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提示
※ SPO核心竞争力模型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 如何理解优选资本这个概念?
※ 核心竞争力属于战略,还是属于商业模式?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后天设计和构建的结果。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扩张和进化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找到能产生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这里先给它起个临时名字,叫作SPO核心竞争力模型,简称为SPO模型。
系统包括三个构成要件:组成要素、连接方式、功能或目标。三者缺一不可,各司其职,使系统稳定运行。通俗地说,功能或目标可以看作是系统的输出结果;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或称为系统的动因,而连接方式表明了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照系统三个构成要件,SPO模型输出核心竞争力,就是系统的功能或目标,因此,我们还应该探索其余两个构成要件:组成要素、连接方式。
前文说到,普哈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判断标准简称为“有市场、有顾客追随、有护城河”,同时三者也是SPO模型关于核心竞争力功能或目标的具体表达。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尝试逆向推导SPO模型的构成要素。“有市场”属于外部环境给予企业的机遇,这样溯源可以得到一个组成要素,叫作环境机遇。“有顾客追随”类似于T型商业模式的产品组合,这样又可以得到一个组成要素——产品组合。“有护城河”类似于T型商业模式资本范围中的核心能力与关键资源,并且它们都是优选的资本。我们从中再得到一个组成要素,称它为优选资本。至此,我们推导出SPO模型的三个组成要素:环境机遇、产品组合、优选资本。
SPO模型的组成要素具备了,至于组成要素之间如何连接,可以结合实践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完成。本节我们采用连接线条和系统反馈原理,先简单示意一下SPO模型,见图4-2-1。
图4-2-1 SPO核心竞争力模型示意图
实际上,SPO模型并不是以上过程推导出来的,而是笔者理论结合实践、灵感显现共同拟定出来的。经过反复推敲,笔者先设定了环境机遇、产品组合、优选资本三个组成要素,然后再用系统理论解释和以上所谓的逆向过程进行推导,其目的是给大家演示一个看似合理的逻辑过程。起初,笔者凭直觉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优选资本)、交易媒介物(产品组合)及外部机遇三者有密切关系,由此勾勒出由优选资本(Strengths)、产品组合(Product)、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三者组成的SPO核心竞争力模型,其中SPO取自三个组成要素的英文首字母。
由浅入深地理解SPO模型,优选资本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产品组合就是T型商业模式的产品组合,环境机遇可以近似于SWOT分析模型的环境机会。为了深入研究SPO模型,在此通过思考如下问题以抛砖引玉。
4.2.1 SPO模型与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SPO模型发源于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从系统构成看,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重点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功能和目标,SPO模型主要补充了SPO核心竞争力模型的组成要素及其连接方式。SPO模型为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及如何发挥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扩张及商业模式进化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实践落地的解决方案。
从战略视角看,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属于能力与资源学派,强调竞争优势内生论。而使用SPO模型构建核心竞争力,不仅依赖企业内部的优选资本,还与产品组合定位及外部环境机遇高度相关。从这个角度说,SPO模型将能力与资源学派、定位学派、环境学派三个战略学派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另外,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或物质体现,同时核心产品也是联系核心竞争力与最终产品的纽带。例如,本田公司的引擎就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割草机、摩托车、汽车等。在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中,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关系类似于零部件与最终设备的关系。而当今时代,由于更多企业属于服务类型或制造与服务混合类型,显然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这个“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产品”传导范式已经不能解释今天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扩张和进化。商业模式考察产品组合而不是单一产品,所以SPO模型不再强调“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或物质体现”,而是用优选资本近似地取代之。
SPO模型的三个组成要素优选资本、产品组合、环境机遇共同发挥系统性作用产生核心竞争力,其具体的反应过程和循环原理如下:产品组合的扩张与进化需要评估外部的环境机遇及内部的优选资本。当三者能够统一起来,产品组合就获得了沿着增长向量前进一次的机会。如果产品组合的扩张与进化成功了一次,核心竞争力就累积了一次。如果产品组合的扩张与进化所获得的成功远大于失败,核心竞争力获得了更多次的累积,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企业具有了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是在商业模式进化实践中形成的,依靠扩张与进化的成功次数和成功率来衡量,有一个较长期的累积过程。
每一次累积的核心竞争力,又作为输入量进入优选资本,不仅提升优选资本的实力,也增加了商业模式的竞争壁垒。由于累积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优选资本的实力,相应地也不断增强了判断和利用外部环境机遇的能力,提升产品组合沿着增长向量扩张与进化的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重要智力资本,通常也表现出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见图4-2-1。
在SPO模型中,如何确认产品组合的扩张与进化是否成功?可以用普哈核心竞争力理论给出的“有市场、有顾客追随、有护城河”三个检验标准进行判断。
4.2.2 核心竞争力属于战略理论还是商业模式理论?
核心竞争力原来属于战略理论,是能力与资源学派发展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分属两个不同的战略学派,但是笔者认为能力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多设学派而不能解决实践问题必定有弊无益,所以可以将它们归属为一个学派——能力与资源学派。
核心竞争力属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关键资源范畴,所以现在它应该主要属于商业模式理论。从T型商业模式视角来看,核心竞争力属于企业的重要资本,它为企业扩张和商业模式进化赋能或者说推动企业扩张和商业模式进化。根据SPO模型,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商业模式的产品组合和优选资本密切关联,并且动态来看过去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今天的优选资本。另外,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密切关联,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及发挥作用都是一个战略规划过程。在SPO模型中,属于战略范畴的环境机遇也是决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一个主要考量因素。
4.2.3 优选资本与核心竞争力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优选资本、产品组合、环境机遇SPO三个要素反复循环协同地发生增强反馈作用而生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它从上一个循环过程中回流到优选资本,然后参与下一次循环。通过这样的增强反馈,核心竞争力自身获得不断成长。核心竞争力的每一次跃迁式成长,都会增强企业优选资本的实力。例如:以引擎技术为核心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本田摩托车从日本市场得以拓展到北美及全球其他市场,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0%。本田摩托车的巨大成功,不仅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积累了更丰富强大的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及智力资本,而且引擎技术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也获得了跃迁式成长,又能极大地促进本田汽车业务的连续成功。优选资本比核心竞争力的范畴更大、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重要的智力资本,也涵盖一些关键的物质资本及特定时点上的货币资本;不仅包括过去的核心竞争力,也面向未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2.4 如何确认企业的优选资本、产品组合的增长向量及把握外部环境机遇?
在企业进入扩张发展期,商业模式也在迭代进化。对于构造核心竞争力来说,因为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增效应,所以通常来说优选资本的核心内容是智力资本,其次是货币资本,最后是物质资本。进一步就优选资本中智力资本的构成来说,一般来说组织资本比重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最后是关系资本。优选资本的具体组成结构,要结合行业特色、环境机遇和商业模式中产品组合的特点而定。
产品组合的增长向量属于产品战略规划的重点内容,指的是产品组合的发展规划,即从现有产品与市场组合向未来产品与市场组合移动的方向。一般来说,严重偏离增长向量不利于构建核心竞争力。考虑到环境不确性越来越大,增长向量只能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产品组合的进化方向。
环境机遇需要通过行业研究判定,常常采用五力模型、SWOT等分析工具。
在SPO模型中,优选资本、产品组合、环境机遇三者缺一不可,并且三者必须相互匹配、有效连接,形成“三点一线”,才能涌现出系统结构下的协同效应,才能最大效能地构造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