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生成熟的果实(1 / 1)

时间的果 黎戈 1392 字 8天前

周末的白天,我们一起看书,她温习功课,我备稿或练字。日渐西斜,太阳不那么晒的时候,我们去公园看刚开的白绣球花,辨识它们的名字:“泉鸟”绣球原来像琼花,紫玉簪也迎风含苞,长身玉立的花蕾娉娉婷婷,花微开,总是一种初沐朝阳的少女感的美,又比如“芙蓉初发”。下午浇过水的泥地,散发阴凉之气,我们吃着草莓甜筒回家,发现了我们都喜欢的那只三花猫,正蹲在树上,和它们聊几句……这是还没有逝去,就开始舍不得的幸福时光。

有时,我们一起看电影,通常是儿童口味的片子。这些年,看了多少动画片?不记得了。如果不是陪伴一个幼儿成长,我可能不会发现一个童心焕发的异次元世界:周末或寒暑假,端着刚从肯德基或“CoCo”买来的奶茶、椰椰乳、蓝莓圣代,我们急急小跑到电梯边,啊,已经迟到了,快点,灯光已然熄灭,只剩下脚边的引路脚灯,今天是看《彼得兔》,一只挤眼睛的兔子,正在屏幕上跳着脚,突来一声震天吼,把我们吓得几乎泼出可乐,在影影绰绰的剧情光影中,我们找到座位,把爆米花插在椅座的孔洞里,努力衔接上情节,皮皮轻声说电影里的画很生动,我说波特小姐日常也很注意细节观察和速写的画材积累,手上也有功夫,我心想:回家以后,一定要记得把那本《彼得兔的诞生》找给她看,里面有波特小姐自小在农场的写生,彼得兔的源头就在那里。

动画片的观影场地,总是充满了世俗的吵闹:旁边的一个爸爸,被稚气十足的剧情催眠了,又被轰然一声的特技音效给惊醒了,一脸无奈;后面的小朋友,咯咯咯笑个不停,妈妈努力想把乱窜的小朋友抓回座位——我不坐班,常在工作日看电影,有时,整个小影厅只我孑然一人。单人电影的静谧沉溺,和动画片小厅的兵荒马乱,这两个维度,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幸福。这简直是个隐喻。说到底,幸福不外乎来源于两点:自我实现和与他人建立温暖的链接。

做母亲,也许是我生命的一个功课。之前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对里面的一些话,我止于文字层面上的理解,一直到亲身做母亲之后,才真正地转为生动的体验:“人格的发展,会经历获取性、剥夺性、储藏性的阶段,最后,人格的发展会升华为生产性。生产性的人格,意味着成熟的爱的能力。”

原来,爱是一生成熟的果实。

我想,这是一个多途径的体验,肯定有一些人,是在其他路径上,获取了这个体验,但我是在做母亲这件事上才明白的:爱人是一件比爱己更幸福的事,而且无须回报:养儿无关防老(非交换)、不需独占(非剥夺性)、你对对方尽心付出,只是为了让她羽翼丰满,最后有能力离开自己,飞得越远越好(非储藏性)。

我感激她赐予我的,是“此刻”感,我开始慢慢能摸到时间真实的颗粒,我已经不想再回顾或寄望什么,此刻,就在此刻,置身于幸福之中,就可以了。

幸福并非一味地甜,话说幸福和痛苦,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像鸟与它翅膀下的风,没有经历过苦难,很难识得淡味之中的喜乐——类似于食谱中的糖盐常常并用,其实是以一味为重点,另一味做反衬和点睛之用。最近在读伊琳娜的回忆录,她妈妈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女友。她写道,灾难的年代过去之后,帕斯捷尔纳克又有了生活单纯充实、度日有序之感,“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他觉得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极其重要——“单纯充实,度日有序”,已经是饱经磨折、被白白耗掉壮年和创作精力的人最高的幸福。多么简单又珍贵的八个字。

看书时看到一段:“……过去求新求异,以为新意在日常之外,后来慢慢体悟,所谓新是藏在日常之中的,不变中的变才是新新不已的所在。我记着平实的、有趣的和来神的日常。从中培养自己的眼光。瓜棚豆架,草木虫鱼,锅盘碗盏……阳光从那些地方照过来,爬上我的案头,斑斑点点,充满喜感。”

夏日的早凉中,隔夜沉积的栀子花香里,我静静地坐着,沉浸在眼前的书页之中,再无那些芜杂的纠扰和龃龉的磨蚀,我的心,能切身感受到这些话的沁凉抚触,我的心潮微微起伏,与它回应着。

给皮皮买了蔡皋画的桃花源,我自己在看贝聿铭作品集,我说:“你知道学习最迷人的一点是什么?就是万宗同源,比如你手上的书,和我看的,看似毫不相干,其实有隐秘的联系。”我把美秀美术馆那页指给她看:“贝聿铭这个建筑的灵感,就来源于你手上那本桃花源:‘忽见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皮皮盯着那个隐约透光的长隧道看了一会儿,把《桃花源记》那段重新回味了一遍,笑说有趣。我又问:“桃花源是哪里发生的故事?你仔细看绘本,武陵人盛情招待渔夫,给他上了满满一桌菜,有一盘是湖南腊肉哎。”我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我又对她说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建筑师,造了一个小庙,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体式优美的建筑,其实这建筑里隐着一段日子的回忆,建筑师爱上了一个少女,他把她妙不可言的身体比例糅在这个建筑里,建筑不仅是精确计算建造出的实物,也是世界观和情感以及美学修养的体现。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古诗词,这是学校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总有一天,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爱过的人,都会化为你的精神血肉,美在你的体内流通增值,最后满溢而出。

她和我聊起刚刚考完的音乐期末考试,说有道题是问古琴是啥做的?小朋友说有人选了青铜,我说应该是桐木啊,所以,常有听音乐的小亭子或楼台都叫桐音馆什么的,有首诗是:“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这就是形容桐琴音色之美。我心想这首诗简直是玉质天成,每个字都那么玲珑剔透又毫无雕琢感,中国文字是多么美啊!

正在写稿,大脑突然空白,我问她:“有个词,是说个什么动物在奔跑,形容乱跑乱窜的词,是什么来着?”她想了下,说:“狼奔豕突?”我说对,小朋友不屑地说这个都不知道,我说妈妈确实印象模糊了,不知为不知,你给妈妈好好解释一下呗。

我想让她明白的是,学校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学习是个终身制的事情,要去享受它,因为学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只要你在学习,每天都在刷新自己和眼前的世界,未来也变得开阔可期。知识是平等的,没有谁站在高处。学历、名利、社会地位会给人虚荣心的满足,但不会给你内心的幸福感,只有真正自主性的学习,才可以。

我读了一段我喜欢的萨克斯医生给她听——萨克斯医生是一个所谓的“好奇心患者”,他对具体人事有极大兴趣,他本来是个化学爱好者,之所以改学医科,就是因为现代化学越来越抽象,他记录了很多异于常人的神经症患者的病例故事,他觉得他们是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萨克斯从小就热爱独立思考,他尤为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我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受教育,老师讲课我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我不能被动学习,我必须主动学习,为我自己学习,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想学的知识。我不是个好学生,但我是个好的学习者,在图书馆里,在书堆里漫游,自由选择想看的书,沿着那些让我着迷的小道,成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