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其神道两侧石兽自南而北,每对间之距离递减;其东西朝房之布置亦如之,故东侧者西向微偏南,西侧者东向微偏南,成为不明显之“八”字形,此或因神道短促,故借此以增进透视感觉,以予人以深长之幻象欤。
1 沈阳清昭陵平面图
(二)泰陵(70)(2) 泰陵为清世宗(雍正)之陵,在河北易县西永宁山,西陵之中心部分也。陵之最前为五孔石桥,次石牌坊三座,皆五间六柱十一楼,气概雄伟(3)。稍北下马碑二、石兽二,其后大红门三洞,单檐四柱。门内东侧为具服殿,门北小桥三孔;桥北为圣德神功碑亭,方五间,重檐九脊顶。亭旁四隅各建白石华表;亭北又为桥一座,七孔。次为石望柱、狮、象、马、文臣、武臣各二。文、武臣像衣冠介胄均为清式,狮象等体格矮小,气魄逊明陵远甚。神道至此,阻以人造小山,使折东转北,至龙凤门三道,门柱梁均石制,夹以琉璃壁。门北又越桥两座,至泰陵神道碑亭。自大红门至此约一公里余,乃至陵之本身。神道两侧乔松罗列,甚为严整。
2 河北易县清泰陵平面图
3 泰陵石牌坊
碑亭之北,正中南向者为隆恩门,即陵墙之正门也。门前为大月台,台上东西各列朝房及守护班房。隆恩门五间,辟门三道,单檐九脊顶,立于须弥座阶基之上;其前更自有月台。门内正中广庭之北为隆恩殿,殿前东西配殿。隆恩殿广五间,深三间,重檐九脊顶。为陵地最巨之建筑物,殿阶基及其前之月台,均绕以白石栏楯。月台前出踏道三道,左、右各出一道,台上原列铜鼎、铜鹤、铜鹿各二,今仅鼎存。
殿后丹垣区隔南北,中辟琉璃花门三道;门内为二柱门,如单间牌楼。更北白石祭台,列石五供;再北为方城明楼。方城明楼之后为宝城及其上宝顶。宝城平面圆形,但其前部作成月牙城,阔约为宝城直径之三分之一,正中有琉璃影壁,正对方城隧道,左右设踏垛,以达城上明楼。宝顶之下即为地宫。自隆恩门左、右,陵墙周绕全部陵地,并宝城宝顶包括于内,其制与明陵同。
诸陵地宫结构,虽未经发掘,但样式房雷氏图样颇多,可供参考,惜均为嘉庆以后物,然审其体制,以前结构当亦大同小异也。
西陵各陵地宫,除泰陵无图可考外,见于雷氏图者,有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及后妃陵墓共六处。就中昌陵(4)、崇陵规模最巨。地宫全部为砖石券穹窿构成,共计七重,其最外为隧道券二重,闪当券一重;其次罩门券,则地宫之外门也。罩门之内为明堂。其前后贯以门洞券,地宫之前室也。明堂之后为穿堂,以达金券,地宫之正宫,奉安梓宫之所也。罩门、明堂、穿堂、金券四部之上,均覆以琉璃瓦,吻脊走兽俱全,如普通宫殿形状,其上更覆以灰土。然道光二年(1822年),上谕停止地宫覆琉璃瓦,故其后不复用焉。东陵之定陵(咸丰)、定东陵(咸丰两后)、惠陵(同治),规模布置亦均如此,当为清陵中最通行之配置;然如光绪崇陵,更将金券前之穿堂扩大为一室,而将明堂前后门洞券加长,使与穿堂埒,则视昌陵似更大矣。
4 清昌陵地宫平剖面图
清陵循明旧制,其布置虽大致相同,然亦颇多变化,尤以方城宝城部分为甚。其宝城平面,自半圆形(昭陵)、圆形(泰陵)以至短长圆形(景陵、昌陵),以至狭长圆形(孝陵、惠陵、崇陵)均有之。月牙城虽成一主要特征,然亦有例外,如泰东陵、定东陵,均无月牙城。慕陵简陋,仅作宝顶,并宝城方城明楼亦无之。定东陵两后陵左右并列,自下马碑,碑亭以至宝城宝顶,莫不完备;隔壁相衬,视慕东陵之后妃十七宝顶,掬促共处一地,其俭侈悬殊亦甚矣。至于陵之前部,自隆恩门及其外朝房,守护班房,隆恩殿及其配殿,以至琉璃花门,则鲜有增损焉。
五、寺庙
我国寺庙建筑,无论在平面上、布置上或殿屋之结构上,与宫殿住宅等素无显异之区别。盖均以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缀以廊屋为其基本之配置方式也,其设计以前后中轴线为主干,而对左右交轴线,则往往忽略。交轴线之于中轴线,无自身之观点立场,完全处于附属地位,为中国建筑特征之一,故宫殿寺庙,规模之大者,胥在中轴线上增加庭院进数,其平面成为前后极长而东西狭小之状,其左右若有所增进,则往往另加中轴线一道与原有中轴线平行,而两者之间,并无图案上之关系,可各不相关焉。清代建筑承两千余年来传统,仍保存此特征,前所举宫殿实例,固均如是。至于寺庙亦莫不如是焉。
(一)曲阜孔庙(71)(5至7) 阙里至圣庙为我国渊源最古、历史最长之一组建筑物,盖自孔子故宅居室三间,两千余年来,繁衍以成国家修建,帝王瞻拜之三百余间大庙宇,实世上之孤例。孔庙之扩大至现有规模,实自宋始。历代屡有增改,然现状之形成,则清雍正乾隆修葺以后之结果也。庙制前后共分为庭院八进,贯彻县城南北,分城为东西二部。前面第一进南面正门迩接曲阜县城南门,作棂星门,其内前三进均为空庭,松柏苍茂。每进以丹垣区隔南北,正中辟门。自第四进以北,庙垣四隅建角楼,盖庙地之本身也。其南面正中门曰“大中门”,第四进之北,崇阁曰“奎文”,即上节所述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之建筑物也。奎文阁之前,庭院之正中,为同文门,与阁同时建,内立汉魏齐隋唐宋碑十九通。两侧碑亭则民国二十二年所建。庭院左右为驻跸与斋宿。奎文阁之北,为第五进庭院,有碑亭十三座,计金亭二,元亭二,明、清亭九。庭院东西为毓粹、观德二门,为城东西二部交通之孔道。自此以北,乃达庙之中心部分,计分为三路;中部入大成门,至大成殿及寝殿。大成门两侧掖门曰“金声门”,曰“玉振门”,其北两侧为东庑西庑,历代贤哲神位在焉。大成殿之前,庭院正中为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址。寝殿之后更进一院为圣迹殿,明万历间建,以藏圣迹图刻石者也。东路南门曰承圣门,为元代遗构;门内为诗礼堂及崇圣祠,祀孔子五代祖先。西路南门曰“启圣门”,亦元建;门内为金丝堂及启圣殿与寝殿,祀孔子父母。此三路以北又合为最后一进,神庖、神厨在焉。
5 山东曲阜孔庙总平面图
6 孔庙大成殿
6-1 大成殿龙柱
7 孔庙大成殿平剖面图
孔庙各个建筑中,前已略述金碑亭,元承圣、启圣二门,明奎文阁等,清代所建则以大成殿为最重要(6及7)。大成殿平面广九间深五间重檐九脊顶,立于重层石阶基之上,阶基之前更出月台,绕以栏楯。殿四周廊檐柱均用石制,其前面十柱均雕蟠龙围绕,上下对翔,至为雄伟,两侧及后面则为八角柱。其殿身檐柱及内柱则均木制。殿斗拱下檐单抄双昂,上檐单抄三昂,均为平置假昂。现存殿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盖雍正二年(1724年)落雷焚烧后重建也。殿阶石刻则似明代遗物,大成门在大成殿之南,与奎文阁相对。其平面广五间、深两间、单檐九脊顶,立于白石阶基之上,其前后檐柱均为石柱,当心间两平柱雕龙如大成殿之制,斗拱重昂,镏金斗拱与大成殿同为清宫式标准样式。
(二)佛寺 清代佛寺在平面之布置上,多遵明旧制。在中轴线上,最前为山门,门内庭院中,或于左右设钟鼓楼,次为天王门(或天王殿),又次为主要殿宇及配殿,在前后各进配殿之间,或以廊屋相连,如明以前之制。然只用配殿,不用廊屋,而各层庭院之间,以丹垣区隔者,亦极常见,如通常住宅然,尤以规模较小之寺庙为多。至于结构方面,大致以《工程做法则例》为主要标准。但在雕饰方面,则北平喇嘛寺,如雍和宫、黄寺等,时有西藏作风之表现。至若颐和园万寿山北坡诸寺,与热河行宫诸寺,均以砖石砌作崇楼,颇似欧式建筑,盖均西藏影响,为明以前所未见也。
六、砖石塔
清代建筑佛塔之风,虽不如前朝之盛,然因年代较近,故现存实物颇多,且地方为争取本地功名故,佛塔而外文峰塔遂几成为每一县城东南方所必有之点缀矣。
(一)北海白塔 在北平北海琼华岛山巅(8),北平风景线上,最显著之一塔也。塔虽为佛塔,实为内苑风景之装饰品。建于顺治八年,为清代最早佛塔之一。塔作瓶形,下为高大之方须弥座,其上为金刚圈三重,上安塔肚(亦称宝瓶)。塔肚之正面,作龛如壶门,曰“眼光门”,塔肚以上为塔脖子,及其上十三天,并圆盘二重,日月火焰等。此式佛塔自元代始见于中国,至清代而在形制上发生显著之巨变。元塔须弥座均上下两层相叠,明因之,至清乃简化为一层,其比例亦甚高大。须弥座以上,元、明塔均作莲瓣以承塔肚,清塔则作比例粗巨之金刚圈三重。元、明塔肚肥矮,外轮线甚为圆和,清塔较高瘦梗涩,并于前面作眼光门以安佛像或佛号。元、明塔脖子及十三天比例肥大,其上为圆盘及流苏铎,更上为宝珠,至清塔则塔脖子十三天瘦长,其上施天盘地盘,而宝珠则作日月火焰。此盖受蒙古喇嘛塔之影响,而在各细节上有此变动也。
8 北京故宫西苑北海永安寺塔
(二)法海寺门塔 北平西山静宜园之南,有旧法海寺残址,其寺门之外,砌石为台,下为券门,上立瓶形塔(72)(9),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所建也。其须弥座平面四出轩,座上不施金刚圈,而代以四层阶级形之座。塔肚四面均作眼光门;十三天高瘦如柱,仅微有收分,较之北平妙应寺元塔,迥异其趣。相传居庸关上,原亦有塔,今已不存,其原状殆亦与此相似者欤?
(三)大云寺塔(73)(0) 山西临汾县(今临汾尧都区)大云寺砖塔,清顺治八年建。塔平面正方形,高五级,上更立八角形顶一层,骤观似为六层者。最下层内辟方室,于地面作莲瓣覆盆,上安庞大铁佛头,高六七米,以上各层均实心,不可登临,各层塔身向上递减,线条方涩,毫无圆和之感。其四角皆作海棠瓣,上砌斗拱承檐,檐出甚短,塔身壁面镶嵌琉璃隐起佛像,或作方池,或作圆顶浅龛;上三层圆龛上且出小檐一段为饰。最上八角亭,八面且砌八卦。此塔全部样式为以往佛塔所未曾有,其对于建筑部分,亦似缺乏深切了解,虽别开生面,实非建筑上品也。
9 北京西山法海寺塔门
0 山西临汾大云寺塔
(四)碧云寺塔(1) 在北平西山碧云寺。寺建于元,明代重修,塔则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建也。塔为金刚宝座式,形制与北平真觉寺明塔相似,但因地据山坡,且建于重层石台之上,故气魄较为雄壮。此外就各部细节比较,两塔不同之点尚多。明塔宝座平面方形,须弥座以上以檐将座身划分为五层;清塔则平面略作“土”字形,自下至上,以样式大小不同之须弥座五座相叠,在图案上呈现凌乱之象,不如明塔之单纯安定。明塔于宝座之上,立方形单层多檐塔五座,前面两塔之间立上檐圆下檐方之纯中国式砖亭;清塔则除五塔之外,其前更列瓶形塔二,其方亭上作半圆球顶,亭上四隅更各置瓶形小塔一,故全部所呈现象,与明塔完全异趣。此塔所用石料为西山汉白玉石,雕工至为精巧,然图案凌乱,刀法软弱,在建筑与雕刻双方均不得称为成功之作。
1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平立面图
清代类似此式之塔,尚有北平黄寺塔。塔无宝座,仅于阶基之上立瓶形塔,四隅立八角四层塔各一。其瓶形塔之塔肚已失去元、明圆和肥硕之曲线,而成上大下小之圆锥体之一段,其十三天两侧雕作流云下垂,宝顶圆盘则作八瓣覆钟形,西藏喇嘛趣味极为浓厚。
此外各地所建佛塔,其形式以八角形为最普通,檐出胥短,鲜用斗拱。各地所见文峰塔,东南及西南诸省随地可见,其形制及结构,则与佛塔并无显著之区别也。
1-1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远景
七、住宅
住宅建筑,古构较少,盖因在实用方面无求永固之必要,生活之需随时修改重建,故现存住宅,胥近百数十年物耳(74)。在建筑种类中,唯住宅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各地因自然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之互异,遂产生各种不同之建筑。今就全国言,约略可分为四区;各区虽各有其特征,然亦有其共征,请先言其共征。
各区住宅之主要共征,平面上为其一正两厢四合院之布置,在各区中虽在配置之比例上微有不同,然其基本原则则一致也;在结构上,构架方法为各区一致之共征,在山西虽有砖券结构,晋豫陕黄土地带穴居之风虽盛,然构架建筑仍为其正统方法也。
就各区住宅之特征言如下。
(一)华北及东北区 住宅建筑以构架为主。正面辟广大之门窗面积,因北方地带,冬季日影甚斜,可以直入室内也。其后面及两山则甃以厚墙,或土或砖,盖可以隔绝温度,冬暖夏凉也。其厢房之位置,鲜有侵至正房之前者,盖以避免互相妨碍冬季阳光之曝取,故其庭院多宽敞方正,北平(2)及河北、山东、东北诸省住宅多如是。北地冬季寒风凛冽,故屋多单层,鲜有楼居者。
(二)晋豫陕北之穴居窑居区 黄土地带居民,每于山崖挖穴(3),其较大之住宅,往往数穴并列,其间辟门相通;较富有者,穴内且甃以砖;乃至地面建筑,亦发券作窑居形。窑居之风,山西最为普遍。窑之结构,往往以砖券三五并列,券之两端或甃以砖壁,或隔以门窗;各券之间,又砌小券为门相通。其屋顶或作平台,或葺瓦为檐不等,如太原永祚寺大殿,即此式中规模之较大,而用作佛殿者也。窑居建筑亦往往有与构架并用者,或以窑为下层,窑顶另立构架屋舍为楼者,构架制度之施用,未因窑居而废也。
2 北平民居平面图
3 山西赵城穴居图
(三)江南区 长江以南各省,东自江浙,西至川黔,南及闽越,大致均有一共同特征。因气候较北方温和,墙壁之用仅求其别内外,避风雨,故多编竹抹灰,作夹泥墙;屋顶亦无须望板苫背,仅于椽上浮置薄瓦已足(4)。于是其全部构架,用材皆趋向轻简,所用构材均比例瘦细。因无须争取阳光,故窗牖面积较小,而厢房往往置于正房次稍间之前,乃至正房与厢房相连者;庭院因而狭小,称为“天井焉”(5)。南方温暖卑湿少风,故楼居之风亦较盛。浙赣山岳地带,以石砌墙之民居甚多(6)。
4 四川南溪县李庄民居平面图
5 李庄民居外景
6 浙江宣平武义山中民居
(四)云南区(75) 云南地高爽,虽远处南疆,气候四季如春,故其建筑乃兼有南北之风。其平面布置近于江南形式,然各房配合多使成正方形,称“一颗印”,为滇省建筑显著特征(76)(7)。其平面虽如此拘束,但因楼居甚多,故正房厢房间,因高低大小之不齐,遂构成富有画意之堆积体(8)。在结构方面,仍用构架法,其墙壁多用砖甃。因天清气朗,宜于彩色之炫耀,故彩画甚盛;其墙壁颜色亦作土黄色。至于滇西大理、丽江一带,石产便宜,故民居以石建筑者亦多。山林区中井干式木构屋,与北欧及美洲之Logcabin(原木小屋)酷似,然以屋顶及门窗之不同,仍一望而知为中国建筑也(9)。
7 云南昆明郊区民居平面图
8 云南丽江民居
9 云南井干民居
八、桥梁
清代不唯将殿屋之结构法予以严格之规定,即桥梁做法,亦制定官式,故北平附近桥梁,凡建于清代者,如卢沟桥(0)及清宫苑囿中诸桥,皆为此式作品。清官式桥梁以券桥为多(77),券均用单数,自一孔至十五、十七孔不等。其券以两中心画成,故顶上微尖,盖我国传统之券式也。其三孔以上者,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其桥下河床且作掏当装板,为一种颇不合理之结构。桥上两侧安石栏,形制如殿陛栏循之法。
然在京师以外,地方或民间所建桥,则无定式,券桥固最为通行。其大者如浙江金华县(今金华市)金华江桥(78)(1),长十三巨孔,高十六七米,桥面平阔,工程伟大,四川南充县西桥,亦类此式而略小。四川万县桥一孔如虹,上建小亭,富于画意。
0 北京宛平县卢沟桥
1 浙江金华金华江桥
至于结构殊异之桥,特可注意者,尚有石柱桥及索桥二种。陕西西安附近之灞、浐、沣三水上桥(79),均以石鼓垒砌为柱,盖因数千年来,桥屡修屡圮,尤以清初数次修建,均三五年即圮,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灞桥,乃以西安西南四十里之普济桥为蓝本。其基以柏木为桩,“石盘作底,石轴作柱,水不搏激,沙不停留”,故建筑以来百年,尚巩固焉。石轴每间六柱并列,柱中距离为径之一倍半,其上加石梁一层,梁上更施托木以受木梁。木梁之上乃置杭板、底土、石板路面焉(2)。济桥、沣桥,结构与此完全相同,盖同时所建也。
索桥为西南所特有,其索或竹或铁。贵州安南县盘江铁索桥,为近年滇黔道上行人所熟悉,最近已改建为近代索桥。西康泸定桥以铁链为索,云南元江桥以铁条为索。四川灌县竹索桥长三百三十余米,全部以竹索为之(80)(4),亦我国所特有之结构法之。
九、牌坊
2 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灞河桥平剖面图
3 灞河桥石轴石梁
4 四川灌县竹索桥
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明代牌坊之最著者,莫如河北昌平明长陵之石牌坊(7),亦为现存牌坊最古之例。清代牌坊之制,亦与殿屋桥梁同,经工部制定做法(81),其形制以木构为主,木构以柱额构成若干间,额上施斗拱,其上盖瓦顶。北平正阳门外五牌楼及城内东西四牌楼,大高玄殿牌楼(5),皆此式显著之例。石牌楼乃以石模仿木牌楼者,因材料之不同,遂产生风趣迥异之比例,如东陵西陵之石牌楼(3)皆为此式要例,而以明长陵牌坊为蓝本者也。琉璃牌坊在结构上实为砖砌之券门,而在其表面以琉璃瓦砌作牌坊之形以为装饰者,故在权衡比例上,与木石牌坊实无相同之点(6)。江南庙宇民居多喜于门前墙壁以砖石砌作牌坊形,亦此式之另一表现也。
5 北京故宫大高玄殿牌楼
6 北京北海极乐世界琉璃牌楼