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1 / 1)

吕晓莉[1]

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持续深远的影响。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面临巨大压力,人口结构变化引起利益格局变化,并对现行经济运行、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如果应对不当,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做出适应性调整,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新要求,促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坚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大力推进老龄战略管理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诊断。我们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不断推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

一、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形势迅速发展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判断为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总依据。我们制定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个实际、超越这一阶段。

我们经常说,我国是在人均GDP只有800美元时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近一段时间,老龄研究领域中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过5 4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不必再提“未富先老”。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如果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徒有善良美好愿望,但提出的任务和制定的政策脱离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出现严重失误。2011年,我国人均GDP还只列世界89位,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复杂、持续、长远、深刻的影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占总人口的17.8%,65岁以上老年人口1.81亿,占总人口的12.6%,逼近老龄社会水平,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压力巨大。人口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利益诉求格局的变化,并将对现行经济运行、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如果应对不当,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特别要借鉴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经验,吸取福利国家因社会福利带来沉重财政负担的教训,坚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又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牢牢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掌握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成因和发展趋势,显示出鲜明的国别特征和特有的发展中矛盾。总体上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三次历史生育高峰、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21世纪50年代前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和“规模大、速度快、峰值高、不均衡”的主要特点。这些人口学的基本特征反映到经济社会领域,则可能出现诸多问题矛盾:未富先老,使我国面临着提高亿万老年人福利水平和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未老先病,使我国在老龄化系数相同的情况下,比发达国家面临更高的老年照护和疾病负担;未备先老,使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退休低龄化现象造成老年人力资源浪费和老年人社会疏离现象;利益群体诉求变化给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带来诸多新课题。由此可见,应对人口老龄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的力量,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统一认识,联合行动,统筹安排。必须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老龄事业的时代性要求,把握老龄化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发展、保障、健康、参与、和谐”的应对战略。

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总钥匙”。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抓住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人口老龄化超前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大幅增加社会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需求,只有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全体公民年老阶段的贫困、疾病和失能风险,保障全体公民进入晚年期都享有稳定、充足、公平的养老保障、健康保障以及服务保障。健康:健康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扩大老年社会参与、缩小与发达国家老龄化负担差距、保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措施。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为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重要支撑。参与: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验、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充分参与发展进程,既是老年人的权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老年人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就不能成功地战胜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谐: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社会各领域诸多不适应、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保持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三、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老龄工作六个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能力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中找准定位、谋划工作、明确方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发展老龄事业。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变革相交织,带来的问题复杂多变、矛盾集中。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老年人的期待相比较,老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适应、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整个社会对我国可能出现的老龄问题集中爆发、同步呈现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制度建设上,我国现行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不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在工作体制上,老龄工作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还不健全,难以有效实现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形势。我们要针对这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力度,锐意改革,推进工作。

当前,老龄工作部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就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六个体系”建设,切切实实地维护好、发展好全国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要推进老龄战略管理体系建设,在战略规划、战略预警、战略实施上加强管理,形成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机制高效的完整体系;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界定责任边界,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在注重面向全民的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健康保障的同时,加强面向老年人的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为低成本应对老龄化和扩大老年参与创造条件;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增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提供充分、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要推进宜居环境体系建设,在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公共环境方面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营造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老年生活环境;要加强老龄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的参与作用和老年群众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探索老年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 吕晓莉,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部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社会管理创新与国家科学发展战略重大课题研究”(课题编号:12@ZH002)子课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委托课题“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266604007)子课题“老龄化社会的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