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下册(1 / 1)

十五从军征

[朝代]汉朝

诗题是后人所加。“十五”点明从军时间之早,暗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有点明主题的作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到了八十岁才回家。路上遇到一个乡里的人,(我问他):“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去(那边)是你家,(如今已是)长满松柏,里面有许多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拿来做饭,摘下葵叶拿来煮汤做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都做熟了,却不知道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在我的衣服上。

绘者:陈虹宇

这张导图的中心图是一个老翁在破旧的房屋前,看着杂草丛生的后院和废弃多年的水井。我把这首诗分为四个部分:军旅、归途、家中和心境。

第一个部分是军旅生涯。大纲主干画了三面旗帜,上面写了天地人,因为在古代的战争中,最讲究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八十”与“十五”是并列关系,相对照。突出其“从军”时间之久;“得归”和“从军”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家。“八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

第二个部分是归家途中。这里“途中”两个字进行了艺术化处理。“途”那一点是一个指南针,“中”字则是池塘上的木桥。每一个归家的游子内心应该都是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写的那样:“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是这位老翁,当他在路上问起家人的近况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松柏旁的一片墓地,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第三个部分是回到家中,这四幅图分别代表的是一只兔子从墙角的洞进出;鸡则在梁上飞;中庭长出旅谷,老翁用来做饭;井上长出葵菜,老翁用来做羹。“兔”和“雉”均系动物,一从“狗窦”入,一在“梁上飞”;“旅谷”“旅葵”均系未经播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一在“井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构成了一幅悲凉图画。这几句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翁心中的悲哀。

第四部分是老翁的心境。他出门向东看,眼泪落在他的衣服上。描写老翁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恸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张导图的结构和布局是完全按照原文的逻辑顺序来绘制的,便于理解与记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朝代]唐朝

“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将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北风卷席大地吹折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飞大雪,忽然好像一夜间春风吹来,成千上万树的梨花盛开。雪花飘入珠帘沾湿帐幕,狐皮大衣不暖和,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穿上,沙漠纵横交错结成百丈坚冰,阴云暗淡,万里凝滞。在主将的营帐中摆酒宴请回京的人,演奏起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黄昏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北风吹扯,红旗却冻凝不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离去,临行时大雪铺满天山的道路。山势回环,道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下马走过的印迹。

绘者:王丹

全诗以雪为线,思路清晰,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重在送别,但全诗自始至终没有脱离咏雪,诗人分别在送别之前、饯别之时、送别之时、送别之后都提到了雪。一切都围绕着雪,条理清晰。

我在画中心图时,把作者塞外雪天送武判官的场景描绘了出来,穿蓝色衣服的是作者,他作揖送别骑着马的友人。

此诗篇全文共九句话,全文意在描绘送别场景,且更以雪天严寒的描写而出名,根据这些内容我把全诗分为四个部分来绘制导图。

第一部分:雪美。一、二句诗词描绘雪景之美,尤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家喻户晓,比喻的方式使诗词画面感十足,因此在导图上,春风、梨花和树全部以小图的形式进行表述。以春花喻冬雪,那一片雪后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

第二部分:严寒。是诗词的三、四、五句,都在描写严寒冷酷的环境,提炼出三个表示恶劣环境的“冷”“苦”“冻”辅助记忆。先用散入一词把视线从户外转移到军中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接着写出一系列表现雪天奇寒情形的细节。“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从侧面描绘出边塞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由咏雪过渡到送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瀚海指的是沙漠,所以画了沙漠中的仙人掌,加深印象。这里由帐内又写到帐外,展示了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第三部分:宴饮。诗词的六七句,一句描写帐内设宴送别,一句描写帐外景物,利用地点的变化来理解。

第四部分:送别。是诗词的最后两句,是真正的送别之景,一“送”一“望”也展示了两人的深厚情谊。“不见(一个叉号和眼睛)”隐现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的情态,“空留”包含了作者惜别怅惘的感情。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过”是路过、经过的意思。零丁洋即“伶仃洋”,在今广东珠江口外。诗人被元军所俘虏,曾路过此地,写下此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回想我早年历尽辛苦,遇到朝廷选拔,由科举入仕,如今抗元战事渐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絮,我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当年兵败,经惶恐滩撤离时对艰难的时局忧惧不安,如今被俘,路过零丁洋,不禁感叹自己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我要为朝廷捐躯,留下一颗忠心永垂史册。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的中心图以一幅展开的过零丁洋的手卷为背景,文天祥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分为四个部分来绘制,详细如下。

第一部分首联回顾经历,艰苦的生活从读书做官开始,“起一经”,一部经书引起,他参加科举考试因通晓经义被钦点为状元,从此步入仕途,不断地遭逢艰难险阻。用两只“戈”来表示兵力微薄,四周星本意是四年,这里用了谐音,便于记忆他用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第二部分颔联写家国命运,在山上画了裂缝表示“山河破碎”,柳絮在风中飞,写出了不可挽回的败局。写着身世的一张纸代表个人,一个小球沉在水底,一个小球浮在水面,借以表达他一生浮沉。“雨打萍”就是他政治生涯的写照。

第三部分颈联抒发心情,画个沙滩,立个牌子“惶恐”来表示这是个地名,用嘴巴和声音表示“说”。第二个“惶恐”是惊恐、害怕,画了一个官员害怕的图画表示。第一个“零丁”是地名零丁洋,因而画一片大海,写了零丁二字。第二个“零丁”是孤苦伶仃的意思,画的是一个人孤独无助的样子。

第四部分尾联以死明志,画了两个人从小到老的过程以表达“人生”,把死字用红笔圈住,画一条线表示“无死。”借一颗红色的心表示“丹心”,表示赤诚的心。“照汗青”的“照”用一束光表示,“汗青”指史册,用一本线装书表示。这首诗把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朝代]北宋

渔家傲,词牌名。秋思,题目。“秋”点明季节,“思”指忧思之情。“秋思”的意思是将士在边塞肃杀的秋季思乡忧国。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中原的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边塞特有的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声纷纷响起,崇山峻岭之间,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羌管声多么悠扬,月光映照,繁霜满地,远征的人们难以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征人流下热泪。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的中心图是西北边境的一座城池,落日、狼烟和紧闭的城门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氛围。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边地悲凉奇异的景色。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用灰色的城墙表示,“秋来”则用一片黄色的树叶表示。山水指代“风景”。“衡阳雁去无留意”,是指大雁飞往衡阳的回雁峰,一点留恋之意也没有。东南西北的箭头代表“四面”,胡地的乐器画出了“边声”,再加上一只号角发出的声音画出了“四面边声连角起”的北疆声响。“千嶂里”用连绵起伏的峰峦表示。用烽火台上升起的狼烟、落日、城门紧闭表示“长烟落日孤城闭”,隐隐地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阕抒情,一只酒杯表示“浊酒一杯”,5000公里的界碑寓意“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山”指的是前线,“勒”指的是“刻石记功”,画红×在写着功绩的石碑上表示“未勒”。“归无计”是士兵无法回家而叹气。一只羌笛上画有音符表示“羌管悠悠”,一个人半夜还在地上徘徊表示“人不寐”。头发斑白的将军和流泪的年老士兵表示“将军白发征夫泪”。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将士们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们思乡的苦闷和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今山东诸城。出猎,外出打猎。题目交代了词作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缘起。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老夫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举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裘,率领很多骑马的随从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襟还很开阔,胆气还很豪壮。鬓角稍白,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敌人。

绘者:许家瑜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是苏轼骑着骏马意气风发出猎时的形象,他的左手牵着一只黄色的猎犬,右臂架着捕猎的苍鹰。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出猎”场面,大纲主干用一张弓来表示,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说的是“我年纪不轻,但还想显示少年人的豪情”,画了一位“老人”,一位“少年”,以凸显“老夫”不老,偏要发“少年”的狂劲。“左牵黄,右擎苍”中“黄”是一只黄色的狗,“苍”是一只苍鹰。“右擎苍”用一只苍鹰落在肩膀上来表达。“锦帽貂裘”,画了一顶帽子,是苏轼常戴帽子的样子。还画了一件裘皮大衣。“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为一骑,所以画了一个人骑马。在山坡上画了灰色的烟雾,表示“卷平冈”即像一阵风卷过平原山冈。“为报”是为我通报的意思。“倾城”是全城人,这里用“城墙”来代表。用头戴宋朝官帽的官员来代表“太守”。用弓箭和老虎的头表示“亲射虎”,“孙郎”是孙权,用帝王头像表示。

下阕向朝廷“请战”,大纲主干是射出的箭的艺术化。“酒酣胸胆尚开张”,用“酒壶”代表酒,“胆囊”代表胆。用商店开门营业的“开张”谐音记忆“开张”。用老人“两鬓斑白”直观展示“鬓微霜”。“持节云中”画了一个使臣拿着符节来到云中。一个日历,打了个问号来表示“何日”。“冯唐”的图像和去云中的人物图像是同一个人。这两句话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因而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冯唐。冯唐来做什么?赦免因小过错被削职的良将魏尚,继续担任云中郡守。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有机会可以到边防御敌。“会挽雕弓如满月”,把雕花的良弓拉得像圆月一样。“西北望”画了一只眼睛看向西北方向的箭头。“天狼”是天狼星,指代外来侵略。一支箭射向天狼星,简洁明了地画出了这句诗的意思。这首词把打猎习武和保家卫国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是辛弃疾的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寄给好友陈亮的抒发抗金壮志的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忆起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都吹响了号角。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悲壮粗犷的军乐,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收复北方失地的宏图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

绘者:许家瑜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是一位忠勇的将军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的情形。词的上阕写的是“军旅生活”,大纲主干涂上了迷彩绿突出主题特点。用酒壶和头晕的图像来表示喝醉,油灯和宝剑表示“醉里挑灯看剑”。用云朵和Z表示梦,几个帐篷表示“连营”。“八百里”是一头牛的名称,“分”指的是分肉,“麾下”指的是部下,“炙”原意是烤肉,分烤肉给部下。“五十弦”是一种胡地的乐器。“翻”是弹奏的意思。“塞外声”用边塞和乐曲表示。“沙场”是点兵场,“秋”用黄色的树叶表示。“点兵”就是主将站在台上检阅准备出征。

下阕写战斗场面。“的卢”是名马,马长了翅膀来表示“飞快”,“马作的卢飞快”就是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奔。“霹雳”用闪电来表示,“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君王”用皇帝的王冠来代表,“天下事”用地图表示。这里是说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一个小人拿着旗子表示“赢得”,南宋奖牌表示“生前”名,南宋史册周围的光芒表示彪炳史册即“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用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表示。最后这一句是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南乡子”是词牌名。京口在今江苏镇江,曾是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有怀”点明这首词是怀古之作,实为借古喻今。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只有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当年孙权年轻时就统帅千军万马,(他)占据东南,(与敌人)不停地征战。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生个儿子应当像孙权那样。

绘者:董新秀

这是一幅从记忆角度来绘制的思维导图。中心图主要画的是辛弃疾在仰天思考,仿佛进入了梦境,觉得自己也会像仲谋一样冲杀在战场,体现他的报国之心。

因为这幅导图的目的是记忆,所以将整首词的结构分析出来,提炼一个最便于记忆的词来做主干关键词。作者辛弃疾通过层层递进的三连问去升华自己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无奈,作者还将寄语点缀在文末,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他在万般无奈中更想突出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寄托。所以导图中直接将一问、二问、三问、结语作为主干关键词。

第一、二部分均根据原文设问的内容进行划分,一问一答。

第三部分的顺序是先忆仲谋英雄事,后问天下谁才能与之成为敌手?再答,刘备和曹操。

第四部分最后一句是作者寄希望于未来,望后代子孙都如仲谋一样英勇。

满江红·小住京华

[作者]秋瑾 [朝代]清朝

满江红,词牌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到京不久,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今生我虽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谁能懂得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绘者:刘梅艳

这张导图的中心图选用了秋瑾的经典形象:手戴黑色皮手套,手握锋利的刀刃。

我将这首词分为三个部分:忆、忧、叹,在图像语言的表达上分别加入了情绪色彩,让大家更好地记忆这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忆。忆是回忆当年,主要分为地点、时令、思乡、心声。其中在思乡的部分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在回顾的部分,在八年的关键词上面画了一个红“囍”,是表达秋瑾八年的婚姻生活。

第二部分:忧。忧是忧国忧民,主要分了三个方面,心理矛盾、为人心态、心怀壮志。其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用了合并同类项,把“男儿”提取出来,由男儿发散出两个分支“列”和“烈”。

第三部分:叹。秋瑾发出的感叹,感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红尘觅知音,一个青衫湿。“知音”这个关键词用知了唱歌的图像代替。“青衫”和“湿”用了相同的颜色来表示泪水打湿了青衫。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朝

“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是古关口名,在今陕西潼关东北,自古为军事要地。“怀古”点明这首散曲是怀古之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峰像是在这里集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外面有黄河,里面有华山,潼关地势险要。遥望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昔日的万间宫殿都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绘者:刘梅艳

这张导图的中心图画了年事已高、爱民如子的诗人张养浩应召前往关中救灾。

这首曲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写景、怀古和议论。

第一部分:写景。用了三个动词:聚、怒、路,它们同属于并列关系,其中,路是动词,表示途经潼关。

第二部分:怀古。“望西都,意踌躇”,它们属于依次递进的关系,“望”用望远镜表达,“西都”指的是长安,也在图像中体现出来。“意”这个关键词表示心潮澎湃,所以用艺术字表达,把意下面的“心”画成了心电图。在怀古部分,秦汉指的是秦汉遗址,画了一个立碑表达。

第三部分:议论。分别从兴和亡两方面表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后面都是关键词“百姓苦”,但是表达的景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用了不同的图像语言来表达“百姓苦”。国家兴盛,百姓苦,是因为国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第一个百姓苦,画了一个老百姓肩膀挑着重重的石头担子,担子上写着“苦”。第二个百姓苦,画了衣衫褴褛的妈妈抱着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婴儿,身旁燃烧的车轮和倒了的旗帜表示国家在战争中灭亡,妈妈抱着孩子无家可归,叹气“苦”。国家灭亡,百姓苦,是因为国家在战争中灭亡,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定风波,词牌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喉咙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谁会害怕?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露出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的时候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绘者:沈海亚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中心图中三人,前一人一手握竹杖,一手提布鞋,赤着脚开怀大笑;后两人衣袖遮头,狂奔不已,满脸苦愁,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词人性情洒脱、超脱从容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是一幅赏析导图,分别从简介、内容、主旨、特点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简介。主干上画有一个鲜亮的“话筒”,实为绘制者对词人虽遭“乌台诗案”牵连贬于黄州,却表现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的赞誉。

第二部分:内容。主干以“卷轴”配图,有洋洋洒洒,详尽叙述之意。分别从文章结构“小序”“上阕”“下阕”三方面剖析。“小序”里介绍了此作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缘由。上阕和下阕又从“景”和“情”两方面赏析。上阕主要写冒雨漫步,抒写徐行的心情。“穿林打叶”的雨骤风狂和“吟啸徐行”的悠然惬意,传达出词人那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下阕主要写酒醒天晴,心境旷达,超然洒脱。一个“吹(风吹图)”字,一个“迎”字,更是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第三部分:主旨。主干配有“圣旨”的简笔画,既有记忆之便,又有文章提纲挈领之意。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第四部分:特点。主干上用“基因链”配图,凸显文章写作手法的巧妙。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被词人巧妙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的。似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词人内心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竹杖芒鞋”和“一蓑烟雨”,客观上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我更爱这竹杖和芒鞋,它们比皂靴和宝马更轻便、更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人又是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用来完成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朝

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事却总是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雨后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化作渔歌在夜半响起。

绘者:邱月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登小阁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也体现出了写作地点——小阁。

这是一幅以记忆为主而绘制的思维导图。总共分为三部分:回忆、伤感、心境。

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以“忆”字领起,既照应题目,又引出对旧游的回忆。大纲主干后面分为三个内容分支,分别交代了地点、人物和场景。地点用导航定位图标表示,人物是英雄豪杰,所以画了许多人。长沟流月、杏花、吹笛都用图像来表示,组成了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画面,将其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借杏花疏影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表现了作者当年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嬉闹的欢乐情形。

第二部分:伤感。作者曾遭谪贬,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内容分支上“二十余年”用“二十+”表示,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作者穿官服的样子。忆起残酷的往昔很自然会有一场噩梦的感触。

第三部分:心境。“闲登小阁看新晴”这句点题,点明了作词的心境。“小阁”“看”都用图像体现。“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回忆之事与当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中的“三更”是午夜十一点至一点,用一个月亮和指向十二点多的闹钟图像表示,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词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怎么办呢?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要砍去月中婀娜婆娑的桂树,人们说,这样月亮会向人间洒下更多的清辉。

绘者:伍锡娟

此词通过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下面这张思维导图是从赏析和记忆的角度来绘制的。

首先,通读全词,了解词文的主要内容,明确中心主题。据词题,此词当作于中秋之夜,为词人在建康城中赠友吕叔潜之作。中心图使用了建康城的城墙和城楼上空高悬的满月表明地点和时间来点题。

根据词文内容,按照一般学习的思路,先概述后详解,从简析、词的上阕、下阕分别来学习。

第一条大纲主干先对整首词的背景知识做简要了解和赏析,包括词牌、作者和创作背景三个方面的内容:1.这首词词牌太常引,又名《太清引》。又因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所以又名《腊前梅》。2.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被称为词中之龙,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画图时并称直接用“+”表示。3.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作于中秋之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奏议,力主抗金,收复中原。词中所赋对象吕叔潜,名大虬,应该是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在建议不被人理睬、阴暗的政治环境中壮志难酬的矛盾之下,词人只能以词会友来抒发自己的心愿。这一部分可以分别提炼出“时”“地”“任”“境”“人”“情”六个关键词,其中“多次上书奏议无果”可以用一本被批了红叉的奏折表示。

第二条大纲主干是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秋影”“飞镜”都是对月亮的描述,作为同一层级词性相同便于联想记忆。作者由月亮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于是拿起酒杯问月宫中的嫦娥仙子:白发日多、欺我功业无成,如何是好?这里化用了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把酒问”为方便记忆可以转换成手持酒杯的图像,用对话框引出的问号代表“问”,“欺人奈何”中把奈何提前,用问号来表示。

第三条大纲主干是词的下阕,作者大胆想象,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据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这里化用了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句意,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乘”“斫”两个动词同一层级并列,都是作者想象中的事情:乘风看山河,砍去月中桂。“去”和“看”也是同级别属性相同,“风”“好”“直下”分别用相应的图标表示进行简化。“人道是”进行了图像化处理,用三个逐渐增大的“+”代表清光逐渐增多。

画完了整幅导图之后,可以在关键的、容易被遗忘的地方添加小图标帮助记忆。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朝

浣溪沙,词牌名。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叫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情境呢?一抹烟霞,袅然升起,飘**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半竿残阳,而关城依旧。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绘者:沈海亚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性德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途中所作。中心图以卷轴作为背景,正是凸显题目。

四条主干分别是简介、内容、手法和好词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简介。对于纳兰性德,绘制者从他的字、朝代、著作和众人的评价,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内容。词作内容,绘制者抓住前句“身向云山那畔行”,中间两句“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和末尾句“古今幽恨几时平”进行赏析。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这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而“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第三部分:手法。整首词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词作中好词颇多。这些词语都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涼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兼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荒凉。

南安军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南安,今江西大余。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我经过梅岭的南北路口,凄风冷雨打湿了征衣。越过梅岭还有谁与我同路?回家却是这样(成为囚徒)回到家乡!饿死确实是我的志愿,梦里就可以做采薇的事了。

绘者:丁姿

这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写自己被俘后押解途中经过家乡的思想感受,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表达了自己准备以死报国、取义成仁的心愿。

这张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一个戴着枷锁的人物形象映入眼帘,一旁的枯树枝尽显凄凉,整幅导图传递出了悲苦和痛惜之情。

全诗分为四部分:地点、景色、心情和态度,整篇诗文略写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城郭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惜之情,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采薇”之义的心愿。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地点。主干上画了个定位的图标,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第二部分:景色。主干上画了一个风景画,在行程中,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打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第三部分:心情。主干上的心情二字,归纳出了这次行程中,作者的悲苦和痛惜之情。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同时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悲苦之情激**起来。其中第二个“归”字,画了只小乌龟表示,突出重点,加深记忆。“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突出作者对城郭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惜之情。

第四部分:态度。最后一个主干,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别云间

[作者]夏完淳 [朝代]明朝

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三年来,为抗清四处漂泊,今天兵败被俘身陷牢房。无限美好的山河流下了泪水,谁还敢说天地宽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中犯难。等到英雄归来的那一日,灵旗在空中看故乡山河。

绘者:丁姿

这是明代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夏完淳的一首绝命诗,全诗追叙作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表现了作者誓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人物的告别之情涌现出来,对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

整幅导图分为三个部分:叙事、抒情、明志。作者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尾联明志,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鲜明地昭示出作者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叙事。主干上画了纸笔的图像,这一部分是作者的自叙,首句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做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第二部分:抒情。主干画了一个竖琴,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依恋不舍之情。“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壮志难酬,复明理想终成泡影,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而自己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第三部分:明志主干画了飘起的气球,气球上写的是梦想,代表诗人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炼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

山坡羊·骊山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代

山坡羊,曲牌名。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景如今在哪儿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流回环曲折。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周、齐、秦、汉、楚等国家,战胜了的,都变成了尘土;战败了的,也都变成了尘土。

绘者:许家瑜

这首散曲写作者从骊山上四顾,回忆当年的秦朝宫殿,目睹现在的情景,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因荒**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因此,这幅导图的中心图是诗人登上骊山,眺望远处景象,想起了阿房宫被毁后一片废墟的破败场景。

第一部分:叙事。写诗人登上“骊山”,画了一个小人儿,站在山顶。“四顾”意思是向四面看,用向四面八方发散的箭头表示。“阿房一炬”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的阿房宫来表示。“奢侈”用金银珠宝来表示,用云朵框表示“当时”,即过去。“何处”用问号和定位图标表示。

第二部分:写景。“只见”用一只眼睛表示,黄土地上稀疏的荒草表示“草萧疏”,用回环曲折的溪流代表“水萦纡”,主要使用场景图像加强记忆。用遗书上一个眼睛发红的小人表示“遗恨”,烟雾弥漫的树林表示“迷烟树”,这句话含有讽刺意味,是说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第三部分:感慨。城墙上飘飞的旗子上写着“周”“齐”“秦”“汉”“楚”,代表相应的国家,最后的结局就是不管是“赢”(手势加上英文单词win),还是“输”(手势加上英文单词lose),都变作了“土”,画了一个小土堆,上面立了一个牌子。借以表达都回归大地,变成泥土。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悟,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功过成败到最后终成一片尘土的结局。

朝天子·咏喇叭

[作者]王磐 [朝代]明朝

山坡羊,曲牌名。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喇叭、唢呐,虽然吹的曲子短小,却声音响亮。官府的船来来往往,杂乱如麻,全靠你来抬高声望和社会地位。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去辨别什么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又吹伤了那一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绘者:许家瑜

作者借咏喇叭,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讽刺和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宦官的痛恨。这幅导图的中心图是一个满脸横肉,膘肥体壮,身着紫色衣衫,鼓起腮帮子吹唢呐的宦官,表现出他们作威作福的丑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个小人儿,一个是士兵,一片愁怨;一个是百姓,一脸恐惧。一大一小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部分:特征。写喇叭和唢呐的“特征”,曲调不长,声音响亮,音谱表示“曲儿”,10秒说明“小”,高频音波图表示“腔儿大”。暗讽本事小来头大的宦官。

第二部分:功用。画的是“功用”,喇叭和唢呐为官家所用,运河上豪华的“官船”来来往往,一堆混乱没有头绪的线条表示“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画了一个喇叭上面是向上的箭头,上面顶着一顶官帽。“声价”本应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说明喇叭的品格是卑下的,讽刺宦官装腔作势,声望和社会地位全靠喇叭来抬。所到之处怨声载道,士兵愁绪满怀,百姓惊慌失措。用放大镜表示“辨”,是辨别、分辨的意思。T表示true,“真”的意思;F表示false,“假”的意思。

第三部分:恶果。写“恶果”,用房子表示家,倒置的房子表示“吹翻了这家”,破败的房子表示“吹伤了那家”。土坑里只剩下一丁点儿水表示“水尽”,鹅扇动翅膀飞画出“鹅飞”的情境,表达出民穷财尽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