等,广东方言的副词有许多和普通话不同。下面以广州话为例。

否定副词:唔(不)、咪(不要、别)、冇(没有)、未(还没有)。

程度副词:好(很)、过头(太)、得滞(太)、重(更)、零舍(格外)。

时间副词:即刻(立刻)、卒之(终于)、头先、啱啱(刚刚、才)、始终(最终)、不溜(一向)。

范围副词:晒(全、都)、冚棒唥(全部、统统)、添(再)、净系(只有、只)。

语气副词:唔通(难道)、梗(一定)、是但(随便)、特登(故意)。

潮汕话以及客家话中也有不少特殊的不同于普通话的副词,在此不一一举例。

(2)介词

介词主要是与主体词性词语组合,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对象、范围、目的、手段、方式、时间及处所等。广东方言的介词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有的用词不同,有的用法不同。下面以广州话为例。

“同”在广州话中,可以表示服务对象,如“我同佢买咗本书”(我替他买了本书),此用法,普通话要用“替”或“给”,其他用法,比如引进涉及对象或比较对象时,同普通话一样。

“将”在广州话中,相当于普通话的“把”,如“将门打开”(把门打开)。

“等”在广州话中,相当于普通话的“让”,如“等我来”(让我来)。

“畀”在广州话中,相当于普通话的“被”(给、叫、让),如“佢畀人打死咗”(他被人打死了)。

(3)助词

助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广东方言助词的用词和普通话也是有同有异。

普通话的结构助词主要是“的、地、得”,其中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做补语的“得”,普通话和广东方言用词用法基本相同,但表示领属关系的“的”,广东方言的用词与普通话不同,广州话用“嘅”,如“你嘅书”,即普通话的“你的书”,普通话结构助词“地”,广州话用“噉”,如“大胆噉向前行”,即“大胆地向前走”。

普通话的动态助词主要是“着、了、过”,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普通话用“着”或时间副词“正在”,广州话用“紧”或“系度”,梅州话用“撑地”或“等”,潮州话用“啰”或“在块”。表示动作完成,普通话用“了”,广州话用“咗”,梅州话用“欸”。

普通话的语气助词主要有“的、了、吗、呢、吧、啊”等,广东方言的语气助词十分丰富,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比如广州话的语气词数量就比普通话多,常用的有“嘞、喇、啰、啦、噃、个噃、啰噃、架、架喇、啫、咩、添、啩、嘅”等。据统计,广州话在疑问句句末的语气助词就达20个。

二、广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句法差异

(一)语序差异

语序,即在句法结构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往往指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广东方言与普通话在句子成分排列顺序上大致一样,比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等,但有些语序的排列,广东方言与普通话还是不一致的,有一定的差异。

1.状语的位置

普通话中的状语通常要放在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动词、形容词前面,例如“我先走了”“你多吃点儿”“你真勇敢”。在广东方言中,状语往往后置。

广州话:你行先。(你先走。)

你食先,唔使客气。(你先吃,甭客气。)

食的添,咪客气。(再吃一点,别客气。)

等一阵添,我就来喇。(再等一会儿,我就来了。)

唔使同我买票住。(暂时不要替我买票。)

咪嘈住,有事慢慢讲。(先别吵,有事慢慢说。)

食得多过头会屙肚。(吃得太多会拉肚子。)

坐得远过头睇唔清楚。(做得太远看不清楚。)

饮少的酒对身体有好处。(少喝点酒对身体有好处。)

你住多两日先走啦。(你多住两天再走吧。)

潮汕话:汝食加块。(你多吃点儿。)

伊食一碗定。(他才吃一碗。)

只幅画雅死。(这幅画很漂亮。)

梅州话: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

讲少两句话。(少讲两句话。)

看一摆电影添。(再看一次电影。)

2.双宾语的位置

普通话的双宾语句,一般是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在广东方言中,两种宾语的顺序多数跟普通话相反,往往指人的宾语在后,指物的宾语在前。例如:

广州话:佢畀三本书我。(他给我三本书。)

老豆,畀的钱我。(老爸,给我点儿钱。)

有时因为指物宾语过长,就在两个宾语之间加一个“过”字。例如:

我畀二万五千六百三十蚊过佢。(我给了他两万五千六百三十块钱。)

双宾语的位置在客家方言中有一定的灵活性,指人宾语和指物宾语都是既可以在前,又可以在后。例如:

梅州话:佢分捱五块钱。(他给我五块钱。)

你分一支笔捱。(你给我一支笔。)

3.补语的位置

普通话中动词后可以带表示可能意义的补语,经常是在动词后加“得”或“不”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果动词有宾语,则补语要置于宾语之前。例如:“做得完作业”“做不完作业”等。但是在广东方言中,补语的位置跟普通话有一定差异。

(1)动补结构中的否定词位置跟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中表示不可能的“不”要放在动词后,例如:“看不见”。普通话“动词+得”表示动作可以进行,其否定式为“动词+不+得”,例如:“吃得”“吃不得”。粤语中表示否定的“唔”往往放在动词前。例如:

广州话:嗰啲字我唔睇得清楚。(那些字我看不清楚。)

件衫好鬼咁贵,我唔买得起。(这件衣服太贵,我买不起。)

呢啲嘢唔食得。(这些东西不能吃。)

(2)如果动词后有宾语,补语的位置也跟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中动词后有补语又有宾语的话,补语要放在宾语之前,而广东方言中补语可以置于宾语之后。例如:

广州话:我打唔过佢。/我打佢唔过。(我打不过他。)

潮汕话:我咀伊唔过。(我说不过他。)

梅州话:佢买得an31多东西倒。(他买得到这么多东西。)

(3)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的位置,广东方言有些也和普通话不一样,普通话里,动词的后面如果带有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一般总是指人宾语直接跟在动词的后面,再加上数量补语,例如:“我看了他一下”。但是在粤方言里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固定。例如:

广州话:我睇咗佢一眼。(我看了他一眼。)

我想睇一下佢。(我想看他一下。)

4.动词“去”“来”的位置

普通话中的动词“去”“来”和“到”“上”连用时,一般采用“主语+到(上)+宾语+去(来)”的格式,即“去”“来”放在地点名词宾语后,例如“我到上海去”。而在广东方言中,“去”“来”直接放在宾语前,不用“到”之类的成分,即采用“主语+去(来)+宾语”的格式。例如:

广州话:你去边处?(你到哪儿去?)

佢琴日来广州嘅。(他昨天到广州来的。)

潮汕话:你去地块?(你到哪儿去?)

我去汕头。(我到汕头去。)

梅州话:佢去广州。(他到广州去。)

佢唔曾来北京。(他没有到北京来。)

(二)句式差异

广东方言有些句式的表达方式和普通话不一样,要注意对比,留意普通话的标准表达方式。下面介绍几种与普通话有差异的句式。

1.比较句

相等式的比较句,广东方言和普通话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采用“甲+连词+乙+形状词”。例如:

普通话:我和你一样高。

广州话:我同埋你一样高。

潮汕话:我及汝平平悬。

梅州话:捱同你一般高。

不等式的比较句,普通话常用的格式是“甲+比+乙+形容词”,但广东方言除了有跟普通话一样的格式外,还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表达方式。粤方言及潮汕话有一种普通话没有的句式:“甲+形容词+过+乙”。客家话表示比较句的结构方式是“甲+比+乙+过+形状词”。例如:

广州话:我大过你。(我比你大。)

今日暖过琴日。(今天比昨天暖和。)

坐飞机快过坐火车。(坐飞机比坐火车快。)

牛大过猪好多。(牛比猪大得多。)

社会主义好过资本主义千百倍。(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千百倍。)

潮汕话:牛大过猪。(牛比猪大。)

今日热过昨日。(今天比昨天热。)

梅州话:佢比捱过大。(他比我大。)

今晡日比秋晡日过冷。(今天比昨天冷。)

2.被动句

普通话的被动句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被动者。例如,“书被小孩儿撕破了”。这是普通话里被动句的典型格式。有的被动句,“被”字后头可以不带宾语,即不需或无法引出主动者,例如,“衣服被淋湿了”。

广东方言缺少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专用介词,而只是采用“给”类动词来兼表被动,如广州话用“畀”、梅州话用“分”、潮汕话用“乞”等。例如:

广州话:佢畀人打死咗。(他被人打死了。)

梅州话:佢分人打死了。(同上)

潮汕话:伊乞人拍死了。(同上)

另外,广东方言这几个表示被动的词后面必须出现主动者,不能像普通话那样,“被”字后的宾语可以省略。

3.处置句

处置句,即“把”字句,普通话用介词“把”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边,以强调动作的结果。广东方言不用“把”字,广州话、梅州话一般用“将”,形成“将”字句,潮汕话一般用“对”,形成“对”字句。例如:

广州话:你将张台搬走。(你把这张桌子搬走。)

梅州话:佢将茶杯打烂e。(他把茶杯打破了。)

潮汕话:伊对粒孵敲破去。(他把一个蛋打破了。)

潮汕话还有另外一种处置句,就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着“甲伊”表示处置,形成“宾语+甲伊+动词”这样的句式。例如:

潮汕话:牛甲伊牵出去。(把牛牵出去。)

物件甲伊收起来。(把东西收起来。)

4.疑问句

普通话里是非疑问句可以单纯用语调来表达,也可以加表疑问的语气词,例如:“明天放假?”“明天放假吗?”。另外,还可以用句子的谓语部分肯定与否定相叠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明天放不放假?”。广东方言大多采用肯定否定相叠的结构来表示疑问,但在句子结构上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比如广州话在利用肯定和否定的方式表示疑问时,可以把宾语放在肯定词跟否定词中间。潮汕话的是非问一般也不在句末加语气词,也是用肯定加否定的方式来表示。例如:

广州话:你去学校唔去?(你去不去学校?)

佢睇电影唔睇?(他看不看电影?)

潮汕话:汝爱去阿唔?(你要去吗?)

5.“有”字句

在广东方言中,普遍存在一种“有+动词”句式,表示强调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普通话中没有这个句式。例如:

广州话:我有去上课。(我去上课了。)

潮汕话:我有去睇电影。(我去看电影了。)

梅州话:佢有来过。(他来过。)

语法练习

1.在括号里写上规范的量词。

一间学校( ) 一架车( )

一只小刀( ) 一腰裤子( )

一头老马( ) 一只牛( )

一条村子( ) 一粒球( )

一对鞋子( ) 一座楼( )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普通话语法并改正。

(1)昨天的作业大家有没有做?有做。

(2)吃多点蔬菜好。

(3)我给三斤苹果他。

(4)支笔是谁的?

(5)这大米有千三公斤。

(6)下开雨了。

(7)我来去吃饭。

(8)这件事我知不道。

(9)我说打他得过。

(10)我唱歌好过他。

(11)这种舞你跳得来跳不来。

(12)这花好好看。

(13)他家房子装修得非常之漂亮。

(14)衣服长过头了。

(15)请你拿张票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