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自身的创想天赋
“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
各种导图都是直观可视的图像,因此,对于人脑来说,导图比单纯的词汇更富有感召力,更具有触发精确思考,引发广泛联想,调动隐藏本能,激发真情实感,强化记忆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1.每个人的想法,天生独一无二
我要告诉大家,每个人的想法,天生就是独一无二的。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堂公开课,在学习《雪孩子》这个故事后,每个学生都要结合自己的个人阅读体验,完成一道课后习题:
把句子补充完整,说出雪孩子变成了天空中的云,那是一朵( )的云。
孩子们先画导图,再填空。
孩子们导图中画的云朵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一看便可知道,每个人都对雪孩子,会变成怎样的云,展开了不一样的想象……
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把云画成了黑黑的一大片……
主讲老师问这个小男孩:“你为什么把云画成黑色的呢?”
小男孩默不作声。
旁边的一个孩子小声嘀咕:“把云画成这样黑压压的一片,乱七八糟的,肯定是不认真画导图,老师要批评他呢。”
旁边另一个孩子说:“是让火灾的黑烟给熏黑了,哈哈哈……”
“嗯,应该雪孩子离开了小兔,心情灰暗,难过的意思……”又一孩子补充。
小男孩听了这些直摇头,他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
“我是想:乌云密布,就是要下雪了……大雪落下,雪孩子就马上可以回到小兔身边了……”
在场听课的很多老师听了,不禁都向那个不起眼的、不爱说话、说话有些腼腆的小男孩投去了欣赏的目光。
大家感动得眼睛湿润了……
多么让人惊喜的想象啊!孩子的心里想的不是永别,而是久别之后,必会重逢!这想象充满童真、童趣!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发言机会更有限,所以,不一定每个孩子都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每个想法都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一片黑云,画出了孩子内心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孩子画的导图是对于文本内容的多元化释放,每一幅阅读的导图都是独特的,是文本意义再生和意义深化的体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阅读过程中,画出的导图吧!
许恩澄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画的导图李涵读《动物宝宝成长记》画的导图
陈鸿睿读《乌鸦喝水》画的导图陈鸿睿读《小猫钓鱼》画的导图
郑聿璇读《我是大侦探》画的导图叶子懿读《小壁虎借尾巴》画的导图
导图从“形、色、式”等角度,全方位刺激头脑的直觉思维。导图的连线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建了大脑中对阅读内容与经验形象的连接,催化创新形象的生成。因此,孩子们绘制的导图作品,都是极具个性的。
2.听音乐,画导图的实验
连线能引导想象与联想,导图能催生大脑的奇思妙想……
例如:尝试听一段音乐,画导图。音乐起,就开始把听音乐所想象到的画出来。
音乐停,就停笔。
结果,许多人都发现:
第一,自己画完一个分枝还想再画一个分枝,逐渐自己的想象就自觉进入了追求完美的状态……
原来,借助导图记录所想所感,能很快地调动人在画图时追求完美的本能,克服人固有的、生来就对思维过程走向深入所存在的排斥心理,克服思维惰性。
第二,导图就像大脑中的地图,直接体现思维过程,完整地将人的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人在头脑放松的状态下,尽享拓展思维的便捷和愉悦。
第三,导图的直观可视,可以使互不了解的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听音乐画导图之后可以沟通无障碍,彼此间几乎都能看导图,说出对方听音乐时,大概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大有好处,它使大家对一段音乐、一个故事、一篇文章的理解总是有不同。在集体交流分享或讨论过程中,每个人画出的不同的导图,都构成了这个交流分享过程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绘制的图式越是不一样,沟通效果就越好,越能分享多个方面的联想与想象、理解与感悟,越能使沟通交流深入到各个层面,越能使讨论触及多个领域。
3.真情实感,最是珍贵
达·芬奇曾建议:“人要有适当的大脑训练:学习运用图像把记忆力提高到近乎完美,让创造性思考的效率提高十倍,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和交流能力,诸如此类。过一段时间以后,它还能提高个体的知觉能力和技巧。”
小学生经常把作文写成“流水账”,这是因为他们一味凑字数,没有学会画导图这种好方法。而画导图写作恰恰保持了他们真实的、喜欢围绕中心、喜欢抓住重点、喜欢用图画记录印象深刻的地方的本能。
其实孩子天生会表达,根据心理分析专家研究剖析1~6岁孩子的绘画心理,发现:
1岁:
紧跟着会说话的前后,孩子就开始会画图。只需等手腕、胳膊能自由活动,能好好握住蜡笔,就会开始描绘。这一时期的图画叫“乱画”,又叫“乐画”,儿童是边乐边画的。
2岁:
孩子会为自己的图画命名。
3岁:
孩子会事先决定要画什么了才去画,虽未必能画出预想的东西,而且会较快改画相似物的形状,也有先不论画什么,画成后也会像什么,就说什么的。这让人感受到智能和图画是有一定关系的。一般的,较早能画出造型的孩子智能发展要快,当然此时不会画的孩子也有智能很高的。
4岁:
孩子开始画图记事,吸收知识。
4岁的孩子,几乎都会替自己的画命名,但多需孩子本身说明,否则旁人就无法理解,不过这些画孩子自己认为已很清楚了。
例如,4岁孩子这时期的特征是不画那所看到的,都画所知道的东西,如下图:
注:图中小文字为家长对孩子自己解释所画内容的简要记录。
例如,看这幅图,知道孩子想画什么吗?
这连最熟悉他、经常陪伴他的人,也不知道他想画什么。原来,孩子说,是画了飞行棋。飞行棋是尖尖的,他觉得像戴了顶帽子,所以他给飞行棋画了顶帽子;飞行棋拿在手上的那个位置长长的,他觉得这是飞行棋的脖子;飞行棋有能够连飞几步的功能,于是他给飞行棋画了一个翅膀;飞行棋走棋之后放在棋盘上,稳稳的就像穿着靴子站在地板上的感觉,于是他给飞行棋画了一双靴子。这就是4岁的孩子的特征,他画出了他理解到的飞行棋。
这一幅图,孩子在**秋千的时候,觉得上面有一个精灵在摇秋千,他身后有一个精灵在推他。于是他画自己**秋千的时候,就是多了两个小精灵,这是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想象,都画到一幅图中了。
孩子觉得香蕉树有层层叠叠的叶子,于是他画了一条一条的线来表示香蕉树的叶子;还有香蕉一串一串排列的,他用简单的线条,把香蕉排列的样子画出来。我们怎么看他画的都不像香蕉树,但是,这是他对香蕉树外形特征的理解。
孩子在绘画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不太拘束于画什么形状,如果形状弄不好,就用颜色表达感情,或只画些线条,但这也都要比我们灌输的图画要有个性、有姿彩。
5~6岁:
这个阶段,孩子所画的大多是一幅图画故事,而不是一瞬间的情景,是希望把某一段时间的经过表现在一张画上,所以他们画出经历过的事情或听过的故事的内容。有的孩子会画经历中最深刻的场面或整个故事,有的孩子则把几个场面杂乱地挤成一堆画出来。
孩子听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他画一画听到的故事,他就画出了这样的一幅图。其实跟妈妈去钓鱼的小花猫,还捉过蜻蜓,还守在湖边钓鱼,还有很多场景,但是从这幅画看出,5~6岁的孩子,要他画画,他只会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他对小猫捉蝴蝶的场景印象特别深刻,特别感兴趣,所以就只画那个场景。
6岁的孩子跟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回来后要她把感受画一下。
今天去公园玩的事情,她画了这样一幅画,我们看到她对公园门口的气球印象最深,所以从她的画面看一半都是这些气球,而且她对那个小猫气球最为喜爱,所以画得比太阳还大。
还有,这天阳光灿烂,公园的花开得特别漂亮。所以我们看到:她画出来的公园的花,比她自己、她的爸爸还要高大。
陪伴她到公园玩的爸爸和妈妈,她也画出来了。因为妈妈总是牵着手,所以把妈妈画得特别高大,而爸爸虽然高大,但是因为总是跟在后面老远的地方,所以把爸爸画得很小。
这都是孩子的真情实感,都是孩子真正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没有用一点多余的笔墨,没有画半点与重点无关的内容。
这样的6岁孩子画的图,说明孩子真心不愿意记多余的、与重点无关的内容。这一天生的特点、天生的爱好、天生的才能,如果能被重视、被保护、被挖掘,能保持下来、发展起来,那么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天生会表达,天生会写作,天生懂得写真实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6~8岁的孩子,是上小学阶段,特别到了9~11岁儿童期的后期,读小学4~6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发展在这时期有个飞跃期,因为其大脑内部结构此时已进一步复杂化,功能日趋完善,逐渐成熟。研究发现:大脑发育速度最快是在10~12岁,此时的儿童脑重已与成人相当。这一时期的思维习惯、思维发展水平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日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调动追求完美的本能
1.画出完美的安全感
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中,大家都读了《雪孩子》的故事,画了故事的思维导图。
大多孩子都按照故事叙述的各小节,画出了故事的导图。其中有一个孩子,竟然多画了一个小节。
老师问她:“你为什么这样画?”
她说:“我画完了故事的内容后,见到画面有一块地方空着,觉得看上去很不美观,于是我就续了故事的第7部分:后来,小白兔的爸爸回来了,他为小白兔建了一栋红砖房子,这样,小白兔以后就有坚固、温暖,而且不易被烧着的红砖房子了。”
在画导图过程中,人会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本能,在本能的牵引下,这个通过画导图续编故事的孩子,竟然在续编童话故事过程中,补足了一个大多家庭教育中都存在的缺失——孩子成长过程,常常只有母亲的陪伴,而父亲往往缺席。这个孩子让故事中的家庭变得更加完整,故事的结局留给人更多家人团圆的温情,还有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安全感。
2.画出完美的成长线
孩子所画的阅读导图,记录着孩子阅读理解文章过程思考过的内容,调动着孩子自身的已有知识。
有一次,读完《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当孩子看了我画的导图后,十分不满意,立刻展示出他们自己画的导图作为示范,信心满满地告诉我:
“老师你画的连线不对!”
我问:“怎么不对了?”
孩子说:“老师,您看,我们画的才对!”
我仔细一看,不禁一阵惊喜和赞叹。
原来孩子们理解的“小蝌蚪游哇游”是那样子游的……
跟我画的导图中,那么一条短短的连线不同。我的连线直接连接上下两部分内容,而孩子们的导图,有的把连线特地画得转了一道弯又一道弯,直观表示出小蝌蚪游来游去,它们“游哇游”,游出来的线路;有的直接把连线变成了一弯蓝色的水流……是啊,这样才是直观画出小蝌蚪是在水里“游哇游”的样子,我甘拜下风了,大夸孩子们的想法真妙!我为他们点赞!
看孩子们画出来的导图的连线或多或少,色彩或浓或淡,关键词多种多样,图标的形状千变万化,便可知孩子们的思维情感不同,个性也不同。
这样画导图,是在用图式语言,使思考过程趋向“显性”,把文字的“隐性”内涵图像化。它是语言和绘图的结合,它使阅读过程不仅是面对文字那样单一的“阅读”,也不仅是面对一幅画那样的“欣赏”,它把单纯的“阅读”改变为“创作与思考”的融合。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方式,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力、涵养学生品格、释放学生阅读思考原动力的有效方式。
3.画出完美的结构图
画导图可以自导和记录阅读绘本的全过程。而且为了画出最完美的导图,孩子会不断仔细观察,关注细节,即使老师、家长想让他们停下,他们也不愿停止阅读,停止画导图,停止思考。
例如,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听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
有的孩子不但画出了约瑟一家的故事,还把画在书页下方的小老鼠一家的故事内容也画出来了。
孩子们还能借助导图,和同伴直观交流,快乐分享自己读了一个什么故事,还有自己读故事后的想法或者体会。
我们明显能够从这群幼儿画导图的过程,直观看出他们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各不相同。
下图中的孩子,清晰地画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图标,可见她比较注重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每一个事物。
这幅图中的孩子在独立完成自己的导图过程中,画出的每一个图标之间都不忘加上点线和标上序号,生怕没有清晰标出这些事物间的顺序。可见,她更注重事物间的联系。
还有一个特别安静的小女孩,看似动作比较迟缓,大家都开始画了,她明显还坐着不动笔,在静心接收大脑自发释放的信息。
当她还在用导图把思维过程记录下来时,老师邀请画好导图的孩子一起到教室外合影。其他同学拿着自己的作品,欢喜雀跃地奔出教室。教室里面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她也还坐在位置里,一直不愿意停下手中的笔,明显还没画完。
我上前看了看她,孩子画出了蓝色毯子形状的变化过程,这个我能看懂,但是为什么还从小到大,画了几个火柴人,站成一排,这我就看不懂了。
“这画的是什么?都是谁?”我指着那排火柴人问她。
她的回答,令我十分震惊!她说:“这是约瑟,因为他一直在长大!”
这是一个幼儿园的5岁的孩子,虽然动作慢,虽然不懂如何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但是通过她画的导图,我们可以看到,她心中对故事结构的清晰认识,对故事中交织的明线和暗线的清晰认识。她画出了故事的明线:爷爷总是能有办法,把蓝色的毯子裁剪成有用的物品;竟然还画出了故事的暗线:约瑟不断在长大……
厉害了!这种阅读理解水平!怕是在初中的文学鉴赏课上,才会如此地分析作品中交织的明暗两条线索吧!
相信孩子们脑中的无限创意吧!
让我们的孩子们都学会它——用导图画出自己脑中的无限创意的好方法,用导图画出专属于自己的、最完美的写作构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