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濂 [朝代]元末明初
绘者:黄晓娇
这是一篇概括了全文内容的思维导图,以“学”字为中心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幼时“嗜学”,外出“求学”,感慨当下太学生学习条件好,更有利于读书的“劝学”,最后是交代写序缘由、表明心志的“励学”。整个导图的创作按照原文的内容依序呈现,二级分支基本都使用原文词语作为关键词,创作围绕尽可能完整记录、释义并有利于记忆原文内容的目的展开。
第一部分:嗜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叙述幼时爱读书,因为家贫而只能借书抄读的经历,导图以沙漏表示借书时要“计日以还”的意思,以冰块表示“天大寒”。其次是加冠以后外出请教学问的经历。这一部分在原文中多用短句,表达丰富,内容生动。以指示牌表示百里之远,突出了作者求学的心意迫切真诚,又以“叩问、立侍、又请”以及三个表情表示作者在向“先达”请教学问时的诚恳、执着、恭敬,尽可能复现原文的现场。这两个方面内容都是为了突出作者开篇第一句的“余幼时即嗜学”。
第二部分:求学。这部分内容在原文中精练、翔实,多用到了对比与细节刻画的手法。求学路途的艰难、寓居求学生活的艰苦以及乐观心态,最后取得的成就,分为行、寓、成来概括。“行”的部分突出“难”和“冷”,以画面来表达:深山巨谷、负箧曳屣、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寓”的部分有一个亮点:用对比手法表现同舍生和余的反差以及态度,原文用了将近70个字来表达,而在导图中用了很少的文字和图画概括了这一内容,尤其是同舍生的衣着,用一个简单的小图表现了同舍生衣着与配饰的光鲜,而且顺序与原文高度一致,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至于作者的“缊袍敝衣”也只需一幅图就了然于目,衣服上的补丁就是对原文最好的注释,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作者对生活的艰苦毫不在意,反而“心中足乐”,为什么呢?因为有学习的快乐。这一点也特意在导图中画了一本书表现出来,紧扣了大纲主干概括的“求学”这一含义。“成”的部分是作者热爱学习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寒门子弟实现阶层逆袭的生动例子。这对于下文的劝学和励学部分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基本按照原文排列呈现,以一个胜利的手势表示这是令人喜悦的成果。
第三部分:劝学。这一部分内容也特别多,整个段落都与前两个段落有关联和对比,而导图只能精练再精练,所以非常考验提炼能力。作为劝学,思路还是很好捋清的。作者先是对比强调如今的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多么好,接着就语重心长又含蓄地告诫学子更应学有所成。在生活方面,用图画鸡腿和鱼表现县官提供太学的伙食好,与前文的萝卜白菜形成对比。用毛领上衣与阔腿斜垂的裤子表示裘与葛这样上好的衣着,与前文打补丁的衣服图画形成对比,也能节省很多文字,表意形象,便于理解。下文的有问必答图以及五星点赞的手势是形容原文的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方便称意,与原文的第一段形成呼应比对。学业方面“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用红心加字来表达。其余的含有否定词的地方均用×表示否定含义。
第四部分:励学。主要交代写序缘由,内容不长,但是层次较多,以人物为关键词分成两部分。通过介绍马生来表明自己赠送此文的心意,收束全文,突出主题,始终以劝学为中心,图中以眼睛、卷轴和笔来表示勉励乡人学习的意思。作者的拳拳心意,溢于言表,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