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难,守业不易,但在父辈的基业上实现“中兴”更难。方太集团的茅理翔和茅忠群父子,接力创业,推动“飞翔”转型“方太”,成为中国厨电行业的执牛耳者。当许多老一辈企业家为如何传承愁眉不展时,茅忠群从“富二代”到“创二代”的转化之路,值得借鉴。
从小厂会计到点火枪大王
出生于1941年的茅理翔,求学之路并不顺畅,直到1961年时才从浙江慈溪中学毕业。这一年,他已经20岁。作为当时乡里的文化人,茅理翔从1965年起,担任社队企业“长河人民公社综合性厂”的会计,一干就是十年。70年代,这家社队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原因是没有销售员,没有订单,厂子里没活干。无奈之下,茅理翔转型干起了销售。
为了拿到订单,茅理翔发挥浙商特有的“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跑遍了全国各地。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都在出差。后来茅理翔回忆这段经历时,仍然记忆犹新:“虽说一天有2毛钱的补贴。但到外面去,这点补贴是不可能吃得饱,每次最多只能吃一个馍馍。所以我只能自己从家里带了干菜,实在饿了就喝碗干菜汤。”辛苦的奔波为这家小厂带来了生机,茅理翔也成了厂里的销售科长。
走南闯北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也让这个不安分的中年人打开了眼界。1985年,中国经济的浪潮让茅理翔心情激**,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自己干。他从镇政府承包了6台旧冲床,成立了慈溪无线电九厂,生产电视机零配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让茅理翔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厂子刚上马,就遭遇了国家宏观调控。1986年,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出现的高通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受此影响,电视机等出现滞销。作为配套厂家的无线电九厂一下子断了“水源”。企业没有订单,100多名员工半年都没有发工资,好多人都离开了。这让雄心勃勃的茅理翔焦头烂额。
为了活下去,他四处寻找新项目。有一次,他在火车上碰到一位大厂的技术员,得知在日本有一种电子打火枪很受欢迎,如获至宝的茅理翔立即回厂,组织人开发出中国第一支电子打火枪。这款产品推出当年就获利20万元,奄奄一息的无线电厂得以存活。1989年,为了打开新的销路,茅理翔参加了广交会。没有入馆证,他就在场外摆起了地摊,见到外国人,茅理翔一边喊着“Hello,Hello”一边拿起点火枪喷火。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独特的方式竟然让他拿到了8万美元的国外订单。
产品打开销路后,他组建了飞翔集团。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飞翔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成为行业龙头,茅理翔也被人们称为“点火枪大王”。
父子协手二次创业
然而,好景不长。茅理翔很快发现,自己身边做点火枪生意的企业越来越多。点火枪的出口价格从原先的每个1.2美元降到了0.3美元。身陷重围的飞翔集团渐渐“飞”不动了,企业一度滑落到亏损的边缘。再次寻找出路的茅理翔将目光投到了儿子茅忠群的身上。
身材不高,面目清秀的茅忠群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他出生于1969年,高中毕业时,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可以保送浙江大学。但心高气傲的茅忠群竟然放弃了难得的名额,坚持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取了该校的硕士。
1994年,25岁的茅忠群即将硕士毕业。面对父亲的招唤,本可以出国留学的他,只得一头扎进商海。在答应父亲之前,年轻的茅忠群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逐步放弃原有的点火枪业务,开发新品;二是将企业从镇上搬迁到开发区;三是原来飞翔集团的人,除非我看中,否则一个都不要,尤其是亲戚不能要,自己重组团队。茅理翔一一答应。
飞翔该向何处去?两代人分歧明显。茅忠群看好吸油烟机,而茅理翔却倾向于搞微波炉。“当时吸油机已经有200多个品牌,而微波炉当时还是一片空白,当地政府部门也推荐我们搞微波炉。”茅理翔后来回忆说。但大学里学电子的茅忠群不让步。他做了1000份调查问卷,并花半年时间到各地调研。调查的结果让茅忠群信心更加坚定。当时国内的吸油烟机大都是仿造国外产品,但这并不符合中国老百姓的烹饪习惯,存在“滴油、漏油、不美观、噪音大、吸力不强、拆洗不便”等6大痛点。而且,与微波炉相比,吸油烟机是家庭必需品。就市场情况看,当时的吸油烟机市场需求600万台,而产能只有300万台,空间巨大。
看着这份翔实的调研报告,“老茅”让步了。但父子二人接着又陷入了第二轮争执:新产品的品牌叫什么?
“飞翔”取自茅理翔和女儿茅雪飞的名字,已经用了好多年,有了一定知名度,对于茅理翔来说,难以割舍。但茅忠群却认为,吸油烟机是厨房用具,“飞翔”与之并不相称,应该有一个更具亲和力和精准的名字,坚持以香港著名烹饪节目主持人“方太”的名字来命名。而且“方太”有“方便太太”的含义,容易让人接受。两人为此事较上了劲,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一次,在家里吃饭时,两人又吵了起来,茅理翔饭没吃几口,筷子一撂,就走了。后来,还是在茅忠群的母亲劝说下,茅理翔才让步。
1996年,“方太”正式推出。茅忠群带领团队研发的大圆弧深型吸油烟机一炮走红,年销量突破40万台。“小茅”首次出手就业绩不俗,让“老茅”欣慰不已。1998年,茅忠群推出“炒菜有方太,除油烟更要有方太”的广告语,在各个媒体上很是吸睛。就在此时,一直是吸油烟机行业领跑者的“老板”电器却正陷入多元化泥沼中。双方此消彼长,方太逐渐挤进这一市场的第一方阵。
带3年,帮3年,看3年
代际传承是家族企业的一大难题。很多家族都因此而闹得鸡飞狗跳,甚至反目成仇。睿智的茅理翔有自己独到的办法。
茅理翔的事业接班人很早就定下交给儿子。对于女儿,他也做好安排。1992年茅雪飞结婚后,茅理翔让她和丈夫创办了凌克公司,专门为飞翔集团做配套生产。后来女儿又建立投资公司和为方太配套的宁波吉盛电器公司。
对于儿子,茅理翔提出并实行 “带3年、帮3年、看3年”交班计划,让方太在平稳有序中实现了过渡。
1996年至1998年是“带三年”阶段。刚刚接任公司总经理的茅忠群此时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他给自己的定位更像一个产品经理,同时列席企业管理会议。公司对外的一些事情如银行贷款、政府协调等仍然由茅理翔负责。
到了1999年,进入“帮三年”的第二个阶段。茅理翔将销售、推广等交给儿子。已经褪去了青涩的茅忠群放开了手脚。他从外部请来三家管理咨询公司,对自己的企业“望闻问切”,并引进大批职业经理人,核心管理团队的成员来自可口可乐、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同时淡化企业的家族色彩,企业中没有一个家族成员。这一过程中,面临不少阻力,作为家长的茅理翔选择支持儿子。
当时茅理翔的弟弟自办的企业关门后,希望到方太工作。茅理翔召开家庭会议,儿子对此坚决反对。茅理翔也不愿违背自己的承诺。然而,弟弟到老母亲面前诉苦,母亲一边哭一边骂,说茅理翔自顾自己。茅理翔跪在母亲面前,答应自己想别的办法帮助弟弟,但方太绝不能进。
2002年,走完了“带”和“帮”两个阶段,茅理翔放心地把公司的经营权交给了儿子 “儿子这几年表现的很优秀,企业也发展的不错,后边的三年,我就只是‘看’了”,茅理翔这样说。
茅忠群“半部论语”治公司
在茅忠群的办公室里,有两幅字特别显眼,一幅是“无为而无不为”,另一幅是“仁智勇”。这是茅忠群个人的座右铭,也是方太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2002年,茅忠群刚刚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就又抽时间到清华、北大学习国学,这一学就是五六年。通过学习,茅忠群不断思考如何提升企业文化,如何用更好的方式管理企业。此前他一直推崇西方的现代管理方式,并建立质量管理和营销体系。然而在系统学习了国学后,他越来越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将之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方太中西合璧的独特管理方式。
他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写进方太的价值观中,在内部成立“孔子堂”,对员工进行儒家思想教育,请人给员工讲《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要求员工从上到下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五个一”:立一个志、读一本经、改一个过、行一次孝、日行一善。而茅忠群自己则在内刊《方太人》上开辟“总裁儒吧”的专栏,坚持写文章向员工阐释中华文化。
在茅忠群看来,中华文化讲“修己以安人”,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当然要满足并创造顾客的需求,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就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引导人向善,而仁爱之心也会反哺企业。
2010年的时候,茅忠群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反映了一个问题,厨房油烟严重,加大了家庭主妇患肺癌风险。他感到很惭愧,下决心做一款不跑烟的油烟机,帮助每个做饭的人。
他们在实验室里面把墙壁涂黑,然后用肉眼观察,模拟炒菜时油烟量最大的一瞬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油烟飘出来。因为在黑的背景下,如果有一丝油烟飘出来也很明显。方太用将近三年的时间,开发出了这款产品,不到三个月成为全国畅销榜的冠军,而且在冠军位置上保持了七年之久,这让方太充分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带着金丝眼镜,个子不高的茅忠群内敛低调,与一些口若悬河、高谈阔论的企业家不同,他甚至显得有些羞涩,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在企业经营上他坚持 “不做500强,要做500年”。而他“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欺骗”的三不戒律也让一些人觉得有些另类。
2010年,方太的老对手老板电器登陆深交所,目前市值已经超过了300多亿元。而茅忠群却气定神闲:“方太的经营状况不错,并不需要钱,企业一旦上市就会变味”。经营数据让方太有这个底气。数据显示,2020年,方太营收超过120亿元,老板电器则为81.3亿元,两者相差近40亿元。
价格战一直是众多企业竞争的利器,各个行业都是硝烟弥漫。而茅忠群坚持高端市场定位,不跟风。有好多次,从下属到经销商都向总部施加压力,要求降价,茅忠群的电话都打爆了,但他不为所动。茅忠群的策略是加大研发投入,向上提升品质,而不是向下。他的坚持让方太的高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2020年上半年,在5000元以上高端吸油烟机市场上,方太以40.7%的比例独占鳌头。
对茅忠群来说,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富二代”,而更认可“创二代”这个定位。他表示:“业是守不住的,只有始终创业,企业才会长盛不衰”。
“老茅”的第三次创业
2006年,茅理翔卸下方太董事长的职务,只任名誉董事长,兑现了自己“大胆交、坚决交、彻底交”的承诺。
退下来的“老茅”出现在方太公司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他的秘书说,董事长这是故意躲出去的,因为他不希望自己做个“太上皇”,自己在公司里,就会有人来请示,这样让儿子放不开手脚。
不去公司的茅理翔仍然很忙,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创办家业长青学院。
“中国的民企很难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自己做了几十年的企业,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企业基业长青”,茅理翔这样解释自己第三次创业的初衷。现在他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时间到各个大学、论坛去讲课,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看书,剩下的三分之一用来会客,交流新的信息和知识。从1998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开始,茅理翔已经先后受邀到清华、北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浙大、江西财经大学等20几所大学讲过课了。
《中国企业家》杂志2004年采访茅理翔时曾列出了他的近期行程:3 月20 日,杭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非公企业党员同学会上讲课;25 日,宁波,“给家族企业开一剂药方”论坛讲课;28 日,合肥,科学家企业家论坛;4 月10 日,复旦大学MBA总裁研修班讲课;18 日,浙江民营企业CEO 圆桌会议;23 日,中国企业成长高层论坛;26 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讲课。
年轻时就喜好文艺的茅理翔曾做过作家梦。退下来以后,他每天都要写2000字,已经出了好几本关于家族传承的书。在他的家里,他和儿子各有一个大书房,收藏着几千册自己喜欢的书。
当年创办企业时,为了发展,茅理翔吃了不少苦,出差时有两次汽车都翻进沟里,身体也落下不少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茅理翔开始更多的关注养生。他的生活非常自律。早上6点起床,晚上10多睡觉。不开汽车,不打麻将,不打高尔夫,每天走路,打打太极拳。吃饭也很清淡,吃鱼多,吃肉少。
结语:
2019年夏天,面对一群来访的年轻创业者,“老茅”依旧**满怀: “我已经是79岁的人,我不累吗?从内心来说,我是很愉悦的。只要我跟创业者进行对话和交流,我就全身充满着干劲儿。因为我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将自身的精力、时间献给中国民营企业百年传承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我是幸福的。”
而另一面,他的儿子茅忠群在带领方太跨越百亿大关后,又提出了几个新目标:在未来十年内,让一千万家庭提升幸福感,让十万企业家迈向伟大企业;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打造一万个幸福社区;在2030年前后,成为千亿级的伟大企业。
两代人各自在热爱的道路上大步急奔,既有暴风骤雨,也有风和日丽。对他们来说,只要心中有光,就会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