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新的音乐(1 / 1)

印象乐派诞生以后,音乐开始迈向20世纪,新的音乐语言不断涌现,聆听的乐趣随着声音发现的无限多样性而与时俱增。

1.印象派

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可以先集中在海丁克(PHILIPS)、布莱兹(DG)、卡拉扬(DG)和马蒂农(EMI)的两张以上的套装上,在拥有一个大面积的基础上,再精心挑选几个名作名演,比如莱纳(RCA)和切利比达克(EMI)的《大海》与《夜曲》、阿巴多(DG)和蒂尔森-托马斯(SONY)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蒙托(RCA)的《意象集》等。

拉威尔的管弦乐作品对音响有更高的要求,迪图瓦的DECCA4张套装是首选,阿巴多的DG 3张套次之。对重要作品的演绎,蒙托(DECCA)、莱纳(RCA)、明希(RCA)、克路易坦(EMI)和普列文(EMI)都是不容错过的绝佳演绎。

钢琴协奏曲有米凯朗杰利(EMI)和阿格里希(DG)的高调名版,《左手钢琴协奏曲》自然以莱昂·弗莱社(SONY)为翘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手健全的弗朗索瓦弹出的声音更令人销魂。

雷斯庇基的罗马“三联画”目前有3个比较好的录音,即EMI的穆蒂、DECCA的迪图瓦和RCA的加蒂。但是在水准上胜过他们的大师往往只录其中的两首,比如莱纳(RCA)与多拉蒂(Mercury)的《喷泉》和《松树》、马泽尔的《节日》和《松树》,都是该曲目的演绎标杆。

戴留斯的管弦乐作品录音保留一套基本足矣,比彻姆爵士的EMI版包含了《布里格集市》、《弗罗里达组曲》、《伊尔梅林》、《孟春初闻杜鹃啼》、《翻过重山的地方》、《雪橇》、《日出前之歌》、《夏夜》、《河上夏日》、《日落之歌》、《第二狂想曲》、《前奏曲》和《间奏曲》等。能够在演奏水准上与之媲美的是希考克斯和巴比罗利的录音,在曲目上又增加了《弦乐歌曲和舞曲》、《芬妮摩尔与盖尔达》、《间奏曲和小夜曲》、《夏日庭院》、《漫步天堂花园》、《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阿巴拉契亚》等。

2.表现主义和十二音体系

第二维也纳乐派的3位作曲家全部的管弦乐作品录音加在一起,也不超过5张唱片的容量,最主要的一套是卡拉扬的DG录音,里面包括勋伯格的《佩利亚与梅丽桑德》、《升华之夜》、《乐队变奏曲》,贝尔格的《3首乐队小品》、《抒情组曲中的3首小品》,威伯恩的《帕萨卡利亚》、《5个乐章》、《6首乐队小品》、《交响曲》。多拉蒂在Mercury的录音则包括勋伯格的《5首乐队小品》、贝尔格的《3首乐队小品》和《璐璐》组曲、威伯恩的《5首乐队小品》,1962年的录音非常结实通透。

此外,西诺波利在DG录的《佩利亚与梅丽桑德》和《升华之夜》也值得拥有。阿巴多录制的《华沙幸存者》是很重要的版本,唱片中还包括了威伯恩的几首最重要的作品。在另外一张贝尔格作品集里,阿巴多的演奏动静相宜,清晰精致,并且流畅婉约,审慎而细腻,音色灿烂澄澈,气象万千。

不能忘记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史上的价值,我最喜欢的版本是克莱默(PHILIPS)与郑京和(DECCA)。

3.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的管弦乐作品有两个具有文献价值的套装,一个是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录制的SONY版,一个是芭蕾舞音乐大师安塞梅在DECCA的录音。除此之外,布莱兹在SONY和DG都录有基本曲目,结构感和音响性俱名噪一时。另外,卡拉扬、夏伊和迪图瓦的演绎和录音也大体不差,多拉蒂的Mercury系列也出了许多上榜的“发烧”版。《一个士兵的故事》应该考虑小泽征尔的PHILIPS版和芝加哥Pro Musica的RR版。

欣德米特的两部代表作《画家马蒂斯》和《变形交响曲》可以一口气收下科林·戴维斯(PHILIPS)、布隆施塔特(DECCA)、伯恩斯坦(DG)、萨瓦利什(EMI)和阿巴多(DG)的版本,如果再进一步扩展曲目,小托特里为CHANDOS录制的《世界大同交响曲》和《宁静交响曲》也是不可多得的唱片精品。

法国“六人团”的作品在多拉蒂的一张唱片(Mercury)里收入5个人,只缺了普朗克。米约的《世界之创造》和《普罗旺斯组曲》有杰出的明希版(RCA),第一、第二、第六、第七交响曲则有DG的普拉松版。另外,由作曲家自己指挥录于1968年的第四、第八交响曲(ERATO)也非常珍贵。

普朗克作品的解读者以至今仍健在的普雷特里最为权威,他在EMI录制的两张唱片包括了《模范动物》、《母鹿》、《牧歌》、《乡间协奏曲》、《双钢琴协奏曲》、《进行曲与间奏曲》、《艾菲尔铁塔的新婚者》、《普罗旺斯水手舞》、《牧羊女》、《小交响曲》和《法国组曲》。作为补充,康隆在ERATO的录音增加了《舞蹈协奏曲》、《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

4.现代民族风格

巴托克的作品套装首先要考虑布莱兹在DG的录音,共计8张。《乐队协奏曲》的名版有莱纳(RCA)、索尔蒂(DECCA)、夏伊(DECCA)、多拉蒂(Mercury)、菲舍尔(PHILIPS)和拉特尔(EMI)等,一般都有《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与之搭配。《神奇的曼大人》则有阿巴多(DG)和迪图瓦(DECCA)两个音响很靓的选择。

3首钢琴协奏曲首选版本是科奇士和菲舍尔的PHILIPS版,安达和弗里恰伊的DG版以及科瓦切维奇和科林·戴维斯的PHILIPS版除录音稍逊外,在音乐表现上犹有过之。

科达伊的几部代表作的优秀版本几乎全集中在DECCA,比如多拉蒂版、迪图瓦版甚至克尔泰斯版,即使是Mercury版,指挥也是多拉蒂。

拉赫马尼诺夫的3首交响曲录音,我的首选交给阿什肯纳吉(DECCA),其次是杨松斯(EMI),如果尚有闲暇,倒是可以考虑普雷特涅夫(DG),不过从接受心理来讲,马泽尔指挥柏林爱乐的版本更值得珍视。第二交响曲还需要补充普列文(EMI)、罗日捷斯特文斯基(Carlton)和格吉耶夫(PHILIPS)的版本。

4首钢琴协奏曲演录俱佳的版本分别是DECCA的阿什肯纳吉版(与普列文和海丁克合作都好)和CHANDOS的沃尔德版(指挥是霍伦斯坦)。单独的第二协奏曲录音,值得收藏的有里赫特(DG)、克莱本(RCA)、贾尼斯(Mercury)版,第三协奏曲则有霍洛维茨(RCA)、阿格丽希(PHILIPS)、吉列尔斯(EMI)版。

至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大致不出上述诸人的演奏,以上版本也大多包含了这首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全集”首选版本竟然是CHANDOS的雅尔维版!当然,格吉耶夫的PHILIPS版、维勒的DECCA版和小泽征尔的DG版也都没大毛病。除此之外,第一和第五交响曲大概需要再听几个精彩的录音,比如卡拉扬的DG版、普列文的PHILIPS版、蒂尔森-托马斯的SONY版等。

《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录音当然以马泽尔的DECCA为最,普列文的EMI版、阿什肯纳吉的DECCA版、小泽征尔的DG版以及格吉耶夫的PHILIPS版都集中突出了音乐性。更常见的“选曲”及“组曲”版不可错过萨洛宁(SONY)、斯克洛瓦切夫斯基(Mercury)、列维(Telarc)、郑明勋(DG)、雅尔维(CHANDOS)和蒂尔森-托马斯(RCA)等。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全集”就录音效果而言当以海丁克版(DECCA)为最,但权威的演绎毫无疑问属于康德拉申(Melodia)。最近出齐的阿什肯纳吉版(DECCA)和杨松斯版(EMI)表现不够均衡,相对而言,鲁道夫·巴尔沙伊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Brilliant版因较低的价格而显得更有竞争力。“全集”之外的购置大概不会放过郑明勋的第四(DG),伯恩斯坦的第一、第五(SONY)、第六、第七、第九、第十四(SONY),普列文的第八,卡拉扬的第十,贝奇科夫的第十一,马舒尔的第十三,奥曼迪的第十五。

关于交响乐的唱片版本推荐在此尽量言简意赅,其实如果放在课堂上讲这些内容,恐怕十几个课时也只能做到蜻蜓点水呢。不管怎么说,关于交响乐欣赏的“讲堂”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了,我衷心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对交响乐发展这条粗浅的线索继续保持一点点兴趣,并进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听唱片,涉足音乐会,真正把音乐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享用一生,泽被他人。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结缘的机会。谢谢你们!

刘雪枫

201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