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话语音常识
一、认识发音器官
人体发音器官的活动是语言发声的生理基础。发音器官是人体中参与发音活动的器官。了解发音器官各部分的构造以及它们在发音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发音器官,发出高质量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动力、振动体和共鸣器。人的发音器官就像一架结构精巧的乐器。发音器官从下往上主要有肺、支气管、气管、喉头、声带、咽腔、口腔、鼻腔等。这些发音器官,按照功能也可以分为三部分。
1.动力器官
动力器官构成一个为发音提供空气动力的系统。这一系统以肺为中心,包括与呼吸有关的器官和组织,主要有肺、横膈、胸廓、气管等。发音离不开空气动力,肺在这里的作用就像是一只产生空气动力的风箱,在周围肌肉组织的带动下,作扩张或收缩运动,形成气流的进出。通常,当呼气时,气流经过气管到达喉部,可促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人们通常每五秒钟呼吸一次,说话是在呼气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我们往往需要调节呼吸的节奏和速度,适应说话的需要。从肺部呼出的气流主要是用来激励声带振动。这些在呼吸动作中发挥作用的器官,共同为发声提供动力源。
2.发音器官
发音器官主要由喉组成,还包括喉头的几块主要软骨,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等,以及连接这些软骨的肌肉组织。喉具有双重作用,它既可以通过开闭控制通过的气流流量,也可以在气流的作用下使声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这些声音经过口腔内各器官组织的加工,变成能够表达特定意义的声音。
3.吐字器官
吐字器官主要是唇、齿、舌、腭。口腔中最积极、最灵活的是舌头,它的尖端、边沿、中央和根部都能够分别自由活动,整个舌体也可以前后伸缩、上下活动。其次是唇和软腭,双唇可以作不同程度的圆展变化,改变声腔的长度和形状,影响语音的音色;软腭能升能降,可以阻塞或打开鼻腔通道,造成口音和鼻音两种不同色彩的声音。咽腔是连接喉和口腔、鼻腔的通道,上宽下窄,它的形状可以随舌头的动作、咽壁的收缩或喉结的升降而发生变化。鼻腔是整个共鸣腔,形状不能改变,依靠软腭升降造成的通阻发挥作用。口腔、咽腔、鼻腔都是语音的共鸣器,对声带振动或声腔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起调节放大作用,形成各种不同的语音音色。
吐字器官处在语音最好完成阶段的位置,它们在声道上端是最活跃的器官,尤其是舌头,是吐字器官的中心部分。在各种发音器官中,像舌头、嘴唇等能够活动的且比较重要的叫作主动发音器官。其他像上齿、齿龈、硬腭等不能活动,叫作被动发音器官。发音的时候一般通过主动器官去接近被动器官。发音部位的名称主要用主动发音器官命名。
发音器官示意图
1 上唇 2 上齿 3 上齿背 4 上齿龈 5 硬腭 6 软腭 7 悬雍垂 8 鼻腔 9 咽部 10 声带 11 下唇 12 舌尖 13 舌叶 14 口腔 15 舌面 16 舌根
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需要了解音节与音素、元音与辅音、声母、韵母、声调等几个常用的语音基本概念和语音的四要素。
1.音节与音素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自然分辨的语音片断。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音素,是从音节中分析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个音节。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如a、o、e是元音音素,b、p、m是辅音音素。
2.元音与辅音
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响亮的音素。普通话的单元音共有10个,分别是:a、o、e、ê、i、u、ü、-i(前)、-i(后)、er(卷舌韵母)。
辅音,是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素,大多不响亮。普通话的辅音有22个,分别是b、p、m、f、d、t、n、l、g、k、h、j、q、x、z、c、s、zh、ch、sh、r、ng。
3.语音的四要素
音高,即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声音的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反之,声音越低。音高在普通话中有构成声调和语调的作用。
音强,即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声音的振幅。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反之,声音越弱。音强在普通话中有构成轻重音和语调的作用。
音长,即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振动时间越长,声音越长;反之,声音越短。在普通话中,音长在声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音色,即声音的特色。它决定于发音时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异是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的不同造成的。音色是语音中最重要的变异音素。
4.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是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音节以元音开头,其声母就是零,通常称为零声母。普通话中有21个辅音声母。
韵母,是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普通话中有39个韵母。
声调,是整个音节特别是音节中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普通话中共有4个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