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生来就知道自己适合穿什么。风格即人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我们需要认识自己,以确立风格,同时也要做风格的练习,在不断地试探中寻找当下最舒服的着装。

风格也是流动的,正如一个人总在成长。穿衣服与自身成长紧密相关,甚至有时候,很难讲清楚究竟是个人成长形成了自我风格,还是我们在风格形成中的努力不经意间塑造了人格。

最可怕的是风格的固化。可能是某一次偶然的尝试,某种风格得到自己和周围人的认可,于是就觉得“我是属于这一种风格”,从此活在被一种风格局限的装扮里。

我们最容易被自己的风格束缚,没有比模仿自己更糟糕的了。要有风格,但是不受风格的束缚。胆子大一点儿,在保有过往风格的同时,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偶尔出格做一点儿温柔的试探,让自己的风格既一以贯之,又不断进化,从而达到一种流动的达观。

一般情况下,我会有风格喜好的倾向,穿出门的总是那一些衣服。但偶尔也希望自己尝试完全不同的感觉,和闺蜜约会,就可以穿得大胆一点,这是我对自己进行风格练习的好机会。相反,在一些重要场合,我还是会选择更确定的、好驾驭的衣服,那样的话,穿衣服就不会成为我当天的负担。

你的家里需要一面诚实的镜子。空闲的时候,不妨多注视镜中的自己,多做搭配的练习。小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关在房间做这个游戏:把自己的衣服和妈妈的衣服放在一起,再摆出纱巾、毯子甚至床单,对着镜子变换造型。有时候被我妈撞见,会不好意思大半天。谢天谢地,现在我们可以更肆意地玩这个游戏了,为什么不试试呢?

确定一套固定搭配,再来第二套。每季花一个下午,或者每周早起一天去练习搭配,这样的安排不仅好玩,还合理,能让日后的穿搭变得更简单,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塑造风格不等于买一堆新衣服。无止境的消费并不会让人快乐,也不会让人变得有风格。这是一个按照生活方式去购物的时代,我们不是为了买而买。买那些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想要的。哪怕价格贵一些,但因为穿着率高,用“每天为衣服花几块钱”的算法试试,其实并不贵。

穿衣不是物质需求,在今天,穿衣本质上也应该是一种精神生活。个人风格应该不断进化。

如果进行了风格的练习,忙乱的状态就可以避免。买合身的衣服,为天气做好准备(没有坏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着),穿舒服的内衣。

在穿衣服这件事上,我也有过惨痛的经历。最糟糕的是,被错误的着装触发而产生不适和挫败感,最糟糕的莫过于整晚都觉得穿得不像自己。

二〇一五年,全家迁移到北京,从南方城市到天寒地冻的北方,对这里有很多错误的想象。刚到那会儿,有一晚朋友请吃火锅,说是在胡同里一家当地人爱吃的小店。我脑子里浮现的是成都街边“苍蝇馆子”的样子,第一反应是好冷啊。

出门的时候,我在保暖内衣外穿了件夹绒长袍套头衫,外面还加了一件羽绒。到火锅店里,坐下五分钟我就知道完了。火锅店里暖气十足,脱掉羽绒外套根本没用,夹绒套头衫和保暖内衣把我裹得严严实实,套头衫当众脱掉太不雅观,最要命的是,即使跑进厕所脱,露出的也是保暖内衣,怎么行!看看别的朋友们,短袖T恤、衬衣,最厚的也就是穿了件薄毛衣(可随意穿脱的开衫)……那顿火锅,我根本不记得是什么味道。

再反观一些北方朋友,初到南方,以为冬天多舒服呢,谁知道进酒吧喝酒也会因为穿少了冷得瑟瑟发抖。

以上两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的身边穿着与环境不协调的大有人在:去乡下郊游穿细高跟鞋、与小朋友玩乐穿蹲下容易走光的短裙、参加茶会在一片素色中着玫红色的呢大衣……

风格的练习、搭配的实践、对各种环境的准备,可以给我们带来轻松和愉悦,更可以让简单变得不凡。总体来讲,着装规范可以宽松一点儿,但绝不是随心所欲,单品的巧妙结合可以让我们衣着自然,且毫不费力。

我这个普通人的OO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