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91岁的“蚝油大王”李文达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开人世。在他身后,留下的是超过千亿的财富。
福布斯发布的2021中国香港富豪榜显示,李文达以1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1.92亿元)财富位居第六。
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是,除了有形的财富之外,这位智慧的老人还留下另一笔无形的财富:独特的家族传承方式和思利及人的文化。这让李锦记家族历经130多年、五代传承,依然长盛不衰。
从一锅蚝油到酱料王国
李锦记的传奇完全是从一个意外开始的。
1888年,在广东珠海南水的小渔村里,一个20岁的年轻人在煮生蚝时,因为忘了熄火,锅里的生蚝被煮糊,锅底留下一层浓浓的稠汁。懊悔不已的年轻人用手醮了一点,放到口中,没想到却是鲜美无比,蚝油从此诞生。
这个幸运的年轻人就是李锦记的创始人、李文达的爷爷李锦裳。生于1868年的李锦裳,祖籍广东新会,幼年丧父。因见义勇为得罪了村里的恶霸,被迫逃离家乡,辗转流落到南水的海边小村安顿下来。为了糊口,他开了一个小茶寮煮蚝售卖,却在无意见发明了一款全新的调味汁。
来李锦裳茶寮吃蚝的多是村中的渔民。这些穷苦的人往往是赊账吃蚝,到了年底时,才能还账,然而,每一年都有人欠账不还。性情宽厚的李锦裳,从来不去讨债。到了年终,他就把这一年的账单都烧掉。他对家里人说:“不能让账单成为下一代的负担。”
正是凭着厚道的为人和美味的蚝油,新创立的李锦记渐渐有了起色。然而,1902年的一场大火,将南水半条街都吞没了,李家的小作坊也没能幸免。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李锦裳只得带着他们迁到隔海相望的澳门。
经过没日没夜的劳作,李家的生意一天天壮大。李锦裳过世后,三子李兆南、二子李兆登接过父亲的衣钵。1932年,李锦记在香港设立分公司。两个年轻人想尽办法开拓市场,使自己的产品不但畅销澳门、香港,还借助华侨远销到北美和东南亚。1946年,他们将总部搬到香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品类。
在第二代人的手上,李锦记实现了规模化,而真正让李锦记腾飞的,还是第三代人李文达。
李文达出生于1929年1月5日。与前两代人相比,他的生活好了很多。但这个少年从来就不安分。1945年,听到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还在澳门上高中的李文达,决定不再读书,跟着父亲学做生意。而李兆南此时正缺少人手,父子俩一拍即合。按照父亲的意思,李文达来到广州。因为品质优良,李锦记很快打开了市场,李文达每天踩着单车穿梭于各个酒楼送货。
1949年,李文达回到澳门。此时的他虽然只有20岁,却已经显露出不一般的商业才能。短短几年,他已经拥有6家工厂,涉足化妆品、胶鞋、玩具等行业。5年后,他转卖了工厂,到香港与父亲一起专注于李锦记的发展。
1972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李文达,从父亲手上接过了李锦记的“帅印”,开始将这家企业带入快车道。
与香港大多数的中资企业一样,李锦记一直处于规模小、产量少的状态,李文达先是将李锦记的商标改成英文设计,然后从楼宇内迁出,建设标准化的厂房,花重金引进自动化设备。这使李锦记的产量大幅增加。
就是这一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方向美国赠送了两只大熊猫。敏锐的李文达看到两国之间的坚冰正在融化,迅速推出平价的“熊猫牌蚝油”,受到华人的热烈追捧。
除了美国市场,李文达又大力开拓日本、欧洲和东南亚,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二十世纪90年代李锦记又接连在中国香港、广东、北美和东南亚建设万吨级生产基地。1996年4月,位于广东新会潭江河岸李锦记基地陆续启用。这个生产基地占地约2200亩,拥有超过2000个酱油晒缸。基地还拥有专用码头,吞吐量每年达60万吨。
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李文达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品类。由以蚝油、酱油为主,扩大到XO酱、豆瓣酱、蒜蓉辣椒酱等数十个品类、二百多种调味品,成为真正的酱料王国。
李锦记对于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们的理念是:100-1=0。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在生产的100个环节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归零。李锦记建立了自己专属的原料生产基地,无论是花椒还是蚝汁,始终保证第一流的品质。一瓶酱油从黄豆到成品,需历时三到六个月,完成936项安全检测。每批辣椒原料仅农药残留一项就要检测599种。通过严格审测,李锦记跟随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船进入太空。这既使李文达感到自豪也让他压力倍增。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腾飞,一直将重心放在海外华侨市场的李文达感到祖国的巨大机会。他在广东新会、黄埔和山东济宁等地都投巨资建立了生产基地。1992年,李锦记又创立“无限极”健康产品集团,旗下成员包括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天方健(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和经营五大系列产品,涉及养生、保健、护肤品、日用化妆品。
进入内地20多年来,李锦记实现了快速发展,每年保持25%的增速,并取代美洲,成为李锦记最大的市场。
2010年,在中国调味品协会成立十五周年庆祝大会上,李文达被授予“中国调味品行业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为中国调味品所作的贡献。
两次纷争与家族“宪法
一个家族企业历经5代人,传承130多年,经历战乱、变革,至今仍生机勃勃,实属不易。但是翻开李锦记的发展史,人们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家族走到今天,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家族纷争,家人甚至对簿公堂,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诉讼,企业也曾因此元气大伤。
第一次纷争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李锦记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高端产品上,价格较高,销售渠道更多的集中在酒楼。已经介入企业多年的李文达希望推出更多平价产品,并投资扩大生产。但在当时的香港,热门的生意是房地产、银行、贸易,其他家人并不看好自己的产业。同时,香港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出现一波移民风潮。李文达的一些堂兄弟也希望移民。在这种情况下,李家三房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李锦裳过世后,三房平分了财产,这导致谁也没有主导权。
为了保住家族基业,李兆南和儿子咬牙买下了另外两房的财产,避免了李锦记的四分五裂。
第二次纷争发生在第三代人身上。李文达接手李锦记后,与弟弟李文乐携手开拓,使企业蒸蒸日上。但到了1986年,两兄弟在企业发展上看法不同,李文乐希望退休,并要求分家。因在分配比例上无法打成共识,双方只得走进法院。打官司期间,李锦记被香港法院要求停业半年。眼看着企业面临着沉沦的危险,李文达只得低价抛售手中优质物业,又多方举债,以8000万元的代价买下了弟弟手中40%的股权。经此一折腾,企业遭遇重创,兄弟俩也反目成仇,多年不再往来。
经过两次家庭纷争,使李文达痛定思痛,充分意识到中国古训“家和万事兴”的重要。在李文达的主持下,2003年,李家建立了一套包括家族委员会、家族宪法和公司治理的系统,保障家族和企业的传承。
家族委员核心成员七人,由李文达和夫人、五个子女组成。每3个月召开一次会议,每一次四天。前三天是家族委员会,核心成员必须参加,最后一天的会议则是所有家族成员必须参加。会议主要议题不是如何改善企业经营,而是规划家族的发展、价值观和几代人的培训。家族会议由核心成员轮流主持。通过这种轮流主持的方式,可以增强每个成员的参与感。家族宪法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有一次,李惠森主持会议,母亲开会迟到,李惠森对她毫不留情地罚款2000元。
家族委员会下设家族办公室、家族慈善基金、家族学习和发展中心、家族投资公司。每个机构都由一位家族核心成员负责。李文达的夫人李蔡美龄主持家族办公室,负责对家族事务进行常设性支持。女儿莫李美瑜主持家族慈善基金,负责家族层面的慈善事务。二子李惠雄主持家族学习和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家族成员的学习和培养,引领年轻一代了解家族业务,传承家族价值观。长子李惠民负责家族投资公司,主要负责李锦记和无限极之外的其他投资。三子李惠中负责酱料集团业务,四子李惠森负责无限极健康产业的业务。另外,李家还设置了“超级妈妈小组”,作为妈妈们交流的平台。规定所有妈妈必须参加,分享彼此培养后代的经验。
为了增强家族委员会的客观性,2005年后,李锦记家族委员会也请家族以外的专业人士参加。比如公司的非执行董事、香港贸易发展局的前总裁施祖祥。
除了家族委员会,还成立了一个由28名成员组成的家族议会,包括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议会每年开一次会议。为了让会议更加有吸引力,家族会议每年会安排一次旅游,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自己对家族事业的看法、个人的生活、学习,从而统一认识,加深感情。第四代传人也充分考虑第五代年轻人的情况,经常征集他们的意见,到哪儿旅行、喜欢什么样的娱乐等。“年轻人和我们那代人不一样,我们是长辈说什么就听什么,而他们有更多自己的个性,因此不能只用推的办法,还要拉”,李惠森这样说。
李氏家族委员成立后,在与家族成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家族宪法。李锦记集团坚持家族控股,必须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才有资格成为股东,持有公司股份。下一代无论男女,只要具有血缘关系,就有股份继承权。董事局一定要有非家族人士担任独立董事。集团董事长必须是家族成员,CEO可以外聘。酱料和保健品两大核心业务主席是家族成员,每两年选举一次。如果有成员因个人原因退出董事会或公司,股份必须卖给公司,但仍然是家族会议成员。为了避免家族对企业的干扰,李氏家族宪法明确家族委员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彼此区隔:家族委员会除负责家族内部事务外,同时决定董事会的结构。董事会主要职责是制定策略、挑选企业高层主管、监督企业的业绩、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管理层负责企业策略的实行,日常运营、员工的考核和聘用。
下一代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手家族生意,但如果想要进入家族企业,却要越过三道“门槛”:第一,至少要读到大学毕业,并在外部公司工作3至5年。第二,应聘程序和入职后的考核与非家族成员一样,并从基层做起。第三,如果无法胜任工作,可以给一次机会,若仍然没有起色,照样被辞退。家族成员年满65岁时退休。
家族宪法内容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经家族委员会75%成员同意才能通过,一般家族事务超过51%就算通过。如果出现票数均等的特殊状况,以摇骰盅的方式决定。
在家族宪法中,让许多人有争议的是“三不原则”:不要晚婚晚育,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如果有人离婚或有婚外情,必须自动退出董事会。这在香港一些富豪动辄包养情人甚至明星的社会氛围里,显得格格不入,但作为大家长的李文达则对此很坚持,而且以身作则,与自己的夫人相濡以沫,恩爱有加。而其他家庭成员中也少有丑闻。
作为大家长,李文达清楚,家族兴盛必须后继有人,因此对孩子们的成长倾注大量心血。李惠森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常带领孩子们去参加葬礼,听听当一个人离去时,人们怎样总结、评价这个人的一生,希望他们懂得,人的生命短暂,要在有生之年奋发有为。没有上过大学的他,把五个子女都送到美国读书。长子李惠民和女儿李美瑜主修食品科学,次子李惠雄主修市场营销,三子李惠中主修化学,四子李惠森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主修企业管理及财务。五个孩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个个勤奋努力。1980年,李惠民毕业后,立刻回到香港帮助父亲。李美瑜和李惠雄毕业后在美国雷诺兹烟草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于1982年加入公司。李惠中则是在父亲患病期间加入公司,负责人处理公司日常事务。而个性很强的四子李惠森,在家族的支持下,1992年进军保健品行业,并创造了在国内赫赫有名的“无限极”。为了让孩子们更充分地理解家族,李文达让五个子女一起去瑞士参加IMD商学院的家族管理培训。2006年,家族委员会将第五代传人召集到了北京,参加“李锦记第五代清华暑假学习班”,学习国学、历史和太极拳等。
家族传承中,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至关重要。除了永远创业、永不封顶之类的观念之外,李锦记的价值观最看重的一条是“思利及人”。它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中的名句:“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李文达认为,这其中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换位思考,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二是关注对方的感受。三是直升机思维。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直升机强调“我们”大于“我”,要更多的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家族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眼界更高,也更能促进家族和谐。
第四代传人李惠森说,这种观念往往从一些很小的事情体现出来,很多老板给下属打电话,往往第一句是“你在哪里?”或者是“你在干什么?”而他们家族成员的往往是这样开头的:“我现在打不打扰您”或者是“现在您有没有时间”?李文达曾与弟弟李文乐打了6年官司,在多年不相往来后,主动找到弟弟,希望和好。李文乐自己也表示,当年太过于意气用事,不过当年自己的离开也让哥哥可以放手去做,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企业经营中,他们对合作伙伴和雇员都贯彻这一理念。二十世纪80年代,李锦记在日本的经销商大荣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当很多合作商家都向其追讨欠款时,李锦记不但没有收回欠款,还想尽办法帮助它,让它度过了难关。起死回生的大荣公司感激不尽,与李锦记合作了数十年。此事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是,让李锦记在日本客商中名声大振,纷纷与李锦记合作。不止在日本市场,在欧美市场,很多经销商都与李锦记合作了几十年,经历了几代人。在对待员工方面,李锦记也得到认可。2017年,公司被HR Asia评为“亚洲最佳雇主”。
新时代面临新挑战
随着李文达的辞世,一个时代也意味着结束。
李锦记这个传承了100多年家族产业,在新的时代也将面临无数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李锦记一直坚持另一个“三不原则”:不上市、不借钱、不亏钱。李家的说法是,公司不缺钱,而且一旦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不利于家族传承。不上市的李锦记却面临着一些上市企业的激烈竞争。
在广东佛山,中国最大的调味品企业海天味业上升势头迅猛。根据财报,2020年,海天实现营收227.9亿元,同比增长15.13%,利润61.7亿元,增长21.5%。在李锦记起家的蚝油这一单品上,海天实现收入41.1亿元。而且,其连续三年年均增长21.3%,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就市场份额来讲,有资料显示,海天在调味品市场占比为7.5%,李锦记的占比为3.8%。海天目前仍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增加产能和品类。除了海天味业外,中国众多的调味品企业也在奋起直追。李锦记虽然也在增加产量,但这场万马齐鸣的市场竞争,无疑会更加惨烈,对李锦记造成严峻的考验。
与酱料产业的稳健相比,李锦记的健康产业无限极则生猛了很多,争议也更多。
1992年,李锦记建立健康产品集团,主要从事中草药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它的销售模式就是在中国有不少争议的直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它在中国已经拥有新会、营口两大生产基地,多处大楼物业,在内地设有30家公司,30家服务中心和超过7000家门店。根据有关机构排名,2018年无限极实现销售额260亿元,排名中国直销机构第一。在这个排行榜上,排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完美和安利。
无限极发展始终伴随着风波。1998年,国家对变味的直销行业进行强力整顿,当年无限极销量下滑了90%。李文达一度想把它关掉。但一直负责这一业务的四子李惠森坚决反对,无限极得以保留。2007年,包括无限极在内的一批直销企业拿到了牌照。从此无限极快速膨胀。
2018年,权健事件爆发,整个直销行业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无限极也卷入了虚假宣传、变相传销的舆论漩涡。2019年1月,全国媒体聚焦到一个陕西3岁女童身上。据女童的母亲反映,女儿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在当地一位“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的推荐下,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的8种产品,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病症。包括工商等部门介入此事后,对无限极进行了严厉处罚。
在无限极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直销员有意无意地蹭“李锦记”这个百年品牌,实际上也在消耗这个品牌的美誉度。李锦记的酱料和健康两个轮子将来如何摆布,对于李文达的后人来说,是另一个严峻的挑战。
结语:
李文达创制的家族传承方式从2003年到现在,不到20年。随着第五代传人逐渐长大,也将面临时代的检验。2006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暑假培训班上,无论是家长和孩子都发现,让这群“新人”接受前几辈人制定的规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多数在国外长大,即使是只是说出了“很好玩”、“很好吃”这样简短的句式,也足以让他们的父母兴奋上好一阵子。
多年前,李文达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生呢,缘来缘去,事在人为。莫等运气,莫讲大话。过往八十多年,我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我的人生很圆满。”如今,这位老人静静地离开这个喧闹的世界,就像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以后的事,让后来人再慢慢写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