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闲言碎语:树大分杈 子大分家兄弟共同创业的优与劣(1 / 1)

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兄弟合伙目前仍然是常态。2021年,福布斯杂志作了一份调查,发现在 A 股上市的684个家族企业中,存在兄弟关系的有228家,占比达三分之一,超过兄妹和姐妹/姐弟关系加起来总和的两倍。内地在港上市的家族企业,兄弟档占22.60%,仅次于夫妻关系。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于1980年,正式进入宪法并定为国策,是1982年。此后独生子女成为主流,对于80年代后出生大多数企业家来说,将不存在兄弟姐妹的关系。未来企业的组织形式中,这种关系会比较少,但新的非血缘关系合伙人制开始越来越多。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作为创业者创业之初都难以脱离“四同”关系,即同学、同事、同乡、同好,同样面临着情、理、法之间的纠葛。

国内很多知名的企业都采取了合伙人制。如“万通六君子”、“携程三剑客”“阿里十八罗汉”、“腾讯五虎”等。这种关系与亲属关系中的兄弟合伙,最为接近。因此,今天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浪潮中,剖析兄弟合伙的利弊得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有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而最理想的关系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三字经中开宗明义,就提到首孝悌,悌就是讲的兄弟之间的关系,推崇的是兄友弟恭。在很多人的眼里,甚至超过了夫妻关系。正所谓,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中。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创业的一波人中,以50年代前后出生的居多。兄弟姐妹一起创业的大有人在。如李书福、刘永好等都是如此。男性是创业的主体,兄弟合伙创业也就成了重要的选项。而第一代创业者,年龄大多超过65、70岁,他们的接任者也都有兄弟姐妹,第二代继承上一辈产业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兄弟姐妹关系,尤其是兄弟关系的问题。与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不同,兄弟关系中,最大的难题是分家。因为年龄相差不多,又都是男性,企业做大后,就面临着重要抉择:分不分家?怎么分家?南存辉、刘永好、黄光裕等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而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相对没有那么强烈。

兄弟合伙企业和其他家族企业一样,有明显的优势,有也很多被人诟病的劣势。作为创业者,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

(二)

兄弟合伙的主要优势:

一、起步阶段成本低。

中国家族企业早年都起步于最简单、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从A股上市的公司数量来看,制造业占比最大。创业之初,大多是“三无”产品:无钱、无人、无技术,因此,创业过程中,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人力资源就是自己的妻子、兄弟姐妹。有统计数据表明,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员工的能力仅发挥了15%,而家族企业当中,个人的能力能发挥到80%至90%。而在创业之初,很多家族成员都是白加黑,工厂里干不完的活,带到家里干,个人能力可以发挥到120%。

二、信任度高,风险可控。

兄弟合伙创业,都是自己家里人,彼此非常了解。因此,创业初期虽然制度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仍可以迅速启动。在发生矛盾时,因为是家人,可以进行充分的沟通。王永庆最初开米店时,他主要时跑外,店里收款、整理都是两个兄弟负责。如果是外部招来的伙计,就会心中设防。

三、决策快,反应迅速。

作为小微企业,随时面临着市场变化。因为彼此信任,沟通成本最低,兄弟合伙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决定。刘永好四兄弟创业之初,商量工作的方式就是开家庭会。四兄弟第一次分家后,刘永行和刘永好两人对桌办公,刘永行签好的文件,推给对面的刘永好,有什么事,兄弟俩一商量接着就能办。

四、凝聚力强,抗风浪。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死亡,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职业经理人往往迅速跳船离开,最后留下来的,肯定是自己的家人。在最艰难的时刻,兄弟齐心,就能渡过难关。不发工资,甚至从家里拿钱,都是常有的事。

南存辉在创办开关厂之前,曾和三个好友一起开了一家电器店,后来,四人又转行做信号按纽灯。但做了一个月,仅挣了35元,每人只能分到9元,这还不如南存辉修一天鞋挣的多。其他三个合伙人开始打退堂鼓。南存辉无奈只得向家人借钱,接下所有业务。最后支撑他的,还是兄弟姐妹。刘永好兄弟创业之初,两万只鸡苗压在厂里,为了销售,四兄弟全部上阵,刘永行甚至因此落下残疾。

(三)

兄弟合伙企业的主要劣势:

一、感情用事,制度观念淡薄。因为是兄弟姐妹,好些事情都不能像对外人那样理智,往往为了感情,而忽略了管理制度。

二、内外不分,滥用权力。兄弟合伙企业往往把产权关系和血缘关系混为一谈,对企业管理进行各种干预。一些家人在公司颐指气使,甚至胡作非为,很多费用都拿到公账上报销,使财务人员无所适从。

三、外人进不来,难以吸收优秀的人才。家族成员往往对人有强烈的不信任,并进行排斥,导致优秀的人才难以进入企业,即使进入企业,也不能真正融入。然而,仅靠家族成员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新希望集团永行所说:“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会精英进不来,几兄弟都在企业的最高位置,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而且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没有一个突破点,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容易耽误商机。”

四、成长后容易内讧。早期创立时,大家并没有明晰的出资比例,对个人的贡献也难以量化,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大家对如何分配财产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反目成仇,企业要么分崩离析,要么一蹶不振。

(四)

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

兄弟企业如果想要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取长补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企业能够平稳快速地发展。一个兄弟合伙企业成长过程,就像一个人一样,也分以下阶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容易出现矛盾的是少年、青年阶段。原因是,童年时期,企业很弱小,虽然很艰难,但大家目标一致,容易齐心协力,但进入少年时期,企业已经初具规模,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下一步如何发展,会产生很多分歧。尤其是几个兄弟能力都很强,大家在一个锅里抡勺子,就难以施展手脚。青年时期,企业在高速成长,充满活力,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去家族化,逐步淡化家族色彩,引入更多经理人,在此过程中,必然引发家人的矛盾。同时,企业越做越大,大家的利益之争会更加突出,导致内部矛盾激化。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就像一个人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身高、就要相应的换衣服,如果到了少年、青年时期,还穿童年的衣服,是不可想象的。制度也是一样,只有根据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促进企业发展,而不是相反。

针对少年期的特点,兄弟合伙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逐步确立话事人。

在兄弟创业初期,大多数都是兄长带着弟弟。原因有二:兄长年龄大、经验较丰富;资金较多。比如王永庆三兄弟、郭台铭三兄弟、黄光裕兄弟。都是大哥带小弟,这种形式最初矛盾最少。但过了童年阶段后,经过前期的磨合和锻炼,有时小弟反而显示出较强的能力,这个时候,作为大哥,可能面临着要么让贤要么分家的选择。刘永好四兄弟创业时,大哥刘永言是主导者,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他主导了第一次分家,自己和三弟渐渐淡出原有企业,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联手负责管理企业。李书福四兄弟也是这种情况,大哥二哥都逐渐淡出,反而老三李书福变成了主导。作为兄弟企业,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情况就是,大哥和小弟都想说了算,彼此又谁都不服谁。

二、初步明晰产权关系。

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兄弟合伙企业就要亲兄弟明算账。因为企业尚在爬坡阶段,如果就此分家,会导致企业资源分散、规模变小,竞争力减弱。在不能分家的情况下,应根据出资情况、贡献大小分配股权,在根子上解决企业纷争的隐患。为避免企业权力分散,形成对抗,尽量不要出现50%对50%的比例。

三、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家人行为。企业已经走上正轨,相应的人事、财务、业务制度都要建立起来,并严格执行。消除企业内外有别的状况,越是家人,越不能越轨。

四、消除枕头风。兄弟创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妻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失和。妯娌之间,更容易因嫉妒、分配差异,而彼此仇视。因此,很多兄弟合伙企业除了特殊情况,尽量不让妻子参与管理。对于企业的信息,在与妻子交流时,也掌握好尺度。企业经营中一旦产生矛盾,也尽量在兄弟之间解决。作为企业的主导人,应该是“大事上拎得清,小事上不计较”。

当企业进入青年期,应采取的策略:

一、加快去家族化,减少家人在企业中的参与度。在这个阶段,企业逐渐由经验管理变为科学管理,因此,企业家应有意识的逐步去家族化。在此过程中,矛盾很难避免。但企业家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努力突破这一瓶颈,使企业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去家族化的路径不尽相同。有的采取分家的模式,给兄弟们一块资产或者一笔钱,让兄弟自己出去闯**;有的进行企业改制,在企业内部与兄弟姐妹明确股权。1998年,面对陷入停滞的正泰,南存辉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进行股改。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也下降至20%多。但改制后,正泰迅速走上快车道,资产膨胀了数十倍。

二、引进更多优秀人才,逐步将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为结义弟兄,创业初期处处碰壁,后来还是引进了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诸葛亮,才让企业明确了战略方向和具体步骤,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推动管理升级。在这个阶段,亲情让位于理智。无论是自己的兄弟还是后来加入的职业经理人,在制度上应该平等对待。郭台铭在谈到自己的接班人时,强调“赛马”。无论是家人,还是职业经理人,只有经过考验,有战功才能得到重用。老三郭台成一直跟随大哥,郭台铭虽对他刻意栽培,但要求一样很严格,不但让他在厂里最艰苦的岗位上锻炼,而且很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是让他干。

(五)

兄弟合伙企业多数最终都要分家,只是分家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兄弟自立门户,有的是在企业集团内部划分股权。但无论那种分家方式,处理不好,都会让企业陷入纷争。因此,如何平静而有效的分家,对很多企业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兄弟的人数、能力、意愿都完全不同,因此,面对千差万别企业状况,很难有一种方式能“包治百病”。中医看病时,讲究辨症施治。对每个企业也是一样,需要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分家策略。

我们总结了一些分家方式,供企业家参考。

刘永行兄弟分家法。刘永行刘永好经历了两次分家,具体分家方式见前文。第一次分家时,兄弟四个平分家产。第二次分家主要是在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之间,因为双方都没有计较,两人一个晚上就分完了。最终两兄弟划江而治,十年不准越界。这种分家方式,对每个人的格局、品德要求很高,如果有一方计较,就会矛盾不断。

黄光裕兄弟分家法。黄俊钦和黄光裕两兄弟分家方式是按照产业,黄俊钦分得了一部分家电门店和地产业务,而黄光裕则分得了大部分家电门店和国美的品牌。但分家后,黄光裕对分配比例并不满意,双方甚至一度关系紧张。

王永庆兄弟分家法。王氏兄弟分家的方式是,双方成立基金,将大部分资产装到基金中,兄弟两个按照比例,掌握家族资产。这样,既能保证家族资产不被分割,又能保证各自的利益。

创业就像在暗夜里孤独前行。在这个漫长的征途中,兄弟、朋友的扶助,就是一道道温暖的光。当人们上路时,无论有多少利益纷争,也不要忘记蒙古族的一句谚语:有朋友的人,像草原一样宽广,没有朋友的人,却像窄狭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