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逼人(1 / 1)

行为过激的人往往肆无忌惮地强调他们的权利、观点及需求高于他人。

这类人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人拥有过度膨胀的自我和不切实际的妄自尊大感。

●第二种人用“咄咄逼人”的外壳来掩盖其深藏的安全感缺失及其他弱点。

无论他们属于那种类型,过激的人表达其感觉以及陈述其意见的方式总会令他人感到利益受到侵犯。他们全然不顾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为了达成一己私欲而诉诸言语、肢体上的过激行为。

过激行为在短时间内可能让这些人得逞,但最终,其行为必定会对其自我信念和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启思案例

波琳

波琳是一位刚获得教学资格不久的中学老师,她刚完成了第一年的教学工作。系部主管告诉她,她的年度考核显示,同事和学生都认为她为人处世过于“咄咄逼人”。波琳本人也早就意识到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技巧颇有问题,但却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直到主管告诉她之后,她才恍然大悟。波琳一直以为自己是“自信”的,而不是“咄咄逼人”的。她以为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就必须采取这样的姿态。

在她参加的“建立自信”培训课程上,我们谈论了这个问题。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跷跷板“咄咄逼人”的那一端重重压下,而“被动顺从”的那一端升得很高,几乎要直达云霄、遥不可及了。她急于让别人明白自己的观点,而对他人觉得自己的行为过激这一点却全然未觉。她的学生都不敢向她提问,同事们也觉得难以与她共事。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都无视其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她一直一本正经地认为自己是个行事果断的人,事实上她却令人觉得盛气凌人。最后,她带着新的目标离开了培训课,她决心要开发自己被动的一面,学会聆听别人。

波琳觉得“时光倒流”练习(参见第1章)非常有用。她回顾了不少以前的经历,这些经历让她深感自己缺乏安全感,也缺乏自我认识。那些咄咄逼人的行为实际上是自己用来掩盖这些弱点的“烟雾弹”。长时间的操练让她变成使用“烟雾弹”的能手,以至于没人能看出来她其实上是在伪装。因此,咄咄逼人并不是她的天性;当她渐渐放松下来,而我们也开始了解她时,她那被动顺从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

找到中间点并以此为基础达到真正的行事果断,明白这一点对于波琳来说是向成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在此之前,她一直觉得展示自己被动顺从的一面会让自己更加脆弱。在培训课期间,她终于开始看到,原来展示被动顺从的一面是让自己达到感觉自信、行动自信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那么,现在就请你扪心自问:以下哪些词语能描述你的行为或为人处世的方式?

羞辱,强势,批评,责骂,威胁,打断他人,命令,大叫,欺负……

这些都是过激的行为而非行事果断的体现。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这些是自信的行为——它们从最单纯的自我感觉层面上看,或许可以算是自信,但实际上这些行为将对你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严重打击你的自我信念和自信心。以这样的方式为人处世,你不可能永远都得逞。人们绝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