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生态印象派——德彪西(1 / 1)

克劳德·莫奈的印象派绘画《日出·印象》

印象派音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钢琴和管弦乐。在钢琴音乐中,特别注重柔和朦胧的音色,要求触摸似的弹奏与踏板广泛、细致的使用。在管弦乐作品中,经常使用各乐器组中细分声部的织体写法,突出细腻的色彩表现,用乐队音响的各种色调变幻引起感官刺激,以暗示出对某种印象的感受。在作品结构上,作曲家对传统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已不感兴趣,追求的不再是音乐形象之间的矛盾对比与冲突,也不强调戏剧性的展开手法,这些原则已被一种新的观念取代了。印象派作曲家热衷的是绘画、素描式的标题性音乐,借此渲染出光与影的交替和各种变幻不定的气氛。

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作曲家是克劳德·德彪西。他1862年生于巴黎近郊,10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8岁转入作曲班学习。暑假期间他曾两次去俄国,担任柴科夫斯基的资助人梅克夫人家的音乐教师,有机会接触到俄罗斯音乐,并深受穆索尔斯基的影响。1884年,他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有机会去意大利留学两年。

鲁赛尔的作品《牧神的午后》

此后,他与印象派画家、象征派诗人多有交往,后者对德彪西的影响更为深刻。他经常参加在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家里举行的星期二晚会,他的第一首印象主义音诗《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就是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在1892年写出的。在表现奇特、神秘题材及渲染飘忽不定意境方面,它堪称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它不仅鲜明地体现了印象派管弦乐作品的风格与技巧,同时也完美地暗示出马拉美的诗中那种如梦如幻的气氛和时而朦胧、时而阳光艳丽的境界。

牧神“潘”是希腊神话中一种头部和上半身像人、腰部以下为兽的神,他带领羊群在森林里一边吹着牧笛,一边跳舞嬉戏。马拉美的原诗大意是:“在一个炎热而倦怠的夏日午后,蜷卧在森林浓荫下的牧神——一个天真而热情的神,从睡梦中醒来,他安静地吹着芦笛,如在梦中。他的幽思驰骋于梦境与现实交错的幻境中。透过他芦笛的声韵,好像在远处湖边的芦苇里,有河川仙女在那里戏水,他弄不清这是现实还是幻影,于是爱的热情立刻高涨。然而幻影消失了,他的幻想又遨游于空想的世界里,将爱的女神维纳斯揽于怀中,感到一阵销魂而冒渎的喜悦。不久这个幻影也消失了,阳光和暖,绿茵宜人,他又蜷卧下去,进入梦乡。”德彪西的乐曲微妙地把握住诗中奇幻的气氛,表现出情调柔美细腻的感官世界。长笛首先吹出牧歌风格甜美舒适的主题,描绘出夏日沉静的森林深处牧神梦中的憧憬。主题反复之后,引出一段稍微激昂的双簧管旋律,模糊神秘的情调更加稠浓。中段的主题更加美妙非常,先由木管吹出,再由弦乐华丽地歌唱,极富感官愉悦之美。不久乐曲又回到开头沉静梦幻的主题,然后逐渐微弱,余音袅袅地消失。

24岁的克劳德·德彪西画像

德彪西的另外几部重要的管弦乐作品都是三部曲的形式。创作于1899年的《夜曲》,直接、真切地表达了种种印象和光彩的联想,做到了用音乐音响进行自由的诗意化描绘。配器技巧也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第一首“云”由双簧管及大管吹出浮云般的音型,接着稍带哀愁的动机由英国管呈现。在表示黎明来临的中段,长笛吹出较为明确的旋律,随后在弦乐和定音鼓的伴奏下,断断续续地消失,乐曲以弦乐的拨奏平静地结束。第二首“节日”中的管弦乐全体合奏非常清晰透明,与“云”恰成鲜明对比。狂欢兴奋的旋律层层高涨,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不久传来鼓号乐,这是游行的队伍经过吵闹的街衢越来越近地走过来了。耐人寻味的是,作曲家并没有在最热闹的场面上结束乐曲,而是以惆怅的孤寂寓意节日欢乐的转瞬即逝。第三首“海妖”中浓郁而克制的配器更是令人心醉,闪耀起伏的海浪由竖琴和弦乐表现出来,随后出现无词的女声合唱,这是专事**航海者的海妖的魅惑歌声,一个魔幻世界随着音乐似乎升起在我们面前。管弦乐自始至终都用纤细的节奏表示着波涛的涌动,好像和海浪融化在一起,柔和而空灵的海妖歌声在这个节奏型上连绵不断,直至若有若无。

德彪西画像

作于1905年的《大海》是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中登峰造极之作,不仅规模最大,而且配器和乐思配合得天衣无缝。虽然乐曲要求使用大编制的乐队,但却不是为了发很响的声音。弦乐器常常分组并加弱音器演奏,竖琴增添一层特殊的色彩,木管乐器中常用长笛、双簧管和英国管作独奏,法国号和小号也常加弱音器而用于很轻的短小乐句中,许多打击乐器也是色彩的源泉。第一首“海上的黎明到中午”,乐曲先描写黎明前海洋沉静的波动,不久朝霞投射到海面上,顿时波光粼粼。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尖锐的动机,英国管和小号增加更灿烂的光彩。这个动机在第三首“风和海浪的对话”中又重现一次。微弱的晨曦逐渐放亮,到中午时海面上全面反射出万道金光。第二首“波涛的嬉戏”主要由大管和弦乐描绘海浪平静地戏弄着涟漪的情景,舞动的波涛展现出各种表情,运用的配器手法极其细致。终于,嬉戏的双方都疲倦了,它们共同沉入宁静之中。第三首是全曲的**,定音鼓敲出震音,产生烦闷压抑的情绪。弦乐器立即表示出被风激怒的波涛,双簧管代表飓风在强烈地吹袭,加弱音器的小号吹出第一首中的尖锐动机,随后音乐逐渐演变为狂风大作、怒涛澎湃的惊心动魄场景。德彪西热爱大海是出了名的,他在日记里写下很多关于大海的文字,所以他对海的特征、习性和变化的形态了然于心,通过印象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自然的场面,忠实记录了海面上光与影变化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