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芯片研制/“互联网+咖啡”/网上买菜:为什么不容易成功?(1 / 1)

重点提示

※ 以创造模式分析,高端芯片研制的难点及瓶颈在哪里?

※ 为什么说“互联网+咖啡”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 网上买菜有哪些赢利困境?

在中国,获利丰厚的行业机会愈来愈少,而创业投资的热情继续高涨,因此从业者必然要面对“利润稀疏”困境。从T型商业模式看,“卡脖子”的高端产品研制,瓶颈在创造模式,导致企业利润稀疏,是因为它需要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营销模式的“利润稀疏”是指大家都在同质化竞争,变换花样搞纯营销,而找不到吸引目标客户的独特价值主张。资本模式的“利润稀疏”是指创业项目的赢利机制很难成立,只能依靠资本维持创业——能融到资,创业继续;融不到资,创业停止!

案例1:完全自主地进行高端芯片研制靠谱吗?

中兴、华为接连遭遇美国芯片“断供”,让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这一难题凸显出来。怎么解决这个产业瓶颈呢?不仅千万群众纷纷给出了参差不齐的各种建议,而且知名院士、经济学家也积极公开发言,希望能给芯片研制指出一条明路。

分析问题要有一个模型,模型中隐含一个系统,而系统是由要素、连接、功能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的。T型商业模式的定位图符合这样一个模型。

从三端定位分析,2018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近3100亿美元,约为石油进口总额的1.3倍,我们作为目标客户都被限购或禁运,所以高端芯片产品的营销模式不存在问题。芯片产品的资本模式也不存在问题,我们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招募高端人才,民间资本也很充足。这样看来,高端芯片能否突破的重点在创造模式,见图2-3-1。

图2-3-1 高端芯片的合作伙伴瓶颈示意图

在创造模式中,我们只需要分析其中两个要素:产品组合和合作伙伴,便可以判断自主搞芯片研制靠不靠谱。

芯片的产品组合是怎样的呢?芯片是极致的精微产品,好像在原子空间上雕刻“珠穆朗玛峰”。像华为手机上用的麒麟980芯片,只有儿童指甲盖那么大,0.74平方厘米上集成了69亿个晶体管。有点像老上海的阁楼,这么大面积上,有运算核心CPU(中央处理器)、显示核心GPU(图形处理器)、AI核心NPU(神经网络处理器)、拍照核心ISP(影像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基带(通信模块)等诸多模块。

这么高难度的产品组合,全球高端合作伙伴们一起搞了几十年,投入了超万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形成的专利和沉淀的专有技术数以亿计。下面还以麒麟980芯片为例,看看华为对全球高端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有多高!

为研发麒麟芯片,2004年华为成立海思半导体公司,据说近些年每年投入超过100亿元。华为投入这么大,只是介入了芯片设计,主要在CPU设计。华为设计的麒麟芯片采用英国ARM公司的基础架构和指令集,采用美国公司的芯片设计软件,也就是说核心知识产权和关键设计工具被外方控制。芯片是个产品组合,除了CPU,还有GPU、NPU、ISP、基带等模块,这些绝大部分依赖全球高端合作伙伴的技术或供应。

即使设计成功了,芯片制程还有上百道工序,需要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来自几十年工艺研发和制造实践的积累,需要的高端装备达200多种。每种装备的制造技术要求都很高,制造难度极大且造价十分高昂。绝大部分关键设备,长期被全球高端合作伙伴垄断。

台积电投资一条5纳米芯片生产线大概需要200亿美元。模仿PE的算法,华为、中兴要首次搞成这条产线,需要至少投入5倍于台积电的资金,多达10年以上的时间。最关键还有专利壁垒如何突破,设备从哪儿买。芯片类似于模特选美行业,摩尔定律作用下,“青春期”特别短暂,稍纵即逝。你用了10多年搞出来了,可能已经属于“丑八怪”了。

经过T型商业模式的三端定位模型简要分析一下,我们很快就明白了:完全自主地突破高端芯片研发与制造困境,还真不太容易!

案例2:每人都要喝一杯互联网咖啡吗?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说:“星巴克不是一家简单的咖啡馆,而是通过咖啡这种社会黏结剂,为人们提供聚会场所的第三空间。”家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许多人把咖啡馆作为家和职场以外的最佳休闲去处。第三空间的定位让星巴克的生意火了!2018年,星巴克全球门店数接近3万家,平均每周有3000万人光顾星巴克。

“互联网+”似乎无所不能,但真的可以所向披靡吗?2018年3月,中国瑞幸创业团队携10亿资金高调入场,通过互联网裂变营销跨界,一年开出2000多家咖啡店。疯狂补贴了18个月后,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从创立到成功IPO,只用18个月,上市当日市值47亿美元,似乎刷新了从零创业到IPO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与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消费场景不同,瑞幸咖啡主打APP消费场景,利用互联网裂变营销,持续开展拉新赠杯活动,创立一年卖出了近9000万杯咖啡。2018年9月,瑞幸咖啡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旗下微信将线上流量赋能瑞幸咖啡,双方也将共同探索图像识别、人脸支付、机器人配送等高新科技在瑞幸智慧门店的应用。与腾讯合作后,预计瑞幸也将在微信上搞出营销新花样,例如:微信拼团买咖啡、“APP+小程序”搭配、咖啡金融、咖啡红包、微店咖啡馆等都是“互联网+咖啡”后的新玩法。

瑞幸咖啡如此迅速利落地IPO,激发了一大批创业者和投资者加入的热情。尤其对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及资本而言,咖啡非常符合一个好创业或好投资的标准——容易理解、市场空间大、毛利高,还容易规模化复制。并且,行业研究也给予了有力支撑:根据Frost&Sullivan提供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时,中国咖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806亿元,年增长率将达25%。

但是,咖啡年增长率将达25%又怎样?从T型商业模式的三端定位来看,咖啡的创造模式不复杂,见图2-3-2。从咖啡豆到制成一杯咖啡,每个人都可以,何况现在还有咖啡胶囊、咖啡粉饼及速溶咖啡,即使懒人也能瞬间喝上自己冲制的咖啡。从资本模式看,搞个咖啡店也没有什么壁垒,需要的能力和资源都不稀缺。最终,咖啡生意的创业难度似乎在营销模式。瑞幸咖啡砸了10亿补贴,利用互联网APP搞裂变营销,同时改变了行业的成本结构和运营效率,实现了不走寻常路的突破。但是,现有咖啡店生意并不好,它们的产能还有大量空置。假如再冲进来几个像瑞幸咖啡一样的“野蛮人”,供给还会增加许多倍。在中国,搞互联网营销及基础设施赋能,通过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胜出,竞争者很容易学会,还算不上核心竞争力。

图2-3-2 “互联网+咖啡”的价值主张瓶颈示意图

通常对于消费品创业来说,难以模仿的是产品组合内含的价值主张,但是咖啡作为一个农产品,搞出独特的价值主张又是难上加难的事。没有独特的价值主张,从业者都聚集在价格上竞争,最后谁也赚不到钱,“互联网+咖啡”又能怎样!

案例3:网上买菜这样的创业值得搞吗?

在中国,网上买菜又成为创业热潮。仅2018年,叮咚买菜就连续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大部分是喜欢归堆抱团的知名或准知名投资机构。叮咚买菜是什么商业模式?顾客通过叮咚买菜的APP下单买菜,公司的快送骑手负责送菜上门。这么简单的“互联网+”业务,投资商也感兴趣?仅用两年时间,叮咚买菜就迅速发展成为前置仓赛道的头部品牌,这也许是它被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吧。

2018年开始,前置仓就很火!无论是生鲜创业企业,还是零售巨头,都在入局,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叮咚买菜、每日优鲜、淘宝菜场、美团买菜、盒马小站、永辉卫星仓、沃尔玛、京东、苏宁等。简单来说,前置仓是在消费者所在的社区旁边设立一个小型仓库,消费者用APP下单,商家就可以快速(约30分钟)送货。

前置仓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生意是否能成,本质上还是要看商业模式,见图2-3-3。

图2-3-3 网上买菜赢利机制困境示意图

从创造模式来看,蔬菜水果都是农产品,原生态最好,尽量不要添加什么创造性元素。网上买菜及生鲜创业,创业者能做的事就是优化供应链、提高配送效率。从营销模式来看,蔬菜水果是目标顾客的高频刚需,每天都需要,少一餐也不行。这一点会吸引创业投资疯狂涌进来,好像“互联网+”在此处大有机会。

如果竞争者都在搞前置仓,提升配送效率,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况且一窝蜂上马,仓库租金就会上涨;大家搞重复建设,前置仓就会有闲置。前置仓带来成本上升,但是APP买菜客单价不高,冷链物流与仓储成本不菲,损耗严重,纠纷较多,还要及时配送,商家的利润从哪里来?如果从三端定位分析,网上买菜商业模式中的赢利机制很难成立。

淘鲜达、沃尔玛、永辉超市等有线下商超的企业,搞一些前置仓,推出快速配送业务,更多是一种战略性防御,而网上买菜新进入者及跨界进入者,就必定要战略性进攻了。对弈双方促销、让利、给用户补贴,都要耗费大量资本、人力等资源,这必然导致大家很长时期内不能很好地赢利。

2018年以来,中国各大城市大街小巷的蔬菜店、水果店逐渐多了起来。顾客进店随意挑选,逛街时顺带买一点蔬菜生鲜,这也许是效率最高、体验最好的一种“配送”方式。网上买菜的新入局者不仅要面对同业竞争、潜在进入者竞争,还要面对大街小巷的蔬菜店、水果店等“地面部队”的围追堵截。用五力竞争模型再深入分析一下,网上买菜涉及的顾客及供应商也不好惹,再加上生鲜、蔬菜这些产品本身带来的储藏、配送、损耗问题,网上买菜这么巨大的赛道能出几个新的独角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