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先秦
富贵不能**
“富贵不能**”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这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以此为题,意蕴丰富,富有气势。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绘者:邓国豪
熟读本文后,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了解到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这幅思维导图是从深入鉴赏的角度绘制的,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人物介绍。这部分分别介绍了文中涉及的三个人物:公孙衍、张仪、孟子。
第二部分:文章结构。本章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值得注意的是,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见他对于这一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而孟子则针锋相对,首先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紧接着,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哪里称得上是什么大丈夫?这就是“破”,即直接反驳的部分。接下来是“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第三部分:核心内容。“居天下之广居(仁德),立天下之正位(礼节),行天下之大道(义行)”三句,讲的是入世前的修身,指做法;“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句,讲的是入世时的人生际遇,指理想;“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讲的是入世后的处事原则,指操守。在孟子看来,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第四部分:写作特色。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第五部分:作品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