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思维层次(1 / 1)

在第二部分,我们要将讨论重心放在思维层次的组织上。

在第一章中,我们曾介绍过垂直思考的逻辑联想,可以协助我们层层推进、时时回顾,不偏离主干及中心主题内容。而一篇完整的文章,事实上就是由几支合乎逻辑的垂直思考主干所组成,这几支主干不但都可追溯到中心主题,且彼此之间各自独立又有呼应关系。此种思考模式可用于检视文章叙述是否有跳、漏或岔出话题的状况,也能避免某段偏题的情形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类似的对话:

甲:“哇!你这件衣服好漂亮,在哪儿买的?”

乙:“在百货公司。对了,我昨天逛街的时候,遇见小李,他女朋友好漂亮!”

甲:“小李?是哦!之前他带我们去吃的那家港式饮茶倒了耶!”

乙:“啊?真可惜。对了,我们好久没吃饭了耶,改天来约吧!”

这类型的对话在生活中层出不穷,从开始闲聊到最后越扯越远,结论跟本来的话题一点关系也没有,聊天的人也忘了究竟为什么会开启这个话题。

如果只是闲聊,聊天的人话题接得上,这当然无伤大雅,但问题是这种状况不只在闲聊时发生,无论是在开会、讨论事情,甚至是听演讲,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这种离题的情况根本就是家常便饭。

生活中如此,写作时亦然。“有感而发”可以让人下笔如行云流水,但不小心控制的话,流水就会变成洪水,情况一发而不可收拾,等到惊觉的时候,大势已去,满纸仅剩与主旨无关的荒唐言,这时就只能徒呼负负了。

这种常见的写作错误,往往起因于写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文章也许前几段或某段前几句是切题的,可是写到后来却偏题了。它的离题原因和第二章提到的审题错误不同,审题错误是对题目意义理解不清,写到后来偏题则是因为写作者在书写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时时进行逻辑统整和剪裁,所以导致和主题无关的“废话”越写越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训练自己有意识地对思考内容进行逻辑组织是必要的。

写作时组织思维层次的时机有两个:一是在写作当下随时进行检视与修正;二是写完后进行通篇检视。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介绍如何在这两个时机下进行思维层次的检视。

1.写作当下随时进行检视

思维层次的组织有两个检视重点:是否层层推进且不偏离主题、是否有层次变化,二者检视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分开讨论。

(1)是否层层推进且不偏离主题

一般说来,一篇组织严谨的文章通常具备三个基本要件:①文章架构完整;②叙述内容无论长短都应与段旨及文旨相关;③叙述必须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或延伸。

文章架构已在第四章提过,在此不多做赘述,仅就如何组织文章内容的部分进行讨论。

检视文章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写作时经常在心中用逻辑性的垂直思考概念提醒自己——每一句都要与前一句有关(除非前一句已总结上一个小标题);每一句都要呼应现在正在讨论的“主要概念”;每一句都不偏离“中心主题”。如果能做到在心中时时自我提醒这三件事,文章的切题及叙述,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2)是否有层次变化

所谓的层次变化,这里指的是能否在叙述中变换不同的书写策略,让文章更平易近人或更具有深度。

大体上来说,在阅读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时,我们会希望看到具体事件、他人现身说法或亲身体验等例证来证明此篇文章可信;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我们则会渴望从其中得到一些反省、感动、美感体验等,借着这些抽象感受,我们更容易有共感共鸣。

阅读时如此,写作时亦然。在写作时,我们得谨记自己在阅读时的心态,学习在文章中放入这些“己所欲”的心思,让“事、理”相辅相成。(由于“事”多属于具体人事物,“理”则属于抽象概念,故有部分人亦称理为“虚”,称事为“实”,意义相同。)

写作时,只要时时用上面两张思维导图来自我提醒:“以事例支持道理,从事件推出想法”,这样文章就会有层次的变化,不至于落入空泛说理或平面叙事的单一层次中。

2.写完后进行整体检视

除了在写作时自我提醒外,写完文章后,也可用思维导图再次进行思考组织的检视。检视的方式也很容易,运用在第四章中学会的拆解文章架构的技巧,将文章进行拆解分类后,先检验每一个主干是否都从中心主题出发,再以垂直思考的概念进行逻辑检视,检验文章叙述是否合乎层层递进、不离主题的原则。如此一来,即可轻易辨识出论点的逻辑组织是否严谨。以下就以实际例子说明。

【范例】麻木不仁 (梁容菁)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四个字,然后深深觉得:第一个将“麻木”与“不仁”合并使用的人,真是个天才!因为对所知所见失去了感应力,自然也就对他人的苦难缺乏了仁心。

大概是人潮比较多的关系,每个大的搭车点,总会零散地聚集着一些卖花、卖口香糖、卖彩券等,身上强烈散发出“生活苦难”气息的人,于是,每一回搭车,就成了良心争夺战。买?不买?买了用不着,不买又觉得有愧于良心。多数时候,我就如多数人一般,罔若未闻地与这些人擦身而过,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每一回我都得被良心鞭挞一番。

那为什么不停下来?我也不知道。我想起多年前师大卖花老伯的新闻。上新闻的那年,老伯已经89岁了,如此高龄却还得背负着抚养曾孙的责任,当年老伯背着、抱着花束,沿街叫卖的情形吸引了师大学生的注意,一群善良的学生设法在师大夜市中替他找了个摊位,那一阵子,买花的人潮不少,老伯的花车每天都是满满的花束、川流的人潮。买过几次花,但经验却不全都是愉快的,总觉得老伯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善,但念着他的辛劳,每隔一阵子我总会光顾。

后来,研究所毕业,回去的次数少了,在某个冬夜,我又走至老伯的摊位,摊位仍在,令我吃惊的是老伯的花车,只有零零落落的花束懒懒地立在车上,数量挤不满车身的一半,更叫人惊心的是:这些花皆憔悴萎靡,花瓣都发出垂垂将矣的呻吟!我吃惊了,也犹豫了,不知道这样可怜的花朵究竟该不该买,但还是抽出了一束百合,询问价钱,事实上我仍记得之前百合从50元涨到100元,再涨到150,但数量和质量却每况愈下的经验。我是准备付那150元的,即使知道不合理。

出乎意料,老伯说:“50元。”

有点惊讶,但还是掏出100元。更惊讶的是,老伯启口了:“再买一束好不好?”这句话不像是商量,倒像是恳求,出自一个本该颐养天年却仍被迫挣扎求生的老人。

我点点头,又抽出一束玫瑰花,我记得玫瑰花是少数在老伯生意兴隆时价格仍维持50元的花种。

“100元。”涨价了!唉!为什么我总是算计错误?我只好再掏出钱来。

离开了摊位,那和主人一样凄冷衰败的花车仍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

然后,在某一天,摊位静静消失在师大夜市熙来攘往的繁华里……

在多年后的某间教室里,我与学生们讨论起这样一个老伯、这样一个摊位、这样一个盛衰如此鲜明的故事。

早已记不清孩子们听完故事后七嘴八舌的心得分享是什么,却一直记得回**在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那声音在说:那是因为,大家习惯了。

因为习惯,所以麻木。从前从捷运站走到师大,沿路可以看到老伯卖的玫瑰花被放在门口的花瓶里,每一朵都含着笑、都润着水,都迎着朝阳恣意绽放它的美丽。这些美景早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门口不再有着花瓶、不再有着灿笑花朵、仿佛正木着脸的紧闭屋宇,还有一群群漠然经过花车边缘的身影。麻木不仁了,不是吗?我记得当时自己告诉孩子,别忘了随时保持心的柔软,别忘了随时感应到世间的苦难。

我没告诉他们的是,在好多好多年前,某间高中的教室里,有一双专注的眼,熠熠地望着讲台上年约半百的女老师,那时,女老师正认真地告诉她的学生:“莫忘初心!”

接着,我们就来进行检视:

步骤1.根据文章内容,画出简易的文章架构思维导图。

步骤2.检查各主干是否皆与中心主题相关。

“起”是释题;“承1”和“承2”是根据起举证帮助主题;“转”是从例证转入领悟与传承;“合”则是做总结及从题目反面提出正向展望。各主干均未偏离中心主题。

步骤3.用垂直思考的概念进行逻辑检视,删去冗词赘句。

针对各段落进行细部检视。此篇文章“承2”事件叙述最长,故我们以“承2”作为检视范例:

如果把“承2”的思维导图再画仔细一点,可以发现生意兴隆的部分,作者除了提到花束和人潮的盛景外,还插叙了自身不愉快的购买经验;而生意转淡的部分,则用花的零落稀少带出昔盛今衰的景况,并加入今昔购买过程中对价格的困惑及些许的不满。

以垂直思考进行检验时,我们从末端的支干往回推,如此便可清楚看出各类信息是否层层递进、是否响应主干、是否合乎主题要求。

“满满的花束”“川流的人潮”→生意兴隆→卖花老伯的故事→暗伏人们最终麻木不仁的结局→响应“麻木不仁”的核心主题。这两个支干叙述都没有问题。

“作者不愉快的购买经验”→生意兴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和前一层要叙述的主题已无密切相关,如果再以此对应到“麻木不仁”的核心主题,就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不必要的。

“花零落稀少”→生意转淡→卖花老伯的故事→人们已麻木不仁。此部分的叙述亦无问题。

“作者对价钱浮动的困惑”→生意转淡。这个支干叙述与上一阶层及核心主题所要表述的内容亦无关联,所以也应删去。

步骤4.检验文章呼应关系,确定文章架构的完整。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找出文章的网状脉络关系,以确定文章论点是否彼此呼应且被完整处理。

步骤5.修改文章。

最后,针对前面的检视结果,对文章进行修改。

【修改版】麻木不仁? (梁容菁)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四个字,然后深深觉得:第一个将“麻木”与“不仁”合并使用的人,真是个天才!因为对所知所见失去了感应力,自然也就对他人的苦难缺乏了仁心。

大概是人潮比较多的关系,每个大的搭车点,总会零散地聚集着一些卖花、卖口香糖、卖彩券等,身上强烈散发出“生活苦难”气息的人,于是,每一回搭车,就成了良心争夺战。买?不买?买了用不着,不买又觉得有愧于良心。多数时候,我就如多数人一般,罔若未闻地与这些人擦身而过,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每一回我都得被良心鞭挞一番。

那为什么不停下来?我也不知道。我想起多年前师大卖花老伯的新闻。上新闻的那年,老伯已经89岁了,如此高龄却还得背负着抚养曾孙的责任,当年老伯背着、抱着花束,沿街叫卖的情形吸引了师大学生的注意,一群善良的学生设法在师大夜市中替他找了个摊位,那一阵子,买花的人潮不少,老伯的花车每天都是满满的花束、川流的人潮。那时,因为研究所的关系常回学校,所以每隔一阵子我总会光顾老伯的小花车。

后来,研究所毕业,回去的次数少了,在某个冬夜,我又走至老伯的摊位,摊位仍在,令我吃惊的是老伯的花车,只有零零落落的花束懒懒地立在车上,数量挤不满车身的一半,更叫人惊心的是:这些花皆憔悴萎靡,花瓣都发出垂垂将矣的呻吟!我吃惊了,也犹豫了,不知道这样可怜的花朵究竟该不该买,但还是抽出了一束百合,询问价钱,事实上我仍记得之前百合从50元涨到100元,再涨到150元。

出乎意料,老伯说:“50元。”

有点惊讶,但还是掏出100元。更惊讶的是,老伯启口了:“再买一束好不好?”这句话不像是商量,倒像是恳求,出自一个本该颐养天年却仍被迫挣扎求生的老人。

我点点头,又抽起出一束玫瑰花。

离开了摊位,那和主人一样凄冷衰败的花车仍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

然后,在某一天,摊位静静消失在师大夜市熙来攘往的繁华里……

在多年后的某间教室里,我与学生们讨论起这样一个老伯、这样一个摊位、这样一个盛衰如此鲜明的故事。

早已记不清孩子们听完故事后七嘴八舌的心得分享是什么,却一直记得回**在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那声音在说:那是因为,大家习惯了。

因为习惯,所以麻木。从前从捷运站走到师大,沿路可以看到老伯卖的玫瑰花被放在门口的花瓶里,每一朵都含着笑、都润着水,都迎着朝阳恣意绽放它们的美丽。这些美景早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门口不再有着花瓶、不再有着灿笑花朵、仿佛正木着脸的紧闭屋宇,还有一群群漠然经过花车边缘的身影。麻木不仁了,不是吗?我记得当时自己告诉孩子,别忘了随时保持心的柔软,别忘了随时感应到世间的苦难。

我没告诉他们的是,在好多好多年前,某间高中的教室里,有一双专注的眼,熠熠地望着讲台上年约半百的女老师,那时,女老师正认真地告诉她的学生:“莫忘初心!”

标示黄色的部分是修改过的,不合主题的内容,都已被删去或极力精简,通过这样的修改,逻辑组织会更严密。

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是限时写作,不可能等文章完成再做删改,所以写作者应该平常就培养出前面所提到的,在心中进行自我检视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不需要画出思维导图,写作者也能写出一篇逻辑严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