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1 / 1)

“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气地骂道:“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一同出行)。中午您没有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位)朋友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拉他。元方(却)走进门去,连头都不回。

绘者:刘英辰

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是一个Q版的陈元方。元方衣衫下摆处的小图标,遵循思维导图的“谐音原则”,用外圆内方的图案作为整篇思维导图中元方的代表。

这幅导图是从五个部分来绘制的,解析如下。

第一个部分是出处。明晰出处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核心。

第二个部分是背景。这个部分有人物、约定、事件三个分支。人物一支中,赭衣小人是友人,蓝衣小人则是陈太丘。约定和事件两个分支中蓝色和赭色双足代表太丘与友人同行;红日当头代表正午时分;裂开的红心和落叶的轨迹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了太丘“舍去”之时既愤怒又失落的心理感受。

第三个部分是经过。这是本文的主干部分,主要事件是元方与友人的初遇、问答和激辩,环环相扣、**迭起。初遇一支中,赭衣小人的简化头像代表友人;元方图标中的数字“7”代表“时年七岁”。问答一支中,用沙漏表示时间。激辩一支中,友人红脸怒目的图像把友人愤怒的情绪表达了出来。

第四个部分是结局。两个分支同样以人物划分,赭衣友人在惭愧之情的驱使下,先下车,继而“引之”;元方的“入门不顾”,则显示出了这个年龄特有的本真与直率。

第五个部分是主旨。下设两个二级分支,“表现”一支阐明元方这一人物形象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良好品德;“告诫”一支则是告诫世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本图的创作亮点在于功能性,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小图标来解释说明,通观全图后可在短时间内背诵全文,经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