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注释(1 / 1)

石油战争 王伟 4000 字 8天前

[1]1870年前后,在俄国的里海已经出现用石油做燃料的轮船,当时只是把地下挖出的石油直接用来燃烧,称之为“黑油”。1882年,英国海军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提出,燃油将会取代煤炭。

[2]当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的63%,俄国的巴库占19%,墨西哥占5%。

[3]在当时,这是镇压革命的常态,向他国派兵,既可以避免革命浪潮席卷到自己的国家,也可以借机浑水摸鱼。

[4]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1922年,所以在此之前我们还不能称之为“苏联”。

[5]在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官僚主义”在本书中的含义。在笔者看来,官僚主义并不单是指官员官老爷式的、不接地气的做派。问题的核心依旧在于利益和权力的错位——官僚机构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力,把本部门的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凌驾于整个国家之上,通过政府运作让国家利益服务于自己小圈子的利益。

[6]1945年战争结束时,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军事领域的大量消耗,当时的苏联一度需要从奥地利和罗马尼亚进口石油,以弥补国内缺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3年。

[7]1956年2月24日,在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突然要求代表们不要离场。当天深夜,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报告被称为“秘密报告”。

[8]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最初制定的“六五计划”由于不切实际以及苏共的党内斗争,在进行了三年之后就无果而终。“六五计划”被废止以后,苏联制定了新的七年计划——两年+五年,这是苏联唯一的一个七年计划。

[9][美]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等:《石油的优势——俄罗斯的石油政治之路》,华夏出版社,2009年8月。

[10]不同于沙特和科威特,伊拉克并没有多少富余的石油产能,如果油价大跌,伊拉克无法通过增产来维持外汇储备,油价每下跌1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就高达10亿美元,一旦油价低于21美元,伊拉克经济就将面临崩溃的危险,也是因为这个缘故,1990年伊拉克对债权国科威特发动了军事入侵。

[11]在面对少数民族叛乱问题上,俄国人并没有多少怀柔的传统。但客观来说,一个国家如果在对外战争中刚吃了败仗,那么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霹雳手段的确要比妥协更为明智。在政治博弈中,只有强势的一方才真正有资格“妥协”,如果居于弱势,那么“妥协”换来的往往只能是对手的进一步行动——虽然残酷,但是在人类千百年来的政治斗争中,这却是一条基本常识。

[12]这个数字来自苏联解体后媒体“清算苏联暴政”,所以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车臣人在这次迁移中确实吃尽了苦头——俄国文化非常强调复仇,加之当时处于战时状态,车臣人在很多苏联人眼中则是“法西斯的同谋”。

[13]一个油田在开采初期,大多数油藏能依靠油层原始地层压力驱动原油和天然气通过油井管柱自己喷到地面的管道中来,但生产到一定时期油井就会停止自喷。这是因为随着油气的不断喷出,地层内部的压力逐渐降低,当油层的剩余压力降低到低于油井管柱中**给油层造成的回压时,就不能再把原油举升到地面上来。这时继续在这个油田的边部或油层低部位或油井相间的位置打一部分注水井,通过高压注水泵把合格的水注入到与油井出油层相同的层位。一方面用水来占据原先贮存油气的位置,使原油不断被水挤推到油井井底并喷流到地面;另一方面补充油气流出后造成的地下压力损失。这种方法叫“油田注水”。

[14]除此之外,计划中的方案还包括:哈萨克斯坦西部—中国管线,该管线将横穿整个中国大陆向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输出石油及天然气;土库曼斯坦—伊朗一杰伊汗管线;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管线;克罗地亚—乌克兰—亚德里亚海管线。

[15]所谓巴尔干化,就是指在冷战结束之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联盟,由于民族矛盾最后分裂成若干共和国,而这些共和国之间由于利益冲突又彼此战争不断。

[16]布热津斯基,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17]在苏联时代,克格勃并非单纯是一个情报机构。在苏联的政治架构当中,克格勃完全独立于文官集团和军方之外,对后者起到了监督和制衡的作用,也由于这个缘故,削弱乃至压制克格勃,历来是拉拢苏联官僚集团最好的方式。

[18]当时在车臣举行的“总统”选举,是在将所有的非车臣族裔全部排除在外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这样,杜达耶夫的得票率也仅仅是12%,但他仍顺利“当选”了。

[19]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军共击毙车臣非法武装分子6690人、俘虏471人;击毁对方飞机266架、直升机5架、坦克64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71辆、火炮和迫击炮108门;缴获坦克14辆、装甲车61辆、火炮45门。俄军官兵阵亡3826人,伤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损失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250辆。

[20]相对于整场战争的“不靠谱”,俄军对杜达耶夫的“斩首行动”却堪称经典。杜达耶夫通过卫星电话通话时,信号被俄军预警机截获,两架苏24战斗轰炸机迅速起飞,通过手机信号进行定位后发射地对空导弹,杜达耶夫被当场炸死。

[21]2002年11月12日,俄罗斯与欧洲联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高峰会闭幕,法国《世界报》一名记者在记者会中问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粉碎’车臣游击队的同时,您不担心把平民也一起‘粉碎’掉吗?”普京的回答是:“车臣恐怖分子是一群认为不信伊斯兰教的人都该去死的极端分子,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伊斯兰极端分子,如果你想割包皮,你就来莫斯科吧,我们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我们有非常出色的专家,我可以推荐一个给你做手术,他会让你再也长不出来的。”

[22]格鲁吉亚是最早谋求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从1988年开始,格鲁吉亚就频繁出现各种街头政治活动。

[23]在第比利斯爆发颜色革命期间,谢瓦尔德纳泽再次向莫斯科求援。然而在此之前,谢瓦尔德纳泽在美、俄之间一直采取首鼠两端的态度,在里海石油管道和车臣问题上都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出于这个原因,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拒绝了谢的请求——在大国和小国的政治博弈中,大国的着眼点始终应该放在大势上,即在地缘政治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最忌讳的就是把注意力局限在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上,因为这样一来,很可能就会被对方的政客牵着鼻子走,最终落个为他人作嫁衣的下场。

[24]乌克兰当时站在了西方国家一边,在俄黑海舰队出击波季港之后,乌克兰曾威胁要禁止俄罗斯继续使用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萨瓦斯托波尔港,这一举动为后来乌克兰危机中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埋下了伏笔。

[25]“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军事技能”是列宁的名言。

[26]大航海时代发现的美洲大陆被称为“新大陆”,相对于这个概念,亚、非、欧三大洲则可被并称为“旧大陆”。

[27]当时共十张弃权票,其中包括中国。

[28]在日本文化当中,天皇一直被塑造为天照大神的子孙,也就是在人间的神,因此天皇就是日本人的精神依托,正由于这个原因,就是在大族擅权的幕府时期,也没人动过废黜天皇的念头。明治维新之后,军部力量迅速崛起,但是他们也必须依托天皇才能获得合法性——1936年的“2·26兵变”,这是由于天皇亲自要求镇压,使得政变者失去了合法性,才迅速宣告失败。而这样的问题,在伊斯兰文化圈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29]1970年,叙利亚再次政变,哈菲兹·阿萨德(现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之父)上台,老阿萨德同样奉行亲苏政策。

[30]巴格达条约组织由美国牵头建立,成员国包括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及英国,同北大西洋公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一样,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军事条约,联合众多的国家,组成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线。

[31]同时达成的另一个协议是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埃及对此并不感兴趣,仅仅表示了支持,但并没有参与。

[32]工业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进程,为了实现生产力的飞跃,短时期国家资源必然要集中于一处,因此在工业化初期,底层民众往往不但享受不到多少成果,生活水平还会因此下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英国工业时代早期的“羊吃人”。对当时的埃及来说,在承受了工业化前期的成本之后,一场战争却将成果否定得干干净净,因此出现信任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33]1979年《戴维营协议》签署之后,埃及向西方国家完全开放了市场,薄弱的本国制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埃及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海外援助以及旅游业和苏伊士运河的税收成了国家的经济支柱。

[34]2011年1月25日开始,埃及民众爆发了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罢工等抗议活动,向政府表达不满。由于当日正值埃及法定警察假日,所以一个名为“4月6日青年运动”的组织选定该日作为示威活动开始的日子。抗议示威活动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在埃及的其他城市也有明显的抗议示威活动。超过100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当时的总统穆巴拉克被迫下台并被投入监狱,埃及国内局势也由此陷入混乱。

[35]在埃及改弦更张后,叙利亚事实上成为苏联在中东唯一一个可靠的盟友,也是苏联保持在中东发言权最后的抓手,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卖队友”的行为显然不符合苏联的长远利益。

[36]武器不是普通的商品,现代战争中的武器有着高度的系统化要求,如果一个国家购买了另一个国家的武器,就等于把自己很大一部分的国防主权交给了对方,因为后面涉及到配套的培训、弹药、零部件,像一些远程导弹双方要共享一些情报才用得起来,所以武器出口不仅仅是你买我卖的关系,只要有了这种大宗的武器交易,必然带着一定的同盟关系在里面。

[37]一般说来,对一个新兴大国而言,在参与地区事务时,双边谈判要比多边谈判更易于占据主动:多边谈判涉及到的国家多,掣肘因素自然也会增多,这个时候传统大国在这一地区立的规矩往往就会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在多边合作中你只能是既定规则下的参与者;而相对应的,双边谈判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自然可以重新订立游戏规则。换句话说,当一个国家强调双边合作时,也就意味着已下决心去做既定规则的挑战者了。

[38]一般认为,除了射程之外,伊斯坎德尔导弹相对于我国同一时期装备部队的同类导弹,在很多方面都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9]欧洲对犹太人的排斥由来已久,虽然如今“反犹”在整个欧洲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但在历史上却是常态。除了宗教和文化因素外,还与犹太民族自身的特质有一定关系:犹太人不论生活在哪里,通常都会形成一个比较封闭的小圈子,而不是融入当地社会,他们的认同感更多的是基于血统和文化,而非国籍;此外由于历史原因,犹太文化中又有很强的复国情节。因此,很多国家对犹太裔的忠诚度往往都报以怀疑的态度。

[40]谢林、王新东:《对垒: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政治命运》,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

[41]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接管了尤科斯公司之后不久,就以酗酒误工为由,一次性解雇了数千名工人,对多数人来说,中年失业都是足以毁掉整个人生的打击,这种甩包袱式的行为等于把公司成本转嫁给了整个社会——你可以说资本家没有义务做慈善家,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政府和民众也没有义务做资本家的“保姆”。

[42]由于奉行绝对的丛林法则,毫无规则和道义可言,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私有化运动,曾被西方学者批评是强盗资本主义、野蛮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资产掠夺、一场可预见的经济灾难,俄政府则被称为是“资本家政治局”。

[43]国家间的债务和个人、企业间的债务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对国家而言,其他国家难以偿还的债务并非是负资产,而是非常可观的资源,对国家债务的减免以及延后偿还,都是要附带政治条件的。相应的,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偿还债务,也就避免了出让国家的长远利益。在债权国看来,“还债”才是对自己利益最大的侵犯。

[44]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按照俄联邦《宪法》规定,普京在次日接任总统前是要进行总统大选的。普里马科夫成为了普京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因为二者的执政方向非常相近,因此普里马科夫参选必然会分流掉不少普京的支持者。可在大选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普里马科夫突然宣布退出,这样一来就为普京就任总统彻底铺平了道路。

[45]其实俄罗斯的《非营利组织法》对比美国同类法律,在规定上要弱得多,美国在法律上干脆是严格禁止“外国代理人”活动的。

[46]在欧洲的历史上,一块土地前前后后易手几次乃至十几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对于归属感这样的问题,当地人自己都未必能说清楚,这一问题并非俄罗斯所特有。譬如法国的阿尔萨斯大区便如此,论人均GDP这里仅次于法兰西岛,居全法第二,是法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大区之一。而在文化上,阿尔萨斯至今也仍是法国的另类,由于这里在德法之间几度易手,导致这里的文化比较“亲德”,以至于法国在1944年重新夺回阿尔萨斯后一直在这里强行推行法语教育。直到现在,阿尔萨斯地区的法律与法国其他地方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同。

[47]那个时候的波兰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波兰最强大的时候可以在俄罗斯扶植傀儡沙皇。

[48]当时俄国正处于领土扩张的高峰时期,在阿列克谢死后,彼得大帝继承了皇位。在1700~1721年(中国清康熙年间),俄国与北方的邻国瑞典又打了21年仗,把一个北欧强国给打成了人畜无害的小国,由此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现在的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就是在那个时代归到俄罗斯手里的。

[49]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安-225运输机——可以直接把火车车厢装入机舱,便是出自安东诺夫设计局之手,这个设计局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50]苏联工业结构的特点是大协作、大联合,一个产品,它的各个零部件、子系统往往来自几个乃至十几个加盟共和国,如此一来就在经济上强化了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性。因此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不光丢了一大块土地,自己手中的工业设施有很多因为乌克兰的独立也无法运转了。

[51]当时由于人口有限,沙俄并没有能力开发阿拉斯加,所以这块土地面积虽大,但对当时的俄国来说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在美国获得阿拉斯加之后,当时英国在北美重要的殖民地加拿大随即面临被美国南北夹击的危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英军形成牵制,从而减轻克里米亚战场上俄军的压力。

[52]这其实和住在市中心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段一个道理,因为从中心位置出发,你到达各个地方的时间都差不多。而对海战而言,机动性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其重要性要超过火力。

[53]苏联解体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又修建了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汗(土耳其)石油管线,通过这条管线,里海石油可以从地中海运往西欧。美俄在冷战之后的一系列冲突,多数都与这条管线有关。

[54]克里米亚半岛居民以俄罗斯族为主,他们对莫斯科的归属感自然要强过基辅。

[55]由于欧洲地势平坦,俄军历来强调进攻作战,在靠近西部国境线的乌克兰建立重工业基地,有利于战时后勤保障。

[56]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乌克兰素来是一个受欢迎的卖家,其出口的不单是武器产品,而是连图纸、生产线甚至技术人员一起卖给你——失去了整个苏联的支持,因此他们才会去做这种“连饭带灶一块卖”的事情。

[57]截至2014年10月,乌克兰的黄金储备从130万盎司骤降至84万盎司,而且还在继续外流,抛售的黄金全部被兑换成了美元。根据IMF的统计,全球各国黄金占外汇储备比例均值在11.7%,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均值在4.4%,而乌克兰则已经不足1%,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这么做可以说毫无道理。

[58]在宗教领域,人们对“异端”(不同教派)的排斥程度往往要远超过对“异教徒”(不同宗教)的排斥,当然,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国家之类的宏观层面,作为个体,如今早已没那么敏感了。

[59]事实上前华约国家和独立后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融入西方世界之后,普遍都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西方国家需要他们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同时需要消灭“过剩产能”。当初正是来自东欧地区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幅拉低了西欧制造业的成本,让西欧各国政府有余力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从而保证了欧元的顺利诞生。

[60]例如,历史上英国能够实现全球扩张、全球殖民,除了依靠工业革命,也是拜土豆所赐——土豆被引入英国大量种植后,粮食短缺问题得以解决,人口出生率因此大大提高,这才有了足够的兵源,最终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61]巧合的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原本此时最该和中国保持合作关系的日本却在其政客的操作下在钓鱼岛、历史问题上屡屡挑衅中国,从而导致中日关系一度紧张。

[62]科索沃战争虽然是德、法两国力主打的,可在战争后期,德国和法国完全失去了对战争节奏的把握,美国人刻意让战争延续了178天,由于市场恐慌,导致欧洲资本大规模外逃,把欧元在它诞生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给打得大幅度贬值;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导致国际市场油价普遍攀升,德、法两个制造业大国由于成本激增,又一次遭到重创。

[63]沙特能够在石油价格问题上呼风唤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特例——波斯湾的石油开采难度实在太低了。此外,沙特是依托美国的全球军事及金融霸权,才有了左右油价的本事。

[64]沙特王室在海外有高达6000亿美元的资产,分别由王室的约5000名王子掌握着,与此同时,这个国家有20%的平民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虽然沙特政府采取了免费医疗、教育以及不征赋税等措施,但依然无法弥合社会的两极分化。如今,两极分化已经成了沙特最大的潜在危机。(来自新华网《土豪的沙特王室,小王子每年3亿美元零花钱》,2015.1.23。)

[65]根据对古人骸骨的研究,人类在刚刚进入农业时代时,平均身高反倒比渔猎时代矮了5~10厘米,平均寿命也大幅下降了很多,这是由于对比渔猎,农耕的劳动量更大。可见,人类的任何一次产业升级,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66]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提到,苏联在其后期,曾因为本国造不出堪用的高压水泵,而在石油增产问题上生生被美国卡住了脖子。

[67]能源行业刊物《阿格斯石油》(Petroleum Argus)估计,中国在7个已经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共储备了1.5亿桶原油。《阿格斯石油》主编汤姆·里德(Tom Reed)在伦敦表示,为了战略储备而进行的购买“在规模上与我们看到的商业部门的购买相形见绌”。他估计,中国的商业石油储备总量约为2.6亿桶。

[68]事实上自彼得大帝开始,一直到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俄国始终都在追求融入欧洲,但对西欧来说,俄罗斯实在是太大了。苏联解体之后,法德等国接纳俄罗斯的条件就是其必须放弃远东——否则就不是西欧接纳俄罗斯,而是成了俄罗斯统一西欧诸国。

[69]锡、钨、汞这几样金属俄罗斯无法自给。

[70]以上数字来源于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需要说明的是,出于战略安全的需要,事实上各国公布的自然资源储量数据往往都有所隐瞒,所以这些数字只能用于参考。

[71]这组数据中的“A、B、C1、C2”是俄罗斯油气储量分类标准,大致来说,A、B、C1是指探明储量,C2为初评储量,再往后还有C3远景储量,D1、D2推测储量,总之,越靠后可靠性越低。

[72]俄国农业最大的问题是高纬度日照不足,其次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夏季降水较少,但从现实来看,俄罗斯的农业并不像网上传言的那么不堪,目前俄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